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MP分析的桂林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

2016-05-24 14:44文冬妮杨姗姗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佛教文化桂林佛教

文冬妮,杨姗姗

(1.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2.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基于RMP分析的桂林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

文冬妮1,杨姗姗2

(1.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2.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运用昂普(RM P)分析模式,从资源(Resource)特征、市场(M arket)需求和产品(Product)开发三个层面,对桂林佛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深入剖析,并据此提出:深挖文化内涵,打造佛教文化旅游核心竞争力;突出资源特色,加强佛教文化旅游整合开发;完善旅游配备设施,提高佛教文化旅游服务水平;加大宣传力度,扩大佛教文化旅游知名度等促进桂林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RM P分析;桂林;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品位的提高,旅游需求层次不断提升,大众观光旅游已不能较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富有历史文化、艺术审美、科学考察价值的佛教文化旅游更能迎合人们的审美情趣,受到了越来越多旅游者的青睐。佛教文化旅游立足于佛教建筑、佛教音乐、佛教饮食、佛教传说等佛教文化资源,其丰富的文化底蕴、独特的魅力和神秘性,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桂林佛教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在桂林秀丽山水间留下了大量令人叹为观止的佛寺、佛塔、石窟、壁画等艺术珍品,蕴含着巨大的旅游文化价值,是发展旅游的宝贵资源。如何把桂林佛教文化资源更好地融入到旅游开发中,丰富桂林文化旅游的类型,展现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提高其旅游品质,以实现桂林文化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是其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RMP分析是一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旨在通过将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以此解决我国区域旅游开发中存在的旅游产品结构性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的分析模式[1]。桂林是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其丰富的佛教文化资源不仅在传统的观光旅游中发挥重要作用,更在体验旅游时代发展下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鉴于此,本文基于昂普(RMP)分析模式,从资源(Resource)特征、市场(Market)需求和产品(Product)开发三个层面,对桂林佛教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据此提出促进桂林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促进桂林佛教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一、桂林佛教文化资源的R分析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对旅游资源的科学认识、正确分析是对其进行开发利用的前提,也是区域旅游规划工作的首要环节。尤其在世人热衷于寻找精神寄托与文化旅游快速兴起的时代背景下,桂林佛教文化资源作为当地一种特殊的文化表现形式,不仅自身的形成、发展、演变历史漫长,演化的轨迹分布与过程独特,而且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深厚,是该地较富特色、极具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一)资源数量众多,类型丰富

桂林佛教文化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这些为数众多的佛教文化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结合桂林佛教文化资源的特点,从其存在形态上来划分,可分为物质形态、非物质形态和其他佛教文化资源三大主类,囊括建筑类、洞窟类、摩崖造像、碑刻壁书、绘画雕塑、遗址遗物类、神话传说文学作品、佛教经籍、节会、饮食、人事记录等十一个亚类(详见表1)。

表1 桂林佛教文化资源类型及构成比例一览表

如表1所示,桂林佛教文化资源共计有126项,占广西总量的26.58%,为广西拥有佛教文化资源之首。其中物质形态佛教文化资源拥有6个亚类,87项资源单体,是资源总量的69%,占了桂林佛教文化资源一半以上;非物质形态佛教文化资源涉及3个亚类,25项资源单体;而其他佛教文化资源共2个亚类,14项资源单体。可见桂林佛教历经千年的文化积淀,留下数量众多、种类齐全的佛教文化资源,且与桂林秀美的山水、特色的民俗,相补相衬,蕴含着巨大的旅游开发潜力。

(二)资源地理分布集中,地方特色鲜明

通过调查统计可知,佛教文化资源虽在桂林各个地区均有分布,但较为集中在桂林城区①,其次是全州县、资源县、龙胜县、阳朔县等地,所拥有的资源数量均超过20项,其他县分布相对较少,呈现以桂林城区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分布特点。自唐宋以来,桂林城区就是广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佛教的发展最为蓬勃,其所分布的佛教资源最多,达62项,占桂林佛教文化资源总量②的22.5%;该区不仅有祝圣寺、栖霞寺、能仁寺等著名寺庙建筑,而且精妙绝伦的石窟造像更是遍布在伏波山、叠彩山、骝马山、西山等地,其中西山摩崖造像是仅次于四川大足石窟的我国南方第二大佛教石窟造像群,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佛教艺术宝库[2]。由于佛教在传入桂林的过程中,并未受到当地原始文化的大力排斥,使之得与极具特色的“百越文化”相互融合,呈现出了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3]。比如在佛寺建筑上,桂林各地寺庙的主体建筑,普遍吸收了少数民族的建筑艺术,院落式与干栏式建筑相结合是各寺庙的主要建筑风格。以龙胜县的归仁洞为例,该寺庙是一座独树一帜的全木干栏式寺庙,采取的是侗族全木结构的干栏式居家形式,其单体建筑采用的是三开间、四榀木构架、木墙板、小青瓦的构造,建筑尺度、用材与一般的民居别无它样,整体造型轻巧,外观古朴无华。

(三)资源文化价值高,多元文化内涵突出

桂林佛教文化资源具有数量众多、类型齐全、品质上乘、内涵丰富等特色,满足了现代人访古探幽、欣赏艺术、科考研究、陶冶情操等多种需求,具有较高的旅游文化价值。从建筑看,开元寺、法藏禅寺、普陀山寺、月牙山寺、栖霞寺、湘山寺、能仁禅寺、寿佛塔、普贤塔等古建筑最为有名;从洞窟看,有万佛洞、还珠洞、千佛岩、七星岩、栖霞洞等;从摩崖造像看,有伏波山摩崖造像、叠彩山风洞摩崖造像群、西山摩崖造像群、骝马山摩崖造像群等;从碑刻壁书看,有桂海碑林的《五代释贯休画十六尊者像》、湘山寺的《寿世慈荫》等石刻碑文;从雕塑看,有栖霞寺的汉白玉观音塑像、鉴山寺的三世佛等。这些融为一体的寺院建筑、摩崖造像、石刻碑文,都承载着与当时的社会思想、文化艺术、政治背景等息息相关的内容,隐藏着沧桑而传奇的故事,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也充分体现出佛教文化与桂林本土历史文化的有机融合,吸引着众多佛教徒和广大游客前往朝拜游览。此外,除物质形态的佛教文化资源外,桂林的非物质与其他形态佛教文化资源也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从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来看,主要有《湘山百问》《还珠洞传说》《归仁洞敬道草堂记》《鹅翎应祷》等;从佛教节会来看,主要有观音诞、浴佛节、观音成道日、观音涅槃日、全州香花会、灌阳农具节、资源河灯节等;从佛教经籍来看,主要有《遗教经》《万历藏》等。而其他形态主要包括以能仁斋馆、月牙斋面素菜、祝圣寺素斋等为代表的佛教饮食,以及以全真、浑融、石涛、楚圆、善资、性因、李济深、赵炳麟等为代表的佛教人事记录。这些非物质层面以及其他层面的佛教文化资源为桂林增添了更为浓烈的文化色彩。尤其是佛教高僧、居士、文人墨客等,他们为桂林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不朽的篇章,也留下了众多弥足珍贵的佛教文化资源。

桂林佛教文化资源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外表形制上大多保存了佛教文化生态和其文化综合体的继承性特征,还以佛教文化精深的佛教智慧、独特的艺术形式,构成了多元性文化内涵凸出的佛教文化旅游胜景。佛教传入桂林之后,与中国传统的道教、儒教相互融合,出现了以僧尼为主持,且共祀佛道儒神像的寺庙——“三教寺”,如桂林儒释道文化“三教合一”的典型代表——恭城文武庙,文庙中供奉着代表儒家文化的孔子像,武庙中则供奉着神佛像和关帝像。此外,其他的佛教文化资源载体也体现了三教合一的特点,如佛塔和碑刻,桂林的日月双塔内有孔子铜像、释迦牟尼铜像、药师佛铜像、老子铜像等;还有利用独特石刻技法刻制的“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画像碑”,充分体现了“儒释道”三教文化的融合。

二、桂林佛教文化资源的M分析

为能更好地了解与掌握当前桂林佛教文化旅游的市场特点,探索今后的市场方向,本文设计了调查问卷进行实地调研。本次调查按照随机发放的原则,对栖霞寺、湘山寺及第二十一届河灯节的游客进行了问卷调查。所选调查点分别为桂林城区、全州、资源三地知名度较高的佛教文化资源,且其旅游开发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代表性较强。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每个调查点发放10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276份,有效回收率为92%。在276名被调查者中,女性游客略多于男性游客,但两者所占比例相差不大,女性游客所占比例为53.6%,男性游客所占比例为46.4%;在游客年龄结构上,以30-60岁之间的游客人数相对较多,占总人数的61.2%,属于中青年旅游消费市场。具体相关分析如下:

(一)游客的出游行为特征分析

为了能给桂林佛教文化旅游选择恰当的目标市场或确定适销对路的产品体系设计提供参考,本文对游客的行为特征进行调查分析,以了解目前桂林佛教文化旅游客源市场的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游客的出游行为特征统计表

从表2可知,在被调查的游客当中,自助游的游客人数比例为39.9%,尤以与家人、亲友出游这一传统方式出游的游客较多;参加团队游览的游客占了总数的60.1%,其中主要是单位组织或跟旅行社出游,但几乎没有以商务游的方式进行出游。由此可知,目前桂林佛教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尚未得到有效的挖掘和扩大,应该以此延伸开发出以商务会议休闲等为主题的桂林佛教文化旅游。游客的停留时间方面,在桂林进行佛教旅游的停留时间以1~2天为主,几近占总数的一半;而停留一周及以上的游客人数仅占10.1%,两者比例相差较大。总体来看,游客的出游时间相对偏短,不少游客表示,目前可供其选择的佛教文化旅游产品种类较少,缺少体验类的佛教文化活动,大同小异的佛教文化活动未能较好延长其停留时间。此外,门票为游客佛教旅游的最大费用支出,所占比重为33.3%,其次是佛教活动、交通和购物,餐饮和住宿所占比重均较小,这可能与桂林佛教旅游设施不全有关,虽然部分佛教景区景点有提供食宿,但相对陈旧、简陋,游客更愿意选择到景区外进行餐饮、住宿消费。

(二)游客的佛教文化旅游认知分析

佛教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在桂林发展起来,但是由于发展时间较短,佛教文化旅游产品还未开发成熟,对其了解且体验过的人还相对较少,如图1所示。

图1 游客对桂林佛教文化旅游的认知情况统计图

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276位被调查者中,认为“非常了解”桂林佛教文化旅游的游客仅有25人,占总调查人数的9%;“有一点了解”的有126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5.5%;只是听说过,但“不太了解”和“从未听说过”的人数占到了45.5%,和“有一点了解”的持平,表明了桂林佛教深厚的文化内涵并没有得到很好地挖掘,也并未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形象,导致游客对桂林佛教文化旅游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和了解。此外,桂林佛教文化旅游的宣传途径还较为有限,不少游客反映参与佛教文化旅游大多是团内活动安排或是家人朋友推荐。因此,桂林佛教文化旅游应提高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的宣传力度,同时针对年轻游客群体,还应在现代媒体——网络上增大宣传力度。

(三)游客的佛教文化旅游偏好分析

佛教体验游、佛教养生游、佛教专项游、佛教观光游等佛教文化旅游产品可满足游客不同层面的旅游需求。游客对桂林佛教文化旅游产品选择偏好如表3所示。

表3 游客对桂林佛教文化旅游偏好统计表

如表3所示,在276名被调查中,对佛教养生游感兴趣的有109人,占了总调查人数的39.6%,不少游客表示,尤其是外省和境外游客,他们表示在现今竞争激烈的紧张工作之余,拜佛礼祖、回归自然、修身养性是其释放压力、舒展身心的最佳方式,而与山水文化景观融为一体,极具休闲养生功能的佛教养生游无疑是他们最乐于选择的一种旅游产品,也由此证明了以山水休闲养生为主题的佛教养生游占有主流地位;其次是佛教体验游,占了总调查人数的26.0%;对佛教专项游感兴趣的有56人,占了总调查人数的20.3%;在四大佛教文化旅游产品类型中,佛教观光游所占比例最低,为14.1%。可以看出,如今大部分游客的旅游目的逐渐从简单地获取愉悦的心情上升到了充实精神世界和追求养生保健等更高层次需求,期望通过旅游能获得身心健康的愿景日益迫切,在选择桂林的佛教文化旅游产品时,更青睐于佛教养生游。

三、桂林佛教文化资源的P分析

桂林佛教文化资源禀赋丰富,特色鲜明,但其旅游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有强势品牌的佛教文化旅游产品。因此,应在充分挖掘佛教文化内涵的基础之上,进行桂林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设计丰富多样的佛教文化旅游产品,为创新单一传统的旅游方式和发展浓厚隽永的佛教文化注入新活力。结合桂林佛教文化资源的特点及客源市场需求现状,对佛教文化旅游产品创新如下:

(一)佛教养生游

佛教养生旅游产品的开发以佛教寺庙为核心载体,将旅游开发项目与佛教文化旅游紧密相连。如在佛教寺庙的实验区或者外围地区,建设以桂林佛教文化为内涵的特色养生度假区,建设禅、茶、棋、道等会所,修建禅修度假别墅、佛缘文化酒店、佛教养生会馆、佛学讲堂、国学讲堂等,通过观赏佛教寺庙、体验佛教文化、住宿佛缘酒店、品尝佛教素食、学习佛教与国学文化、聆听佛教传统的古典音乐,形成“游、住、食、观、品”一体化的佛教文化产业基地。

(二)佛教体验游

佛教体验游以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和娱乐性为导向,通过生活化的形式对佛教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并增加一些体验性较强的佛教活动旅游项目,使游客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佛教文化的独特氛围,以获得深层次的佛教文化旅游收获。如佛教佛事体验,在一些特别的佛教节日和庆典时期,安排方丈升座、高僧说法、开光、传戒、祈祷、追福等特定的佛事法会参与活动;佛教生活体验,提供寺院内的一些客房供游客居住,让他们亲历出家人的饮食起居、戒律清规、拜佛诵经、虔诚祈祷乃至参加生产性劳动等。通过参与佛教体验活动,使游客近距离感受到佛教文化的深邃与宁静,在精神上得到升华。

(三)佛教专项游

桂林佛教专项游可从节庆旅游产品、佛教餐饮旅游产品这两类进行开发。桂林拥有佛教气息浓郁的佛俗、佛节、佛事活动,以及独特的民族风情活动,不仅能够起到感化世人,荡涤人心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增加游览的娱乐性与观赏性。如以祭祖、祈福、商贸、民娱等内容为主的地方性节庆活动——资源河灯节,该节庆以河灯为主体内涵,发展至今已渐成规模,“万盏河灯耀资江”的奇观,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桂林佛教旅游节庆的开发需深化与提炼节庆主题,围绕佛教文化主题,对桂林佛教节庆进行整体安排与统一规划,以“突出一个特色主题,形成一个鲜明主题”为主线,差异发展,构建起佛教节庆活动体系,以避免节庆活动的雷同与重复,增加桂林佛教节庆的吸引力和卖点。此外,桂林寺院的素食文化旅游开发,应突破仅是满足游客就餐这一层面,积极开发体验式的桂林佛教素食文化旅游。如引导游客亲自参与到佛教素食的制作和烹饪当中来,这样不仅能满足游客对佛教素食的好奇心,感受到佛教素食文化的特色,加深对素食益于身心健康的理解,而且还可以使他们在参与制作烹饪佛教素食的过程中享受到情趣,体验到亲身参与烹饪素食的成就感。

(四)佛教观光游

佛教观光游是指游客以观赏佛教建筑以及周围的自然山水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游览活动。桂林佛教观光游可将佛教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进行综合开发,挖掘佛教文化内涵和自然资源价值为旅游业所用。如开发名山访胜游,通过探寻佛教名山圣地的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等,使游客对当地丰富的佛教遗存、神秘的佛教文化以及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等有整体的认识;开发佛教建筑观赏游,通过观赏佛寺庭院的布局、材料的选用、内架的搭设、泥胚的塑造和门窗的绘彩等,使游人得到精神上的陶冶,加深对佛教建筑形制、构造、装饰的特征与价值的认识;开发佛教石刻碑文鉴赏游,寺院碑刻分为摩崖碑刻、诗文碑、记事碑等,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将其作为旅游产品开发,可开拓游客眼界,获益匪浅。

四、基于RMP分析的桂林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对策

(一)深挖文化内涵,打造佛教文化旅游核心竞争力

通过调查分析可知,桂林的佛教文化资源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多仅限于对以自然景观为依托的寺院建筑、佛塔、摩崖造像等资源的开发利用,且主要以静态的方式呈现给游客,不能较好地满足游客所需,也难以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尤其当前,行业间的核心竞争逐渐转变为文化的竞争,要想在文化竞争中脱颖而出,需要具备价值、垄断、可持续发展等特性的核心竞争力。因此,需深入挖掘桂林佛教文化的内涵,打造文化特色品牌,丰富旅游产品类型,实现由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的转化。首先,桂林相关政府部门应积极组织成立佛教文化资源普查领导小组,制定项目组织实施方案,选派专门人员展开对佛教文化资源的调查与普查工作,对搜集到的最终信息进行确认、登记、存档;其次,邀请相关研究部门、知名专家对搜集到的佛教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整理与科学分类,在对资源自身具备的历史文化、艺术观赏、社会教育、科学研究以及休闲养生价值给予充分肯定的基础上,明确各项佛教文化资源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亮点”;第三,集合政界、商界、学界相关人士,共同讨论适宜进行旅游开发的佛教文化资源的类别、生存状态与途径,筛选出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高的佛教文化资源,即通过“政府普查、专家整理、多方筛选”的工作流程,全力挖掘桂林佛教文化资源内涵,打造佛教文化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二)突出资源特色,加强佛教文化旅游整合开发

桂林佛教文化资源不仅数量众多、类型齐全,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凸显着民族文化特色,但同时也呈现出以桂林城区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分布特点,使得桂林各地佛教文化资源在数量、质量上存在着差异。因此,如何将桂林佛教文化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和功能重组,实现优劣资源的有机互补与协调发展,是桂林佛教文化旅游获得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首先,需全面搜集整理桂林佛教文化资源,针对不同地域空间内的佛教文化资源进行空间差异识别,以明确城市中心区、近郊区以及远郊区内佛教文化资源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地区的佛教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充分发挥城市中心区—郊区边缘区资源优势互补作用。其次,由于桂林各地佛教文化资源具有内在联系紧密、特色突出的特点,因此可以全方位、多层次地对其进行整合开发,如借助各地区的公路、铁路、航空等各种交通工具,将桂林各地独具特色的佛教文化资源连接成一个宏观的立体化网络。区域内,桂林城区与全州县、资源县、龙胜县、阳朔县等境内知名旅游县形成资源联网;区域外,桂林与邻近的河池、柳州、贺州等佛教资源相对丰富的各市形成广西区内的资源联网,同时也可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与周边的湖南、贵州等省形成跨省的区域外资源联网,以此通过区域内外发达交通网络的连接、差异旅游资源的带动,促使桂林佛教文化资源整体优势的充分发挥和全面开发。

(三)完善旅游配备设施,提高佛教文化旅游服务水平

对于佛教文化旅游而言,佛教景区服务设施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游客游览质量的高低。因此,桂林佛教文化景区要以游客的需求为出发点,配置完善、人性化的旅游配备设施。如设置规范的旅游解说牌,且放置在显眼位置,信息内容简洁、易懂,以中文或者英文两种文字为主,外文注释与中文解说的内容要相一致;合理地布置各种禁止标志、警告标志、指令标志和指示标志,以有效防止因为不明方向而误入险境者。此外,通过对游客的调查,可知游客的停留时间以1~2天为主,其出游时间相对偏短。因此,可开发一些与景区文化主题相关的旅游项目,完善具备食、住、行、购、娱等功能的相关旅游服务设施,为游客提供一站式的优质服务,以延长其逗留时间,增加游客在当地的消费,提高其满意度。再者,还需建立旅游信息服务平台,为游客提供便利的信息服务。如,建立佛教旅游信息库,建设旅游营销平台和网络服务平台。为游客提供各种旅游信息,包括佛教景区(点)介绍、佛教文化旅游线路设计和景区周边住宿、餐饮、交通的介绍以及在旅游过程中应注意事项等内容。除了提供各种旅游信息外,还应建立网络预订服务系统,各个旅游企业、景区、旅行社、宾馆、饭店都应建有网站并实现联网,为游客提供网络预订服务;增加游客在线咨询服务项目,即时、迅速地为游客解决预订服务中的障碍。整体而言,桂林佛教文化旅游基础配备设施的建设应及时跟上旅游业发展的步伐,从而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要,全面提高旅游综合接待能力。

(四)加大宣传力度,扩大佛教文化旅游知名度

桂林佛教文化资源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价值突出,然而,由于宣传不到位,使得相当一部分优质的佛教文化资源仍处在一种“躲在深闺人未知”的状态。这不但难以吸引外来资金投入到桂林佛教文化资源的开发,也不利于提升已有佛教文化旅游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因此,有必要提高桂林佛教文化旅游产品的知名度,提升国际国内的旅游形象。首先,相关政府部门应在充分认识、了解、掌握当地资源优势、文化优势、地缘优势与区位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桂林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宣传与营销工作,建立由省政府部门统一领导、各级旅游行政与管理部门牵头、广大旅游企业全面参与、著名佛教庙宇积极配合的旅游宣传促销模式;其次,利用电视、报纸、杂志、广告、旅游网站、微博、微信等途径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对桂林佛教文化旅游进行大力宣传与包装促销,不仅使潜在客源能轻而易举地获得佛教文化旅游的信息,还要使景区景点能通过及时、有效的营销活动,掌握市场需求动态,并开发设计出满足不同需求群体的佛教文化旅游产品;第三,还可以通过录制反映桂林佛教名刹古寺的纪录片、专题片,拍摄电视、电影等方式,利用影视效益,提高游客对桂林佛教文化旅游的关注度。

注释:

①为方便对桂林佛教文化资源进行准确的调查和分布统计,本文将桂林的6个城区,即象山区、叠彩区、秀峰区、七星区、雁山区、临桂区视为一个单位,统称为“桂林城区”。

②此处所指“桂林佛教文化资源总量”按资源所在地进行统计。由于不同的地区所拥有的佛教文化资源存在着重叠现象(尤其是佛教节会存在重复的现象),因此按地区统计的总数量会高于按分类统计的总数量。

[1]吴必虎.区域旅游开发的RMP分析——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J].地理研究,2001(1):105-110.

[2]汪侠,梅虎.桂林民俗宗教旅游开发[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3(2):234-239.

[3]廖国一.浅谈佛教在广西的传播及其对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6(1):55-59.

Exploitation of the Tourist Resources of Buddhist Culture in Guilin Based on RMP Analysis

Wen Dongni1,Yang Shanshan2
(1.Bowen College of Management,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 Guangxi 541004,China 2.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 Guangxi 541004,China)

This paper uses RMP analysis mode to analyze the exploration of the tourist resources of Buddhist culture in Guilin from the resource feature,the market demand and the product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above,this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such as delving into the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building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Buddhist Cultural tourism,highlighting the characteristics,enh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t cultural tourism,perfecting infrastructure,improving the level of tourism services of Buddhist cultural tourism,increasing the impact and momentum of propaganda,enlarging the popularity of Buddhist cultural tourism and so on,to promote the exploration of the tourist resources of Buddhist culture in Guilin.

RMP Analysis;Guilin;tourist resources of Buddhist culture;explor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F590.31

A

1001-7070(2016)02-0007-07

10.16020/j.cnki.cn45-1302/z.2016.02.003

(责任编辑:韦国友)

2015-12-16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南地区汉传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适宜性评价及管理研究”编号(12XZJ028)。

文冬妮(1985-)女,广西玉林人,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研究;杨姗姗(1985-),女,河南舞钢人,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宗教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研究。

猜你喜欢
佛教文化桂林佛教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桂林行
佛教艺术
乐!乘动车,看桂林
从佛教文化中汲取精进的智慧
佛教文化研究专辑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桂林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