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几年采写的优秀老年人物感悟与采访对象的友情

2016-05-25 17:16康家林
中国记者 2016年2期
关键词:老干部

内容提要 一位年近八十的老记者,退休之后仍然坚持工作,当然,年轻时的采访报道功底,对新闻工作的热忱,以及贴近采访对象贴近实际的扎实新闻作风部被沿用到退休后的报道采访中。从本文中,可以看到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所秉承的新闻理想,所坚守的新闻作风,特别是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融洽关系;这些,特别值得今天的新闻工作者品味、学习。

关键词 康家林 老干部 新闻作风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2011年3月在刊物上发表回顾采写老干部稿件后至2015年底,我又在中共江西省委老干部局主办的《老友》杂志、中共江西省萍乡市委主办的《萍乡同报》及其所属的《赣西都市报》、福建省的《两岸视点》杂志等报刊上总共采写发表了36篇稿件。和2000年退休以来的以往稿件一样,这些稿件大多是写优秀年长人物的,其中包括红军老战士和经过革命战争考验的老干部S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士备1名、国家部长级干部1名、将军6名、著名专家学者13名。采写活动也有了一些新情况、新感受。

一、友情与扩大采访对象

解放军防化研究院原总工程师段金龙率领的我国“化学武器核查国际实验室间比较测试小组”,在同西方发达国家实验室进行的激烈竞争中,连续10次取得名列前茅的优异成绩,为国家和军队赢得了荣誉。在2010年第7期《老友》杂志上报道段金龙的事迹后,我们交往较多,由于彼此能忠心相待,成了要好朋友。2011年4月间,他们夫妇专程到八宝山参加了我妻子的遗体告别仪式。南昌大学文工团在人民大学演出时,我特意请他们夫妇和我一起观看。演出前,我在人民大学附近的餐馆请他俩共进晚餐。

2015年年初,我在互联网上看到有着“鬼才”之称的我国著名书画雕塑家、诗人、策划家萧宽与68岁的台湾雕塑书法家林宗昌有过交往,认为林宗昌适合《两岸视点》刊登。萧宽是我报道过的老朋友,我打算去拜访他并请他联系采访林宗昌。段金龙夫妇的家和萧宽住所都在北京市昌平区,相距不太远。我打电话给段金龙,邀请他们夫妇和我一起去。他俩十分高兴地答应了。2015年1月20日,我们三人到了萧宽家里。萧宽家正高朋满座。萧宽向我们3人一一介绍了在座的各位,并带领大家观看了在他家里展出的书法、画作、雕塑等艺术品。在他创作和书写的长达10多米的《草籽宣言》长诗前,“草籽宣言协会”会长吟颂了《草籽宣言》长诗并和大家合影留念。萧宽当场为我和段金龙题词相赠。我也相赠了拙作《岁月印迹》给萧宽。《岁月印迹》中收入了我写段金龙的文章。

萧宽父女为我联系后,我顺利地采访了林宗昌。采访后,他带我到宋庄会见了他的一些艺术界的朋友。《海峡两岸》杂志和《赣西都市报》分别刊登了我采写林宗昌先生的内容不同的报道。我将刊登报道的杂志和报纸送给了他。他也先后送给我两幅刚劲有力的字:《海纳百川》和《壮志凌云》。

2014年3月间,我从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那里看到一本由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丁广举教授和孙兰芝教授夫妇合著的题为《千万里路云和月——高震东先生与忠信教育》的书籍。柳斌在此书的扉页上亲笔题词道:“卷中厚德岁月笔底育人情怀”。高震东先生是台湾有名的教育家。我请柳斌联系通过丁教授夫妇介绍高先生的事迹。联系后,丁教授夫妇非常高兴地答应了,并且有意安排我在他们一二十位文革时期的北京大学老五届校友相聚时和大家一起见面。相聚时,我应邀和大家一起合照。也许是我的年龄比他们大,他们一定要我坐在前排留影。

丁教授夫妇送给我由孙兰芝教授等主编的《告别未名湖——北大老五届行迹》。我根据丁教授夫妇介绍的情况撰写的《台湾教育实业家高震东先生的三大成就》在2014年第4期<两岸视点》杂志刊登后,寄送了2本杂志给丁广举教授夫妇,并请他们将其中的l本转给在台湾的近90岁的高震东先生。在丁教授的联系下,我采写并在2015年第9期《老友》杂志上发表了《国学教育的躬耕者——访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研究员何光荣》。我将两本这期《老友》杂志送给了93岁的何光荣老先生,并请何先生将其中1本转送给与他同单位的丁广举夫妇。

赖师墨是我国著名的等离子技术专家。他研制成功的某项航空高科技项目领先于美国4至5年,他们夫妇俩是我在萍多中学的学兄、学姐。我于2012年在《老友》杂志和《赣西都市报》报道他俩的事迹以后,赖师墨推荐我回老家江西省萍乡市采访报道雕塑家朱照林。2014年国庆节期间,赖师墨夫妇和我回到了萍乡。他俩和朱照林是萍乡中学同一届的校友,也是高我三届的学兄学姐。他们同一届的十多位校友陪同我参观了朱照林雕塑作品展览室、工作场所和母校萍乡中学。在这些热心的学兄学姐的帮助下,我的采访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我写作的题为《朱照林:塑造伟人形象的雕塑家》和《朱照林的领袖情结》分别刊登在2014年第52期《瞭望》新闻周刊和2015年第3期《老友》杂志上。

二、来自采访对象的鞭策与鼓励

采写活动中,有时感到比较辛苦,但当我看到稿件刊出后,特别是得知受到读者喜爱时,便感到这种付出是值得的。

我写的《总因毫端情无限幅幅悦目又赏心——访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原总经理孙希岳》和《爱人助人 其乐融融——记中国银行原教育部总经理何新华》两文在《老友》杂志2006年第12期和2013年第3期刊登后,受到读者欢迎。孙希岳对我说,他家乡的以前同事和朋友看到介绍他的文章后,打来电话表示祝贺。2013年第10期《老友》杂志刊登读者方世宏写的题为《感谢(老友)为我们推荐了一位学习榜样》的来信说:“《爱人助人其乐融融》一文一下子吸引了我。认真阅读一遍后,深受感动。接着,我又认真阅读了第二遍、第三编。每读一次都会受到教育和感动。这篇文章太好了,何新华的事迹太感人了,她是我做人做事的榜样。”

我原本不认识孙希岳何新华夫妇,是我早就认识的同乡、国家教委前副主任柳斌介绍采访孙希岳的。2006年第9期《老友》杂志刊登了我写的《兴国安邦重教化务使国民高素质——访前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柳斌》的报道。

何新华曾任南昌大学副校长,我是江西大学(南昌大学前身)新闻系毕业生。在京工作的南昌大学毕业生和曾在南昌大学工作过的人士数以万计,其中优秀者不少。何新华建议出版一本反映这些人士突出贡献的书籍,并主动表示愿意担任副主编。她的建议得到南昌大学前副校长、九三学社现任常务副主席邵鸿等校友的赞同和大力支持。何新华极力邀请我也参加采写和编辑工作。经过近1年的努力,这本介绍50多位在京校友、35万多字的题为《星熠京华——南昌大学北京校友风采录》的图书出版了。在何新华等的推荐介绍下,我采写并在2007年第9期《老友》上发表的题为《科研领域的一颗常青树——记中科院院士、南昌大学名誉校长潘际銮》的报道,被收入为《星熠京华——南昌大学北京校友风采录》的首篇。我采写的《毕生铸力学 倾心育人才—一访中国科学院院士黄克智》也放到了书的前面。这本书的主编邵鸿对何新华和我等的工作给了较高评价。

廖希南和刘湘陶夫妇是江西大学化学系20世纪6。年代毕业的校友。2013年12月22日的《赣西都市报》和2014年第7期《老友》杂志先后刊出了我写的介绍刘湘桃和他们夫妇俩事迹的《伏枥京华夕照红》和《自强不息刻苦奋进》的报道。他俩几十年没有见过面的校友阅读后特别高兴,特意邀请他俩回老家江西相聚。刘湘陶是北京医科大学的教授,在参与研制顺铂抗癌药中做出了贡献。一位我不认识的江西读者看了这篇报道后,希望向刘湘陶教授了解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老友杂志社和我这里打听到了刘湘陶的电话与她通话时,刘湘陶教授热情地回答了他的问题。

2015年国庆节这天,新华社老同事、曾在中央党校新闻班与我一起学习过的同学裴善勤发手机短信给我说:“今天收到你的大作《岁月印迹》,我先读了邹国昌回忆父亲那篇,真好,受到教育。你是一个有心人,又不堪寂寞,为后人留下了不少东西,令人钦佩。”

我采写的柳斌、新华社著名老记者彭迪、老将军郭洪祥和邓福全等的报道在《老友》杂志刊登后,被收入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天南海北萍乡人》书中。我在《赣西都市报》等报刊上报道他们后,《萍中校友》年刊都予以转登。我写的报道有的还被其它报刊转登,几乎都被百度、搜狐等互联网站转发。不少报道获得了读者较高评价。

三、报道他们以后

我报道的人士都在不同岗位上为国家为人民贡献很大,做出了突出成绩,但自始至终谦虚有礼;有的年龄还比我大,但待人诚恳热情。采写报道结识他们后,一直对我以诚相待。

中国人民解放军前副总参谋长熊光楷上将是我在《老友》杂志上报道过的人士。我与他联系采访时,他便很快赠送给我一本他的著作《藏书·记事·忆人》,并在书的扉页上亲笔题写了:“康家林同志惠存熊光楷二〇〇九年春”,还郑重地盖上了他的印章。2014年当他收到我的信和拙著后,便于第二天即3月4日亲笔给我回信说:“谢谢寄来的大作《岁月印迹》。马年春天已到,祝新的一年马到成功!”随信一起寄来的还有一张上面印有一匹奔腾的骏马和“2014马到成功”的精美贺卡。

郭振峰将军的父亲郭应春是红军老战士,并担任过北京军区装甲兵副司令员。2007年第7期《老友》杂志上发表了我采写的《将门虎子子承父业一一访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原副院长郭振峰将军》的报道。郭将军打算撰写一部反映他父亲郭应春事迹的书稿,并希望我帮助进行审校。我愉快地答应了。2015年年初以来,他写完一章初稿便给我送来一章,我随即认真阅读修改。这部书稿即将由解放军出版社在春节前后出版。

2015年9月间,我在萍乡中学和江西大学同年级的校友刘桕旭从萍乡打来电话告诉我说:“《萍中校友》年刊上刊出你写的人物报道我都阅读了。比我俩低三届的萍乡中学校友、南昌大学博士生导师贾仁安教授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和环保实践相结合做出了突出贡献,事迹很不错,值得报道。近日他将来北京看望他的女儿一家,建议你采访他。2016年是萍乡中学建校110周年,学校将出书纪念,你写校友事迹的文章正好收入书里面。”贾教授来京我与他联系后,他不仅答应采访,而且十分热情地邀请我们全家聚餐。他请我聚餐之后,我回请了他们夫妇,并请他多年未见的朋友邵鸿副主席与孙希岳、何新华夫妇及柳斌、刘缙夫妇等作陪。席间,邵鸿说,经与南昌大学校长商量将组织出版第2本《南昌大学在京校友风采录》。由于我参加编辑了第1本《南昌大学在京校友风采录》的工作,何新华再次力邀我参加采写编辑工作。我说届时一定尽力而为。2015年第11期《老友》杂志和11月29日的《赣西都市报》分别刊登了我采写的《绿色崛起的践行者——访南昌大学贾仁安教授》《为了大地的丰收—访南昌大学贾仁安教授》。

在报道有关人物的过程中,我也与老友杂志社、萍乡日报社和两岸视点杂志社的同志建立了密切关系。老友杂志社前两任社长兼总编辑龚友明、彭勃和现任副社长刘敏每年都会前后分别来北京,与在京的顾问、我及其他作者相聚、交谈,征求意见和建议。不久前接任老友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胡珲和《萍乡日报》副总编辑黎一君、《老友》杂志和《两岸视点》杂志的责任编辑曹家根和于澄澄等为人谦虚有礼,处理稿件非常负责认真,有什么情况会及时交流。编辑们在处理我的稿件时,除了我提供的照片外,还会在资料库和网站上寻找合适的配文照片和请美术编辑设计题图刊出,使版面文字与图片相映增辉,更加悦目。稿件登出后,他们都会尽快按我的要求寄刊物给我。万一我没有收到,会用快件重新补寄,并在电话中询问是否收到。每逢节日,我们彼此都会发手机短信致以祝贺。像我报道过的人物一样,我铭记着他们。

四、答应了的事一定要做好

退休后为《老友》和《两岸视点》写稿,是我曾工作过的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的两位同事分别介绍的。我想,写稿,既是我以往的工作,也是我的爱好,人家邀请我写,更是对我的信任,我一定要做好。我千方百计扩大采访对象。只要是熟人,我都会清他帮助。为了打消采访对象的顾虑,采访前,我在电话中说明稿件写好后请他修改审定;刊登后,我将回送二三本刊物。不管是夏日的35摄氏度的高温中,还是寒冬风雨泥泞的路上,我都会乘公交车往返采访和送给刊物。退休前,我不会使用电脑写稿。退休后,通过查阅字典等办法,认真学习汉语拼音。在有汉语拼音站牌的公交车上,我也会跟着显示的字母默记。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努力,可以较为熟练地在电脑上用汉语拼音写稿了。在家人的指导下,我还学会了通过互联网电传稿件。这样,改变了开始几年中通过邮寄或依靠亲属电传稿件的情况。

我报道的人物的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有的像红军老战士谢华、杨德生、陈旭东和中科院院士陈述彭、新华社著名记者彭迪、乔崖将军等因高龄去世了。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等现在还在上班,像年轻人一样工作着。有的虽然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岗位,但仍在作诗、画画或做其它有益的事情。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永远铭刻在我心中,相信也会永远铭刻在读者心中。他们像彩练一样呈现出灿烂色彩,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由于水平所限,我的作品不足之处很多,但为能采写报导这些优秀的老年人物而高兴。我将在退休后至2013年10月的人物报道收入在《时代留痕》和《岁月印迹》中,并在《岁月印迹》的《前言》中写道:《岁月印迹》和《时代留痕》一样,“在茫茫的书海中算不了什么,但也许可说是汇入大海的历史长河中的一颗小小细砂留下的点滴岁月印迹吧。”拙作虽是小小的细砂,但被我采写人物的事迹和精神却是不应该被人们忘记的彩练和金子,颗颗细砂也许可以映照出这些年长者多姿多彩的人生!

猜你喜欢
老干部
北京老干部之歌
印江自治县全力做好老干部健康体检工作
做好老干部管理工作的思考
快乐健康唱晚年
——广东省老干部大学校歌
抗战老干部的《老友》情
天柱县委离退局赴州老干部活动中心取经
上海市老干部大学之歌
六枝特区建立党委常委联系老干部制度
庆“七一”老干部书画展
军队老干部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