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保暖性能的羽绒服绗缝因素的研究

2016-05-23 08:15赵保民周桃顺杨银玉
中原工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保暖性羽绒服

孙 莉, 杨 莉, 赵保民, 陈 健, 周桃顺, 杨银玉

(安徽工程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基于保暖性能的羽绒服绗缝因素的研究

孙莉, 杨莉, 赵保民, 陈健, 周桃顺, 杨银玉

(安徽工程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摘要:研究了绗缝的数量、形式对羽绒服保暖性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充绒量下这些影响的差异。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就保暖性而言,充绒量比绗缝的影响程度更大;当充绒量较小时,保暖性随绗缝数量的增加而降低,且平行均匀的绗缝形式下保暖性相对较好;当充绒量较大时,绗缝对保暖性的影响较小,可不考虑。

关键词:羽绒服;绗缝;保暖性

绗缝是羽绒服制作工艺中的一个重要工序,它可以使服装的外层织物与内层羽绒之间紧密贴合,可以固定羽绒使之分布均匀、不移位。同时,不同的绗缝线迹还可以塑造出不同的外观效果,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另外,近年来,缝制工艺模板在绗缝工艺中得到普遍应用,降低了绗缝的难度,提高了绗缝的准确性,在实际应用中使羽绒服绗缝的种类越来越丰富多样。作为一种防寒服,保暖性是羽绒服最为重要的指标。所以,绗缝线的设计不仅要基于美观性,还应兼顾保暖性。目前,在羽绒服保暖性方面,有针对羽绒的纤维性能、品质等进行的研究[1-2],也有针对羽绒服的充绒量、含绒率等进行的研究[3-5]。而关于绗缝,仅有少数学者从分割空间的角度进行了探讨,而且仅仅涉及垂直交叉且均匀的绗缝形式[6],缺乏对绗缝与保暖性关系的系统研究。因此,本文结合不同的充绒量,针对绗缝的数量、形式对羽绒服保暖性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服装企业进行羽绒服的绗缝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1实验

1.1实验材料

印花涤塔夫面料,纱支为50D/48F×50D/48F;320T涤纶平纹胆布,纱支为40 D×40 D;含绒量70%的水洗白鸭绒。

1.2实验方案

充绒量是影响羽绒服保暖性的最主要因素[7]。本研究选取不同充绒量的试样进行实验,目的是了解不同含绒程度下绗缝对保暖性的影响。绗缝因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绗缝数量,二是绗缝形式。综合以上因素,实验方案安排如下:首先,针对充绒量和绗缝数量这两个因素分别取3个水平,共设计9组实验(见表1);然后,在采用相同的面料、胆料、充绒量以及绗缝数量的情况下,对每组实验中的试样进行绗缝形式的改变。绗缝有3种形式:平行均匀绗缝、垂直交叉均匀绗缝和平行不均匀绗缝(见图1)。共进行了27个试样的制作与实验。

表1 实验的因素水平表

(a)平行均匀  (b)垂直交叉均匀  (c)平行不均匀 图1 绗缝形式图

1.3试样制备

将面料与胆布沿经纱方向裁剪成32 cm×32 cm的裁片,缝份1 cm,完成后的试样为30 cm×30 cm。按照实验方案,将面料与胆布以相应的缝迹密度沿边1 cm缝合,其中一侧预留充绒口5 cm。选择相应含绒率的羽绒,称量指定的克数,充进试样袋,再封充绒口。用手拍打试样,使其中的羽绒均匀分布后,再根据相应的绗线数及绗线形式绗隔绒线。

1.4实验仪器与测试方法

实验仪器有: BS 200S-WE1型精密电子天平(北京赛多利斯仪器系统有限公司)、 S-7200C工业缝纫机(兄弟牌)、YG606D型平板式保温仪。

参照GB/T 11048-1989纺织品保温性能试验方法,采用YG606D型平板式保温仪进行测试。将试样平铺在实验板上,预热1 h,测定5个加热周期,每天开机做1次空白实验。每个样品测试3次,取3次数据的平均值作为实验数据。

2结果与分析

2.1绗缝数量对保温性的影响

图2为绗缝数量与试样保温率的关系图。总的来讲,试样的保温率随着绗缝数量的增加而减小。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首先,随着绗缝数量的增加,缝合过程中的针孔、缝线对材料造成的破坏增多,导致试样的保温率下降;其次,羽绒的特殊结构使内胆中存有空隙,能容纳大量的空气,空气的热传导性很差,而高密度的面料、胆料使得中间的空气层不能形成对流,从而使得羽绒服具有很好的保暖性。在相同的充绒量和绗缝形式下,随着绗缝数量的增加,两层胆布之间的间距逐渐变小,这就使得试样内部空间的容积变小,导致试样内部空间的空气量不断减小,试样的保暖性也就随之减小。不过,随着绗缝数量的继续增加,这种空气量减小的趋势会有所减慢。综合这两方面的原因可知,当绗缝数量增加时,试样的保温率会逐渐减小,且减小幅度呈先大后小的趋势。

(a)平行均匀绗缝

(b)垂直交叉均匀绗缝

(c)平行不均匀绗缝 图2 不同绗缝形式下绗缝数量与保温率的关系图

由实验可知,当绗缝数量增加时,试样保温率减小的趋势还同充绒量的多少有关系。当充绒量较小时,保温率减小的趋势明显、幅度较大;当充绒量较大时,保温率减小的趋势不明显、幅度较小。原因主要如下:首先,当充绒量较大时,在缝合过程中,针的穿刺会对材料造成一定的损伤,但是由于含绒量较大,针孔的下方、缝线的边缘会有绒不断挤压过来,从而使得这种破坏造成的影响较小;其次,同样的试样,若填充的羽绒较多,羽绒结构中可含有的空气量会相对较少,这时增加绗缝数量能够导致的空气量的变化也就相对较小。因此,在充绒量较大的情况下,随着绗缝数量的增加,保温率的变化幅度较小。

另外,从图2可以看出,无论绗缝数量多少、绗缝形式怎样,随着充绒量的增加,试样的保温率都随之增大。这就说明,相对绗缝来讲,充绒量对羽绒服保暖性的影响更大。

因此,在进行羽绒服设计时,获取好的保暖性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增加充绒量,然而这势必会增加产品的成本,也会使服装穿着显得臃肿。所以,通过调整绗缝的数量与形式来获取好的保暖性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当充绒量相对较大时,绗缝的数量对保暖性的影响较小,这时完全可以根据外观造型的需要来设计;当充绒量较小时,为了获得更好的保暖性,应尽量减小绗缝的数量。

2.2绗缝形式对保温性的影响

不同充绒量下绗缝形式与保温率的关系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当充绒量较大时,绗缝数量和绗缝形式对保温率的影响都不大;而当充绒量较小时,在相同充绒量的情况下,平行均匀绗缝下试样的保温率相对较高,平行不均匀绗缝与垂直交叉均匀绗缝下保温率差异不大,且都相对较小。比较平行均匀绗缝与垂直交叉均匀绗缝可知,平行状态下保暖性更好。其原因在于:同样的含绒量、同样的绗缝线数量下,与平行绗缝相比,垂直交叉绗缝会将试样分割出更多的块数,块数的增加会导致试样内部空间的体积变小,就会使得羽绒中含有的空气量减少,因而试样的保暖性也就相对较差。比较平行状态下的均匀绗缝与不均匀绗缝可知,均匀绗缝的试样保暖性更好。其原因在于:均匀绗缝时,试样被分割成大小相同的块,每一块的保暖性能也比较均衡;而不均匀的绗缝会分割出大小不同的块,其中体积较小的块,两层防绒布被拉得较近,内部受到的挤压较大,空气减小的量更大,其保暖性就会相对于体积较大的块以及通过均匀绗缝后被分割而成的块要差一些,由于这部分的保暖性能相对较差,热量就容易从这里散发出去。所以,用不均匀方法绗缝出来的试样的保暖性就会比均匀绗缝出来的要差。

因此,对于充绒量较大的厚型羽绒服来说,由于其保暖性相对稳定,绗缝的形式同数量一样可根据造型进行设计;而对于充绒量较小的薄型羽绒服,从保暖的角度上来讲,应尽量选择平行、均匀的绗缝形式。

(a)充绒量为5 g

(b)充绒量为10 g

(c)充绒量为15 g 图3 不同充绒量下绗缝形式与保温率的关系图

3结语

通过实验测试与分析,探讨了绗缝的数量、形式对羽绒服保暖性影响,得到以下结论:

(1)相对于绗缝来讲,充绒量是影响羽绒服保暖性更为重要的因素;随着充绒量的增大,保暖性增强。

(2)当充绒量相对较小时,绗缝数量对羽绒服保暖性有一定影响;随着绗缝数量的增加,保暖性会逐渐减小,减小的趋势为先大后小。

(3)当充绒量相对较小时,绗缝形式对羽绒服保暖性也有一定影响;平行绗缝较垂直交叉绗缝的保暖性好,均匀绗缝较不均匀绗缝的保暖性好。

(4)当充绒量相对较大时,绗缝的数量与形式对羽绒服保暖性的影响较小,几乎可以忽略。

因此,要获得比较理想的羽绒服保暖性,应主要通过增加充绒量的方式来实现;在充绒量一定且相对较小时,还可通过减少绗缝线和选择平行均匀的绗缝形式来实现。

参考文献:

[1]汤利桥. 羽绒制品保暖性与羽绒品质间的关系[J]. 中国纤检,2007(11):56-59.

[2]付贤文,高晶. 鹅、鸭绒纤维形态结构差异及对保暖性能的影响[J]. 纺织学报,2011,32(12):10-14.

[3]苏婧劼,崔鹏,王府梅,等. 不同气温下防寒服保暖材料的规格确定[J].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175-180.

[4]李婷婷,王瑞,武志云. 羽绒服最佳填充量的回归分析[J]. 上海纺织科技,2010(1):13-15.

[5]刘涛,杜赵群,于伟东.微胞式羽绒填充服的保暖性分析[J].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301-305.

[6]高慧英,蒙冉菊. 羽绒制品的填充密度和分割空间与保暖性关系的研究[J]. 现代纺织技术,2013(3):21-24.

[7]黄翠蓉,于伟东,许海叶. 羽绒服保暖性探讨[J].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1):25-29.

(责任编辑:姜海芹)

Research on the Quilting of Down Filling Clothing Based on the Warmth Retention Property

SUN Li, YANG Li, ZHAO Bao-min, CHEN Jian, ZHOU Tao-shun, YANG Yin-yu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u 241000, China)

Abstract:The effect of the number and form of the quilting to the warmth retention property of down filling clothing were studied. And the differences of the effect in the different filling degrees were discussed too.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ect of the filling quantity is greater to warmth retention property than quilting. While the filling quantity is small, the warmth retention property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ing of quilting number, and it is better in the form of parallel and uniform. While the filling quantity is great, the effect of the quilting to the warmth retention property can be ignored.

Key words:down filling clothing; quilting; warmth retention property

中图分类号:TS941.61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1-6906.2016.01.010

文章编号:1671-6906(2016)01-0044-04

作者简介:孙莉(1980-),女,安徽芜湖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服装理论与技术、服装市场开发。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SK2015A101);安徽工程大学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校科字[2014]6号);安徽工程大学产学研项目(0366#)

收稿日期:2015-11-13

猜你喜欢
保暖性羽绒服
新年新衣羽绒服穿搭指南
羽绒服越厚越保暖?
羽绒服究竟怎么选
简单清洗羽绒服
羽绒服装面料透气性测试的研究与评价
服装保暖性的国内外检测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又美又暖
暖暖翻绒
穿什么好
常见絮用纤维制品的保暖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