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民间肚兜形制及其手工修复针法

2016-05-25 06:58许平山张竞琼曾宪锋袁金龙
纺织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肚兜针法织物

许平山, 张竞琼, 曾宪锋, 袁金龙

(1.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51; 2. 江南大学, 江苏 无锡 214122;3. 安徽农业大学, 安徽 合肥 230036)

近代民间肚兜形制及其手工修复针法

许平山1, 张竞琼2, 曾宪锋1, 袁金龙3

(1.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51; 2. 江南大学, 江苏 无锡 214122;3. 安徽农业大学, 安徽 合肥 230036)

为研究肚兜的形制与手工针法,通过对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和婺源博物馆馆藏肚兜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与分析,对肚兜形制和缝制手工针法技艺进行分类,探索性地恢复了肚兜的历史文化记忆。研究出修复保留传统肚兜的纯手工方法,本着遵循田野考察实践,访寻民间手工制作艺人,探寻了肚兜的文化内涵本源,并对遗留下来的残缺肚兜采用传统手工针法进行尝试性修复,证明了手工修复的可能性与优越性,为年久残次的纺织服装品提供参考的修复路径。

肚兜; 形制; 手工; 技艺; 针法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shape and manual stitch on the bellyband, mainly by deep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bellyband of Folk costume Teach and Learn Studio of Jiangnan University and Wuyuan Museum, the bellyband shape and tailoring manual stitch skill of partial repaired bellyband are classified, which exploratorily recover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memory of bellyband. The pure manual methods of repairing and preserving of traditional bellyband are found out. Based on following the fieldwork practice, and visiting the folk handmade artists, exploring the origin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bellyband, and trying to repair the remaining incomplete bellyband by using the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stitch to recover, it is proved that the manual repair is possibile and superior. This provides reference for repair path of the old and defective textile garments.

Keywords bellyband; shape; handwork; skill; stitch

中国近代肚兜的形制具备合乎人体装饰的自然属性与约定俗成的社会属性,它所包含的因人定制、因俗定款、因题定性等一系列形制特征,充分体现了中国近代肚兜文化的内涵。具体到中国近代肚兜形制的某一细节,则明晰地折射着当时的文化与制度、观念与时代,它在形制规则中既有宽窄、长短穿插,又有动静、厚薄之变化,并参与其他服饰的配置来共同构成装饰的层次化以及穿着多样性。中国近代肚兜在款式、结构上的经营与安排,是以平面形态出现的,通过奇巧分割与布局,在方寸之间展露出独特的创意理念,构造出平中出奇,平中出韵,平中出神的中国女性柔美情怀[1]。

由于近代肚兜是天然纺织材料裁制而成,长时间的穿着和随意放置会导致纤维的霉变和虫蛀,以及纤维的自然脆化。现在传承下来的肚兜大都有残次,为保存这个民间国粹,对传统肚兜的修复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要想修复好一件近代肚兜,首先要了解近代肚兜的形制,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还必须要懂得传统的手工针法。

1 肚兜的形制

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肚兜以近代为主,通过对馆藏的江南地区(9件)、闽南地区(3件)、中原地区(18件)的藏品进行分析,并专程去皖南及婺源民俗博物馆考察并访寻当地民间制作艺人,对肚兜的形制有以下5种设计方法。

1.1 几何与象形设计

从目前的调查统计来看,近代肚兜的款式外在形态可分2大类别:常见的一类是几何形态的,如长方形、菱形以及半圆形等;而另外一类为象形设计的平面造型结构形式,主要是以植物和动物的外在形态作为外观结构,有如意云形、葫芦形、倒花蕾形、梯形、梨形、瓶形、碗形等[2],图1示出部分肚兜形制款式。

款式构成上肚兜分单片构成与双片构成。单片构成后背袒露仅覆双乳;双片构成在前胸后背均有遮掩,双片构成有胸侧缝与肩缝2种结构方式。

1.2 系带式设计

我国古代肚兜形制结构中对女性身体形态的表达含蓄而得体,主要为系带方式,经过不同方向、数量、宽窄的系扎,达到无需裁剪分割而能塑造出女性身体丰富曲线效应。通过对现存肚兜的观察可看出,肩部吊带式为出现最多的一种方式,左右各缀以带从颈后绕过,以肚兜为代表各种扣饰、系带在表现女性第二性征中,对三围的显露恰到好处,身体一经肚兜系带的系扎而起伏错落,勾勒出形体,显露出神韵,高度体现了中式肚兜的含蓄的审美价值。

以系带来勾勒身体特征,其主要支点处于腰际,有双条、单条以及三条等不同数量,男、女有不同差异,在系扎中男性肚兜比较松散,女性肚兜则不留过多空间。

1.3 局部强化设计

中国古代肚兜式样中的浪漫、精巧、寄寓,不但体现在结构块面布局上的奇巧与丰富,在细节之处也颇为刻意潜心。袋、兜的形态有三角形、长方形、扇形等不同处理,它们的款式虽然不同,但均信奉一个准则,就是口袋式样的分割与款式结构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在袋、兜与衣片契合、缝接上的“衲针”,传神而精妙,它锁合的不是形与形的吻合,而是心际间情愫的流露,变幻无穷的形态与色彩,纹样与刺绣,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彩蝶、兰花、心形、如意等不同形态充分地展示出历代女性的浪漫理想[3]。

1.4 裁片拼接设计

中国近代肚兜的裁片结构,是指样式、造型、布局的组成形式与组合连接方式。作为身体的间接表现形式,在式样上同样书写着浪漫与幻想,在展现身体、倾诉情感、渲泄性情等本质要求上,形式的多样性、复合性充当着形象代言。它可分为单片式、复合式、象形式3大结构形态。

1.4.1 单片式

单片式指以一个几何形态作为式样的基本单元而构成款式。单片式凭借某一简约的几何形来遮(掩)前胸肚。单纯、洗炼、简洁是它的特色,它为后道装饰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表现空间。在各种形态的单片式肚兜中,其尺寸的差异极大,以菱形为例,最大的有70~80 cm,最小的仅25 cm;长方形最长的有75 cm,最短的仅20 cm。

1.4.2 复合式

复合式指2个以上相同或不同几何形组合成一个复合化的形态造型。它以形与形的相互连接、组合来丰富款式效果,产生变化、多元的复合效应。复合式的造型有前后相连与平面叠加两大类型。

前后相连,指前片能遮掩胸部,后片覆盖了背部,背部与前胸通过侧缝与肩部相连接。而成年女性肚兜则主要通过肩部相连,孩童肚兜以胸侧相连为主。

平面叠加,指仅在覆前胸的衣片上有2个以上不同的几何形组合而成,形成不同的平面分割效果,为不同的装饰处理提供变化的空间,丰富平面的效果。

1.4.3 象形式

象形式是中国近代肚兜较为常见的造型设计之一,造型设计是按照植、动物传统图腾的实际形态来进行仿生学设计,高度体现出一种富于浪漫而幻想的创作理念[4]。例如,虎符衣的仿生式结构造型,幽默神奇而充满想象,合乎孩童们富有想象力的求新求变心理,在轻松诙谐中领略生活、表现生活,使肚兜造型因想象而丰富,具有理念与寄寓的生活因想象而斑斓。象形造型设计中常见的肚兜有元宝兜、虎形(符)衣、如意兜、蝙蝠衣、牛舌衣、葫芦兜等,其象形的不同,内涵也各具差异[5]。

1.5 系结开阖设计

系结形式,指中国近代肚兜在穿着方式上具有的结构性规定。中国近代肚兜的不同造型结构产生了不同的穿着方式,归纳起来有3大主要穿着方式:系扎式、缠裹式、吊挂式。

1.5.1 系扎式

系扎式是最常见的穿着方式,以系带、束带、吊带在不同方位的系绕、束扎来完成穿着行为。系扎的方位以后腰、前胸、胸侧、后颈为主[6]。系带分上下、左右2根或多根接合系扎及单根穿(串)过扣服抽扎2种方法。

系扎式的穿着方式是中国近代肚兜最具特色的结构方式,通过系扎的宽、窄、松、紧,达到既能适合不同的身体围度,又起到对身体修形塑身的修饰作用[7]。

1.5.2 包缠式

包缠式与系扎式在穿着方式上异曲同工,包缠式通过对衣片的裹缠、包覆、裹绕来完成着装行为。中国近代肚兜的包缠方式较为单纯,仅在腰侧一处作小面积的裹覆,不像外衣那样有多重缠绕。在裹缠覆盖之处一般内里钉有揿扣,以作固定,不另用腰带束扎。

1.5.3 吊挂式

吊挂式是最便携、最大胆放纵的穿着方法,以颈部套头、线绳吊颈2种方式为主。它们除在颈部有一个吊挂(悬)的支点之外,其余胸、腰、背均没有任何系扎与手扣羁。表1示出肚兜形制与系结方式之间的选择关系。

表1 肚兜形制与系结方式

2 肚兜手工修复针法

2.1 肚兜修复的原则

中国近代肚兜的成衣工艺在漫长的历史传承中,经过历代妇女的潜心创造,工艺上精益求精,手法上不拘一格,从而形成了一套富有特色的手工技艺特色。在传承保护近代肚兜的同时,由于纺织品的纤维老化以及保护不当,就会造成破损现象[8],因此,必要的修补就显得很重要。

在修补过程中要遵循的原则是为了恢复和长久保持肚兜原有的形制,使之得以继续流传下去,供后人研究与鉴赏。在修复肚兜过程中得到的经验如下:首先要做到忠实于原肚兜的形制特征;其次,要使用有效的修复工艺和原材料相匹配的纺织材料;再次,修复过程中要做详细的修复记录笔记;最后要做到修旧如旧,包括材料相同、形制相同、工艺及针法相同。

2.2 传统手工修复的针法技艺

2.2.1 跑针技艺

图2示出跑针针法示意图。跑针的步骤是从位置1处把手缝针插进至面料反面,再从面料正面位置2处刺出。重复以上步骤即可。

此针法在肚兜制作过程中使用率较高,一般用于2层或者多层面料的缝制,面料和衬料的缝制、单层或者多层面料打褶收皱等。由于跑针的缝线对面料纱线的牵扯力小,因此纱线在受到到外力产生移动时,不会被手缝缝线牢牢地固定死,还会有一定的余量周旋,这对修补内衣时防止纱线牵扯是非常有利的[9]。此针法主要用于固定缝口,拼接面料,为预先缝合处添加背部衬料织物等。

2.2.2 回针技艺

图3为回针针法示意图。回针针法是先从右边向左边缝合,在位置1将针穿出至面料正面,慢慢再向右边移动,当移动到位置2时,把手缝针插到面料的反面,再接着运针大约有1个针脚长至位置3,然后从面料正面出针。最后再返回至位置1,穿针至反面。如此反复,即为回针。

此针法的针脚互相连接,正面类似缝纫机机缝的针迹,反面针迹相互重叠,其线迹总长度为正面的2倍。回针针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能,缝制过的面料很难出现滑动的现象。此针法主要用于固定缝口或用于2层面料的缝合以及面料的拼接等。

2.2.3 铺针技艺

图4为铺针针法示意图。铺针步骤是将针从位置1刺出到面料正面,移动缝针要按经向或纬向去做,针角相距较长,到位置2处从反面刺出。然后在长线迹的一侧的反面将针(位置3)穿刺到面料正面,使得缝线压住长的线迹(与其垂直),在另一侧(位置4)将针刺入面料反面。按以上方法重复缝合垂直的短针,以固定长的线迹。如果需要缝多排铺针,注意使每排线迹的起点和终点错开,处于不同的位置。

该针法是牢固缝合某个部位的较好的一种针法,铺针的多排使用可稳定并较柔地保护所修复的肚兜的部位,并且能与保存较好的部位融为一体。用于破洞和裂缝部位的修复,肚兜破损部位与背衬材料的修复,作用是将松散的纱线固定于背衬织物。

2.2.4 鱼骨针技艺

图5示出鱼骨针针法示意图。图中从左向右缝,在位置1处将针穿至织物正面,向右上方运针,在位置2处将针插入至织物反面,然后缝针向左稍稍移动,在位置3处将针穿至正面,继续向右下方移动,在位置4处将针穿至反面。如此反复操作。

此针法正面的线迹较长,而反面线迹很短且稀疏,要用于卷边缝,加固部位与背衬材料的缝合等。

2.2.5 交叉针技艺

图6所示为交叉针针法。从右向左缝,在位置1处将针拔出到织物正面,向左移动至织物的边缘位置2,从反面穿针至正面位置3处,使缝线包绕住织物。如此将所需缝的区域全部缝好,再从相反方向按上述方法缝制,使针角相互交叉。

此针法用于固定织物边缘时,可将织物松散的纱线较好地固定。

2.2.6 毛毡针技艺

图7为毛毡针针法示意图。图中毛毡针针法从左向右缝,在位置1将针穿出至正面,向右移动,在位置2将针插入织物至反面,朝织物边缘的位置3方向运针,使缝线压在针下面后,将针引出。如此反复。

此针法主要用于衩口的固定,经线的固定,边缘的加固等。

2.2.7 带针技艺

图8为带针针法示意图。图中带针针法在位置1处将针从反面穿出至正面,沿斜向使针从两片织物的缝隙中穿入,在另一块织物的位置2处由反面穿到正面,位置2要高于位置1。然后再返回到相对的织物,依次缝合。如此反复,缝线始终交替穿叉于待修复裂缝的2片织物之间。

正反两面针迹相同,类似于机缝的平缝针,可将2块织物在同一平面对接,此针法主要用于裂缝缝合,拼接织物等。

2.2.8 绗缝针技艺

图9为绗缝针针法示意图。绗缝针针法从右向左缝,在位置1处将针插入织物背面,再从位置2处引出至正面,每个针脚的长度均在半英寸以上。是一种临时固定织物的针法,此针法用于2层或多层织物的缝合。该针法与跑针类似,只是针脚较跑针长,主要用于局部处添加背衬织物,暂时缝合等。

2.2.9 缭针技艺

图10为缭针针法示意图。缭针针法由右至左缝,从上层织物的位置1处将针穿至正面,轻轻向左移动缝针至下层织物的位置2处。穿过几根纱线后,由位置3处从反面穿出至正面。向上移至上层织物的位置4处,将针插入到两层织物之间,移动至位置5处。从正面引出缝针,开始下一个循环。重复以上的步骤,即为缭针。由于该针法的缝线在折叠的2层织物间滑动,所以针迹几乎看不见。可用于织物卷边的固定或2块卷边织物的水平连接。

2.2.10 其 他

除了以上所述的在肚兜工艺中常用的针法外,还有部分偶尔需要用到的针法,如暗针、对角针、卷边针、包缝针、对接缝针等等。

3 修复验证

3.1 样本选取

图11示出修复前后清末肚兜的外观。修复前其袖窿边缘严重破损,极大地影响其观瞻性。

3.2 制定修复方案

1)形制确认。首先观察肚兜的形制,它的款型是属于T形与长方形,系结方式是以单侧系扎式+套头式相结合。

2)去污。采用物理方法去除衣物表面的污渍和长期存留在表面的空气中的沉淀物。

3)方案确定。彻底清洁后研究其破损处的工艺特点和纹样风格。修复位置有2处,一处位于袖窿与侧缝拐弯处,一处位于肩线与袖窿拐弯处。前者破损严重,后者相对较轻。2个位置镶边与滚边都有破损,找到相同的丝带和色布备用。

3.3 修复技术路线

1)物理清除。现将其边缘脱落的滚边和镶边残布,用剪刀小心将残布与纱线清除干净,稍大布块应预留待用。

2)加固。根据修复原则,配以仿古纱线,用手针按其原先组织结构,现固定残次裁片,逐一恢复其原先位置。

3)手针修复。由于破损部位集中在镶边与滚边处,所以在修复时主要采用跑针与铺针,也用带针修复裂缝处。修复时,先在破损部位放上备好的织物补料,选择手工针法,手针穿上相同材质、相同色泽的缝线,先用跑针按照布边原始缝线痕迹固定。然后用铺针沿着固定之后的布边缝一周。最后将刮脱的纱线用跑针再固定[10]。

4)复原。剪除多余线头,再用蒸汽熨斗小心把修复处烫平,冷却后定型,外观如新,如图11(b)所示的修复效果。

3.4 修复评估

首先,可以看到修复后的肚兜,变形性褶皱回归平复,纱线脱落被加固,缝线炸开处重新平整,原破损缺少处有效地得到保护处理;其次,利用手工针法进行的物理加固与修复具有再处理性;再次,采用手工针法修复具有良好的效果,能更好地再现肚兜原有的历史原貌。

4 结 语

在男耕女织的农耕社会里,肚兜是以家庭作坊式的女红方式来传承的,它属于传统手工技艺的典型代表。随着现代文明与社会的发展,肚兜的革新和演变,传统的手工艺已渐行渐远,取而代之是现代化机器流水线生产方式。其产品很难体察到个性化情感的倾注,只是千篇一律的工业产品模式。民间传统服饰选修课利用节假日期间,老师带领学生去实际采风。在乡村能遇到纯手工制作肚兜的,能原汁原味地讲解肚兜的形制与寓意的大都是当地70岁乃至是80~90岁的老人。而年轻一代会制作肚兜这种原汁原味传统手工针线活的却很少。即传统肚兜这类民间手工艺已经处于消亡的边缘,因此,需要对其进行记录、传承和修复保护。通过对肚兜的形制及其传统手工针法技艺的分析,旨在保留纯正的中式传统肚兜的文化制作精髓。肚兜作为中国的传统内衣形式,它不仅是造型唯美,更是充满着灵性的艺术品和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让年轻一代了解它的文化意涵和传统手工艺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1] 潘建华.云缕心衣[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56-60. PAN Jianhua. Cloud Wisp Vest[M]. Shanghai: Shanghai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2005: 56-60.

[2] 汤婕妤. 清代肚兜纹样[J]. 艺苑, 2012(3):99-100. TANG Jieyu. The Qing Dynasty bellyband pattern[J]. Art Gallery, 2012(3):99-100.

[3] 王虹. 陕西刺绣肚兜[J]. 上海工艺美术, 2005(6):94-95. WANG Hong. Shaanxi embroidery bellyband[J]. Shanghai Arts and Crafts, 2005(6):94-95.

[4] 潘建华.女红[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9:112-116. PAN Jianhua. Sewing[M]. Beijing: People′s Fine Arts Publishing House, 2009:112-116.

[5] 王群山. 近代汉民族肚兜纹饰刍议[J].饰,2004(4):40-42. WANG Qunshan.My humble opinion in modern Chinese bellyband ornamentation[J].Qmaments,2004(4): 40-42.

[6] 黄强. 中国内衣史[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8: 116-120. HUANG Qiang. Chinese Underwear History[M]. Beijing: China Textile & Apparel Press, 2008: 116-120.

[7] 苏洁. 析肚兜之东风西渐[J].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5(2): 9-11. SU Jie. Analysis the East West of bellyband[J].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05(2): 9-11.

[8]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博物馆纺织品文物保护技术手册[M]. 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9: 90-93. The department of museum and social cultural relics of the State Bureau of Cultural Relics. The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Technology Handbook of Museum Textile[M]. Beijing: Cultural Relics Publishing House, 2009: 90-93.

[9] 周丹. 当代肚兜服饰的演变研究[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47-50. ZHOU Dan. Study on the evolution of contemporary bellyband[D]. Changsha: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2011:47-50.

[10] 亓延. 近代齐鲁民间大襟服装的技艺及民俗文化[J]. 纺织学报, 2010,31(11):116-121. QI Yan. Art and folk culture of modern Qilu folk Dajin clothing[J].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 2010,31(11):116-121.

Modern folk bellyband shape and manual repairing stitch

XU Pingshan1, ZHANG Jingqiong2, ZENG Xianfeng1, YUAN Jinlong3

(1.Anhui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Hefei,Anhui230051,China; 2.JiangnanUniversity,Wuxi,Jiangsu214122,China; 3.AnhuiAgriculturalUniversity,Hefei,Anhui230036,China)

10.13475/j.fzxb.20150102206

2015-01-12

2015-08-28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 (SK2014A280)

许平山(1970—),男,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服饰文化与服装技术。E-mail: 624989981@qq.com。

TS 941.17

A

猜你喜欢
肚兜针法织物
无Sn-Pd活化法制备PANI/Cu导电织物
《丝绒织物》等103项纺织行业标准发布
董氏奇穴动气针法治疗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肿胀的疗效观察
揿针穴位埋针法在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便秘中的干预价值
手指飞舞 编出玲珑花边
《纺织品织物折痕回复角的测定》正式发布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春娃娃的红肚兜(外一首)
湘绣针法的英译方法探析
KIN GDOM OF LINGER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