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两眼仇,中年怎成友?

2016-05-25 09:27王超
情感读本·生命篇 2016年5期
关键词:上学时新鲜蚂蚁

王超

春节前后,我的微信里常刷出酒精味儿爆圈的合影,那是各种同学聚会的衍生物。N多张油乎乎、红扑扑、笑嘻嘻的褶子脸,拼命挤进一张照片,凑成一个大写的醉字。

可是——那谁和那谁谁,上学时不是势不两立吗,现在也可以谈笑风生了?尚某某和谭某某同寝3年见面如路人,如今都能嘴对嘴自拍了?在同学模式下不来电的人,打开社会模式倒成了勾肩搭背的“老铁”?这么波谲云诡、充满内心戏的问题,绝不能仅用一句“为了建立人脉资源”潦草作答。也许我们先要问问,为什么上学时有的人成不了朋友?

在我们爱憎分明的少年时代,内心持有清晰的界限感。那些能迈过我们心灵防线的人,必是与我们的精神世界高度契合的人,我们只会与这样的人做朋友。相反,那些被挡在我们精神认同线外的人,无论人品优劣、性情善恶,都很难成为我们的朋友。

就好像挤牙膏方式不同会导致离婚一样,每种微小的行为方式差异背后,都潜藏着人生态度与价值取向的巨大鸿沟。我们很难跟与自己价值观背道而驰的人,长期友好地相处。朋友之间,终究需要一份认同。

可是,16岁时缺少认同的人,36岁就能相互认同了吗?

也许是的。时间会拆掉人心里的墙。但这并不代表一个人变得更成熟更包容了,恰恰相反,这很可能说明一个人更偏狭了。也许他正在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他只是认同并接受一种可以在我们大多数人的精神世界里畅行无阻的价值观。因为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所以这种价值观被称作主流价值观——比起自身努力,它教人更相信关系的力量。

所以,那些二十年来天各一方、生活内容毫无交集的人,终于在此处找到了精神世界的联结点,就好像一群失散多年的马匹,又回到了同一处水源。

这不是很神奇吗?大家原本走了不同的路,二十年后却殊途同归,甚至成为好友。少年时发誓赌咒,老死不相往来,中年时却推杯换盏,一笑泯了恩仇。真是看到了开头却猜不到结局的一场人生好戏。

为什么会这样?讲个小故事:

有一大群蚂蚁一起爬山,有些蚂蚁懒散,相信生命就是用来享受的,要过得舒舒服服才不枉此生,于是它们就在山脚下离地一尺处划个圈,搭个棚,不走了,就跟这儿过了。它们能看到三尺远的风景,足够了。对它们而言,三尺即天堂。

其他蚂蚁继续往上走,它们相信山上的果子更肥,空气更新鲜,能让全家生活质量更高点,流点汗也值。再加上,身边还有其他加劲往上爬的蚂蚁,都长六条腿,落人身后,面儿上无光。虽然不断有蚂蚁在行进中停下划圈搭棚,但更多的还是爬上了山腰,这里水草丰盈,气候适宜,是最适合置家立业的区域。在这个舒适区里,大多数蚂蚁不再往上爬了。它们都能看到三十里外的风景了,足够了。它们有共同的经历,有相差无几的高度,有相同的对生活的预期。山脚下的,它们不愿俯就,山顶上的,它们高攀不着,于是它们横向张望,将同样停留此处的蚂蚁认为同类,视作知己。

在这之后,只有极少数的蚂蚁,还在向上爬,它们不认为奋斗是为享受做的铺垫,它们前行不为享受,只为它们向往的那三千里的风景。

故事并不新鲜,道理也很浅显。只是这幅画面让人慨叹,少年曾经两眼仇,中年竟成莫逆友,全因我们上了红尘的这艘贼船啊!

摘自《中国青年》

猜你喜欢
上学时新鲜蚂蚁
小编来说“新鲜”事
验 血
新鲜
没你厚
我们会“隐身”让蚂蚁来保护自己
蚂蚁
新年好新鲜
找你算账
蚂蚁找吃的等
可以穿隆重的衣服上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