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陆权确立

2016-05-19 02:17李晓鹏
一带一路报道 2016年2期
关键词:海权志愿军物资

文:李晓鹏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陆权确立

文:李晓鹏

中美较量

日俄战争结束后四十五年,朝鲜战争爆发。两场战争的地点非常接近,又是一场海权与陆权的对决。

在决定是否参战的时候,毛泽东做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在朝鲜半岛,中国在后勤补给方面具有优势,可以拖住美军打持久战并最终取得胜利。

1950年,西伯利亚大铁路已经通车,从莫斯科到中国东北的时间只需要七天。而且在1929年前建成了复线,1930年开始进行电气化改造,运输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西伯利亚铁路可以极大地支持中国在朝鲜的战争消耗。

此外,沙皇俄国侵占东北期间,也在东北境内修了几条重要的铁路,把哈尔滨到旅顺用铁路连接了起来。日俄战争期间,日本还修了一条从沈阳到丹东的支线,把铁路直接连到了鸭绿江边,跟朝鲜的铁路系统连接了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从中国往朝鲜运送战争物资,就有可能取得比美军的海上运输更高的效率。

中国和美军在朝鲜战场上的较量,如果双方都不能很快的消灭对方,那么影响胜负的一大关键,就是看从苏联和中国的工业基地运送物资到朝鲜战场,跟美国和日本往朝鲜运送物资过来,谁的效率更高更可靠。前者就是对陆地运输能力的考验,而后者则是对海洋运输能力的考验。

1950年底,战争一开始,其对弹药的消耗就是异常的大。

1951年第一季度,中国在朝鲜战场上所需弹药就高达14100多吨。

到了1953年,志愿军平均每日需要消耗168吨弹药;在上甘岭战役中,每消灭一个敌军,就要耗费176公斤弹药。

此外还有枪支、火炮、坦克、军车等装备以及几十万军队的粮食服装等等。这对物资运输能力的要求是之高,可见一斑。

抗美援朝战争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50年10月—1951年1月),志愿军刚刚入朝。当时美军已经快要到达鸭绿江了,但是由于盲目乐观,没有预料到中国会参战,推进的速度太快,部队走乱了。志愿军秘密入朝,通过穿插、切割、包围等方式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美军不了解这种打法,损失惨重,很快就败退到了三八线以南。

左图:鸭绿江断桥。

右图:在抗美援朝陵园祭奠先烈。

(本版图片/东方IC 供图)

第二个阶段(1951年2月—1951年7月),跨过三八线以后,志愿军的后勤补给线拉长了。美军也很快发现了志愿军在后勤保障方面的问题,也就是所谓的“一星期攻势”:由于志愿军装备落后,每次战役只能携带够用一个星期的物资,打完了就必须撤退。所以美军就在战役开始的阶段收缩死守,等过了一个星期之后再发动反攻。

第三个阶段(1951年8月—1953年7月),就是双方在三八线附近对峙。双方开始打阵地战,一个山头一个山头的争夺。

从这个阶段的划分我们可以看出,抗美援朝战争真正面对面的对抗只持续了不到一年。

到了第三个阶段,双方实际上主要拼后勤了,且拼了足足两年。美军发现,在这第三个阶段,志愿军有越打越强的趋势、装备越来越好、火力越来越猛态势,土八路打成了洋八路。

这是因为,在这期间,苏联不仅援助我们物资,还援助了很多的工业项目,中国自己的武器弹药生产能力也跟上来了。然后就是国内平定土匪叛乱和镇压反革命运动结束,粮食连续三年大丰收。国内经济状况好转以后,中国政府可以花更多的钱从苏联购买武器装备。苏联出动空军帮助我们在半岛北部建立了一个被称为“米格走廊”的安全空域。我们自己培训的战斗机飞行员也“出师”了,驾驶苏联的米格战机多次击落美军飞机。这样,中国方面的人员和物资运输安全大大提高。中国开始让前期进入朝鲜的部队回国休整,实行部队轮换入朝作战的制度,军队的健康状况和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好——毛泽东在战前的预言变成了现实。

到了1953年,中国军队每天战场上的弹药消耗量,比1952年翻了一倍。

这些新的变化让美国人看到:中国毕竟是有四亿多人口、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国,一旦战争潜力发挥出来,战争物资生产和后勤供给的能力是相当惊人的。

美国人远在美洲,军用物资和人员都要跨越太平洋运送过来,时间长了多少有些吃不消。按照当时美国的国力,要想跟中国耗在朝鲜,当然是耗得起的,甚至还可以调动更多的军队前来参战。这一点没有什么疑问。但是,美国在朝鲜的伤亡已经超过了它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欧洲的伤亡,已经把它全部陆军的三分之一、空军的五分之一和海军的近半数投了进来。如果继续投入兵力,必然要以大幅度削减欧洲的防卫力量为代价。

所以,美国人不得不妥协,跟中国达成了停战协定。美军司令克拉克也才因此而感叹:我是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议书上签字的美军统帅。

实际上,他也是过去五百年来第一个跟陆权大国签订失败了的停战协定的海权大国代表。

人类自大航海时代以来的国际局势,在这一刻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

从转型到破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外人看来,这跟1912年袁世凯宣布南北共和,1928年国民党宣布北伐胜利一样,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不过是个形式,内部还是一团糟,列强该怎么欺负你还怎么欺负。一百多年积贫积弱,说站起来就站起来了?

但是,历史的重复到此为止。人民的共和国不仅迅速结束了内战,而且在1950年“悍然”出兵朝鲜。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日本人,还有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才发现中国真的跟以前不一样了。所以说,抗美援朝是新中国的立国战争,现在看起来,也可以称之为“中国崛起之战”。

整个朝鲜战争是一场平局。战争开始于三八线,结束于三八线。但是中国军队进入朝鲜的时间是在战争爆发四个月以后,当时美军已经攻陷了朝鲜首都平壤,最前锋已经攻打到了鸭绿江附近。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以后,把美军赶回了三八线。

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无可争议的伟大胜利。这场战争胜利六十年后,中国提出了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一带一路”,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称。一带,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从陆地上连接中国、中亚和欧洲的一个经济发展走廊,跟古代丝绸之路基本重合;一路,则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沿着中国南海,绕过中南半岛,经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然后通过苏伊士运河穿过中东,最终到达欧洲的一条东西方海上交通路线。中国制定这样一个战略,就是要让我们的经济影响力,沿着这两条线向外拓展。

一带,代表了陆权,一路则代表了海权。

朝鲜战争,是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陆权国家,在近代衰落以后,第一次主动出击,击败了海权强国,标志着传统中国的复兴;而“一带一路”,则是中国在巩固了陆权优势的同时,开始海陆并进,向外输出自己的影响力,意味着中国将从一个数千年的陆权大国,转变成一个陆权与海权相结合的大国。

这个转型,中国是用了一百七十多年的时间才完成的。

1874年,中国已经连续在两次鸦片战争中遭遇惨败。直隶总督李鸿章在给朝廷的《筹议海防折》中写道:

“历代备边,多在西北……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在李鸿章看来,中国历史上的国家安全威胁主要来自于西北方向的亚欧大陆腹地;而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主要威胁开始来自东南沿海,帝国陆军难以抵抗,使得国家的安全形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破这个局,李鸿章启动了中国近代国防体系的战略转型。他主张大力建设近代化的海军,把海面上舰队、海防炮台和陆军结合起来,建立一个海陆协同的国防体系,保卫中国的东南海疆。但是,由于内政的落后和腐朽,海军只不过买了一些外国的军舰,其他方面的改革没有跟上。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李鸿章二十年的心血毁于一旦。

这样的失败表明,中国这种传统的陆权帝国要应对海权时代的挑战,仅仅增添一些军舰是无济于事的,必须从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军事组织方面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这个变革一直到毛泽东手里才真正实现,标志就是1950年至1953年的抗美援朝。

而这一立国之战的胜利也表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猜你喜欢
海权志愿军物资
募集52万件物资驰援东华大学
志愿军六天三炸“水门桥”
ГОРОДА-ПОБРАТИМЫ ПОМОГАЮТ ХАРБИНУ В БЕДЕ俄友好城市向哈尔滨捐赠医疗物资
抗美援朝,美军阵亡人数为何比志愿军的低
云山战役中志愿军的作战要览
马汉海权论在我国百年翻译史初探
中国需要确立自己的海权意识
新海权时代
用鲜血浇铸的战地日记——追记志愿军张子丰的革命烽火岁月
浅析国际法视角下“一带一路”中的法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