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透窗

2016-05-25 13:15
大众摄影 2016年4期
关键词:单幅影展艺术类

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CIPAE)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1981年至今已成功举办16届。本届国际影展设立“聚焦儿童类”、“非主题记录类”、“非主题商业类”、“非主题艺术类”四大类,中国评委还单独评出“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摄影展入展作品。影展共收到来自96个国家和地区来稿55637幅,最终入选作品638幅。

从入选作品看来,每个类型下的投稿作品都包括单幅和组照,单幅作品展现了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摄影风貌,摄影师纯熟地运用数码影像前后期技术,风格化地表现自然风景与社会生活。组照中的一些作品,从影像叙事方式、组织方式来看则更具专业性,有些组照不仅仅是相同主题单幅照片的集锦,而是选自作者更长时间、或是更具观念性的拍摄项目。比如刘磊的《爱人》和维多利亚·索罗切斯基(Viktoria Sorochinski)的《静默的对话》。我们分别邀请两位摄影师、两位评委分享了他们的创作和评选感受。

国际影展侧记

本届国际影展以综合呈现世界各国近年来在摄影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展示各国摄影家对各门类摄影的探索和实践成果,从而促进世界各国摄影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为宗旨,密切关注焦点问题,分为记录类、艺术类和商业类。特别设置了“聚焦儿童”主题展,征集真实、全面、客观反映全球儿童生存现状和存在问题等方面的纪实类作品,以期通过摄影唤起全球大众、政府和媒体对儿童成长的关注。

多元化的国际评委

本届国际影展通过汉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阿拉伯语正式面向全球征稿,并先后举办了多次相关研讨会,吸纳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工作。评选中18位评委分别来自中国、法国、意大利、新西兰、以色列、韩国、立陶宛、古巴、南非等国家和地区。他们中不乏国内外知名摄影家和摄影组织负责人,更有国际摄影节策划方面的专家、国际知名媒体摄影人,充分体现了国际影展评选的国际性、权威性、包容性和多元性。为了减少遗珠之憾,评委们竭力奉献自己在专业上的能力,常就作品展开学术讨论。

作品手法需更加丰富

透过来稿可以看出,本届影展入选作品有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手法单一雷同:以儿童主题为例,来稿作品体现贫困、偏远地区孩子的主题作品数量较多,容易给观者带来一个误区,认为孩子们都生活在贫困地区。用影像唤起更多人去关注、关爱贫困山区的儿童,或许正是摄影家的一份责任感,但在今日的社会环境中,摄影师可以关注得更全面一些。例如城市中的儿童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儿童与网络世界,则很少有摄影师去关注和反映。好的作品不论表现的是苦难还是喜悦,都需要有一定深度的背后故事。

艺术表达较为直白

有些作品的手法、题材与作品的艺术性并无直接关系,但也被投入艺术类中。与公文写作不同,艺术表达如同走钢索,需要探索创新,也要考虑是否易于观者接受,如果表达方式直白明显,强迫人们关注和思考你设定的内容,摄影就变成了制作海报。如果太晦涩,摄影者又无法表达自己。大多数摄影者都选择直白的图解方式,但面对技术的发展,摄影者需发展自己的创作表达能力。也有些评委认为展览中应当展出更多当代摄影作品,作为摄影界发展的一种引导。

组照胜过单幅

入选作品中带有摄影师个人风格和视角的作品,更多出现在不同类别的组照中。不少评委也更倾向于组照作品,认为大多数组照的水平要比单幅作品高。

可依主题或概念分类

依据国内/国外,彩色/黑白,单幅/组照这种形式和技术分类的方式,被有些评委认为需要改善,依主题或概念进行分类,也许更适合未来的国际影展。以内容为导向,就可以在征稿时按照其中所含的内容来设定分类,如:人像摄影类型,在评选时都是人像摄影作品,无论是彩色还是黑白,是单幅还是组照,来自国际还是国内,都在一个尺度下评选,评出体现当代人像摄影艺术水准的作品。另外,引入评委推荐作品,将评委视角更加全面地分享、设立专门的类别评选手机类摄影作品,贴近时代需求,也许都是未来国际影展的趋势。

我喜欢在平和记录中和“题材”一起“活着”的感觉

摄影师:

刘磊

自由摄影师,作品《爱人》、《“奥特曼”战士》入选本届国际影展

我现在山东工业技师学院印刷系当老师,教学工作之余的周末和假期进行摄影创作,平时会拍摄一些客户需要的图片。但是我只把纪实摄影专题看作自己的作品,这个界限非常明确。

这次展览我准备了两个作品,作品《“奥特曼”战土》拍摄于2013年3月2日,济南长青区孝里镇举办大集乡会。我跟一些影友去采风拍摄,在儿童区拍到了一个有趣的小男孩,戴着面具威风凛凛,环境充满了乡村气息,人们朴实友善。我很喜欢这张照片,它不是一张“客观”的照片,他们知道我在拍照,但是和我的镜头有交流,这很有意思。

组照《爱人》从2012年开始拍,那时候主人公还是我的女朋友,后来成为了我的老婆、我孩子的妈妈。我没有很刻意的去把这些照片当成一个题材去拍摄,如果当成一个题材,那么这组作品的主题性会特别明确,而我的拍摄也就会很快结束。我喜欢这种在平和记录中和题材一起“活着”的感觉。除了拍家人,我拍的家乡专题也是这样一种状态。

我目前在拍的长期项目就是“家人”(爱人)和“家乡”(潘庄村)。我从2006年开始拍摄家乡潘庄村,曾在2011年做过一次编辑整理和展览。现在腾讯“谷雨计划”的资助下继续拍摄。

我上大学时开始投稿参展。看看征稿启事,有合适的照片就投稿。在许多比赛和影展中都曾入选,而且我的参展作品全部都是新闻纪实类。关注比赛,可以学习获奖作品的优点。也可以认识到很多影友,对自己帮助很多。我喜欢看那些入选作品,新闻纪实的、艺术的、沙龙的国际影展影赛获奖作品等。但是我不会为了参展去拍照片,评比有太多的偶然性。

风景类作品样式比较单一,但关于人的作品水平很高

评委:

林恩·克量顿(Lynn Clayton)

自由摄影师,新西兰摄影学会主席。

我在新西兰的职业是自由摄影师,兼任新西兰摄影学会主席。经常参加新西兰国内的各类摄影评选,但从未参加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这类国际级别的评选。在新西兰,没有提供奖金、奖牌和荣誉的国家级摄影沙龙。我的国家只有四百万人,中国有十几亿人,从整体数量上很难互相比较,但我认为最好的摄影师在世界各地都是近似的一些人。本届“国际影展”中外摄影师的水平是相同的。我知道有几位新西兰摄影师的作品水平不错,但最终还是中国摄影师胜出更多。

在看过了三万张照片之后,我记不住那些作品的全貌了,我喜欢那些表现西藏人民生活和感情的作品。在我看到的入选作品中,我觉得风景类型取材比较雷同,样式比较单一,但整体上看来,关于人的作品水平很高。组照水平较强。

我认为不需要再将黑白和彩色作品分别归类。毕竟在今天,将彩色图片转换为黑白只是一种后期处理方式,如同HDR一样。另外,那些经过Photoshop强力处理的照片,可能需要有一个它们自己的类型,我指的是类似婴儿躺在花朵中,或是人们站在云朵上那种由Photoshop“制作”而成的照片,将它们单独归类会更好。

整体看来,作品分类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如果让我来设计整个流程,我会把所有作品放在一起,而不将中国作品与外国作品分开来评选。另外,如果你投稿是组照的话,要确定符合组照的标准,我们看到的一些组照没有通过,是因为没有达到组照要求的张数。摄影师们更好地理解征稿要求,以及在组照类型的编辑上多下工夫,这对作品入选会有更大的帮助。

入选不是目的,创作才是初衷

摄影师:

尹永宏

自由摄影师

作品《成长摇篮》入选本届国际影展

我因为学习绘画需要收集素材才拿起相机,慢慢了解到,摄影本身就是非常好的艺术表达手段,就这样喜欢上了摄影。逐渐参加了一些影展,并获得一些成绩,如第十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大赛(2013华赛)和25届国展。上一届“国际影展”我也参加了,入围艺术类和女性专题两个类别。

参加影展是对摄影人创作的一种肯定,同时也是了解国内外摄影界创作动态的好机会。入选不是最终目的,创作才是初衷。只有拍摄到打动人心的作品,才能在专业影展中有所收获,而且入选不是判定一张(组)作品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征稿作品除了本身是否优秀,还和评审的取向、影展的针对性密不可分。而且,首先要充分读懂章程,按照征稿要求选择自己的作品进行投稿,入围的机会才比较大一些。

就目前诸多影展而言,类别设定仍有模糊之处,比如其中以纪录类、艺术类等类别来划分就仍有改善空间,就算是纪录类作品也同样需要艺术的表达。而艺术类是否等同于数字创意后期?目前艺术类作品的表现形式天马行空,过多电脑PS等后期调图软件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入围,会让很多摄影爱好者误认为复杂的后期处理才算“艺术”,给他们一种错误的风向标。针对通过电脑过度调校、合成的一些影像可以专门设立数码艺术创作类项目,以此专门鼓励后期创意类的作品。而在今天摄影环境下,我觉得组照能更好地展现出摄影师的专业创作水平。

我个人认为,重要影展的类别划分可以再细化。也可借鉴一些其他影展的类别设置方式,融汇自身特点,使影展的专业性和参与性得到和谐与统一。

今日的摄影已不仅仅是“漂亮图片”

评委:

佩西·格仕(PesI Glrsch)

以色列摄影家,现生活和工作在特拉维夫

我在以色列工作的领域,没有此类摄影评比,但有别的摄影奖项。例如1996年启动的Leon Constantiner摄影奖,由赞助人和特拉维夫艺术博物馆共同设立,评选之后,摄影家得到奖金,博物馆得到3-5幅作品。博物馆的摄影作品馆藏由此丰富起来。除此之外,两个重要的艺术博物馆也都设有奖项,鼓励艺术家办展览,同时引导观众来欣赏和理解艺术。此类摄影奖项是与艺术类奖项在一起的(雕塑、油画、视频或是多媒体艺术),由以色列文化部支持。

我多年前在德国做过评委,那一次大概有六位评委,有的在大学做教师,有的在报纸写评论,基本也都是艺术家。我们在一起商讨,给出评论,最后进行投票,过程很有启发。在以色列,我们给学生设立的奖项也是如此运作的。为了推动以色列的摄影向艺术方向发展,我所在的大学也设有针对摄影方面优秀学生的奖项,每年资助三位学生。我也是这个奖项的评委之一。

我觉得本届“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投稿作品非常多,看作品的时间很紧张,很难仔细理解每组作品的概念。有一些组照和单幅作品被摄影师投错了类别,这有点可惜。有些作品新鲜有趣,但也有很多传统样式的作品。今日的摄影已不仅仅是“漂亮图片”了,我觉得摄影师们应该给自己的作品写几句概念阐述。也欢迎更多了解当代摄影的人加入评选,比如任教于学校的艺术家或重要展览馆的策展人。另外一方面,评委应当对摄影师的年龄有更多了解,我们应该接受并且感激来自50岁以上的摄影师的作品,虽然他们可能不容易切换到当代摄影的语言。这会是一个慢慢转变的过程。

猜你喜欢
单幅影展艺术类
基于改进大气散射模型的单幅图像去雾方法
艺术类专访心得
基于图像融合的快速单幅图像去雾算法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基于稀疏表示和结构自相似性的单幅图像盲解卷积算法
基于改进暗通道和导向滤波的单幅图像去雾算法
2016年各类国际影展金奖作品鉴赏
数字艺术类专业三大构成课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