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毒地事件中有多少“无愧于心”

2016-05-25 09:11
宁夏画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当地政府常州检测

江苏常州外国语学校搬入新址,“数百名学生身体出现异常”被媒体曝光后,常州市有关部门作出回应,称该校空气质量达标,附近原化工企业没有发现大规模填埋危废。国家环保部调查组已经到达常州,但事件仍在发酵。4月18日,常州外国语学校国际部向家长和师生发布了一封公开信,直指媒体的报道存在一些“硬伤”。该校校长曹慧在回复家长的质疑时说:“媒体并非真理,我们无愧于心。”

上级部门在进行调查,家长在等待一个可以相信的结果,于这样的关口,该校抛出一封指向媒体报道“硬伤”的公开信,多少让人诧异。作为当事方,主动发声回应关切,确有必要。但纵观这则公开信,更像是一封自辩书。指责媒体的报道动机,不仅有转移视线之嫌,还构成了一种阴谋论。面对如此恶劣之事,媒体曝光后,当事方的处理应是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加大追查力度,尽快给公众一个负责任的交待,而不是与媒体监督较劲。如此一副急于洗白的姿态,难道学校的名誉比学生的健康更重要?在这点上,校长真的“无愧于心”吗?

从未批先建,到此前媒体多次就“常外”的学生中毒报道被压下,再到如今校方与媒体的“拉锯”,甚至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要求查清真相的家长们还觉察出一种微妙变化,那些在公务员体系或事业单位的家长们,对此事多数选择了沉默,种种迹象的背后,是否有某种力量在左右事件真相的披露?当地政府在其中到底扮演怎样的角色?事实上,一起学生疑似中毒事件,经过家长的持续反映和媒体的关注,仍旧无法在当地的治理框架中得到妥善处理, 本身就折射了一种不正常的“治理失序”。请问,未批先建,急于搬迁,学校与当地政府真的“无愧于心”吗?

事发后,当地政府与校方一直以学校空气、土壤的检测均达标为由,回应外界的质疑和家长的控诉,看似“有理有据”,但某处的环境质量是否存在问题,一般人首先是通过身体的感知来判断的,况且,环保部门调查组还在调查中。更何况,这次事件中学校方面出示的检测报告与家长方面的呈现有明显冲突。而就在当地声称检测合格时,有学生在接受采访时仍称学校的水有异味,这些难道都可简单地以标准合格被视为正常?如此无视现实伤害和观感的“检测结果”,真的“无愧于心”?

无论是事件“由小闹到大”的发生路径,还是事件中各当事方所展示的对舆论监督和环保的态度,以及背后所可能揭开的“毒土地”的盖子,发生在常州的这起毒地事件,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这个时代的一个微观切面。而媒体的关注,公众的围观,不过是在守护一道最低限度的底线:所有的学校是否足够安全? 还有多少毒土地和隐秘的伤害有待发现?对于孩子,我们是否真的无愧于心?如果关注这些都被视为“渲染”,又还有什么能让人心平气和呢?

猜你喜欢
当地政府常州检测
英国的“鲨鱼屋”
常州的早晨
美丽的常州
无人机测温
越南·河内
中国游客在普吉翻船
必修二 Modules 1—6综合检测题
“整式的加减”检测题
“整式”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