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湖在哪里

2016-05-25 08:34谭仲池
美文 2016年5期
关键词:辛弃疾书院

谭仲池

鹅湖在哪里?

鹅湖在铅山县的绿色画卷和蛙声稻香里。寻访鹅湖,是想了却常在心中萦绕的一件心事。多少年来,我总想去感受鹅湖这片锦山秀水,殷实风情的生活气息。相传鹅湖山上有一个湖,种满了荷花,当地人称之为荷湖。东晋时,这里住了一户姓龚的夫妇养了许多白鹅,有一天白鹅不见了,但看见天上出现了一道彩虹,像红鹅一样。从此,当地人就更其湖名为“鹅湖”。

一清早,我就走到信江边。看到江上飘拂的乳白色的晨雾,笼罩着醒来的乡村和朦胧的青山碧野。此时,我仿佛听到清风里传来了“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美丽柔婉的诗句。顿时,就觉得天高山远,琴瑟和鸣,乡音缭绕,心胸无比开阔,好像脚下的江水都在涌动奔放愉悦的波涛。

这波涛就托着我的双脚和贪婪的心,缓缓地在鹅湖的大地上漂泊。此时,我的眼前那连绵不断的苍山,似乎在有节奏地摇滚着浓重的绿色。田头坡边耸立的青砖瓦屋,也掩映在绿树翠竹里,折射着太阳镀上的金色光芒。看着这乡野的美丽晨景,我在想像晚唐诗人王驾写《社日》的心情,一定是非常满足和自豪的。诗曰:“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拓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像这样的诗画情景,极其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当时鹅湖的殷实生活和淳朴乡俗。不能不让今人也生几分羡慕。是啊!我们正在建设生态和谐文明富裕的新农村,不就是要实现这种生态环境优雅,人心向善向美,物质文化精神生活丰富的全面小康之梦么?习近平总书记去年4月在三亚市考察新农村建设时就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个“老乡”太重要了。是啊!农民富了,农村兴旺了,国家强盛就有了根基。

今天,我就是要来感受一下鹅湖老乡的现实生活景况。翻开手中的《铅山简介》,有一组这样的数字让我兴奋感慨不已。这个地处武夷山北麓,面积2176平方公里,人口43万的山区县,已成为全国“十二五”水电新农村,电气化规划江西省的示范县。全县森林覆盖率73.7%,山林面积250万亩,活立木560万立方米,毛竹面积52万亩,活力竹6600余万根。全国第二大铜矿也坐落在境内。现在的铅山县正全面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海西经济区建设的宏伟蓝图之中,呈现出一片蓬勃发展生机。鹅湖山国家森林公园已成为铅山的一张精美名片。这就是我看到的绿色鹅湖。举目四顾,这里的乡野、村落、小溪、湖塘、牛羊、白鹅、鸡鸭,乃至乡路上,屋场边奔跑的小狗,都浸润在澄净流动的空气,飘拂着清甜的花香里。正在田间劳作的乡亲,弯腰把一行行新秧和着心中的金色梦幻,一齐插入田间的明镜里。

鹅湖在哪里?

鹅湖又在红茶之乡的清芬和连四纸的竹影里。当我们在老乡家里品赏清甜的红茶,看到河口古镇的旧街上,仍留有不少明清建筑。其房屋向内纵深悠长,门楣则都是石块相拼而成。门槛也是石条垒就。历经岁月风雨洗礼的青砖石块巷道现在仍可见车辙和脚踏出的深深印痕。这里是“万里茶道”第一镇。也又因造纸业的兴起成为江南五大手工业中心之一。据史料记载,当时这个小镇,就有茶行50家,大小纸店100多家,会馆10多家。几百年来,“河口红茶”“连四纸”名扬四海。接着,我们来到浆源村造纸厂,就看到了用传统方法造纸的全过程。当我们用手触摸已烘干的新纸,那种薄而爽,润而柔,雅而文的感觉在心中油然而生。特别是我们又看到用“连四纸”新印刷出来的线装书《稼轩词》时,更萌生思古之幽情,大家都感叹不已。现在“连四纸”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更看到了它生机蓬发的光明前景。

更叫人难忘的要算在武夷山的桐木关采茶。这是我人生第一次采茶。一开始,我就主动向正在采茶的乡村姑娘请教。像她们一样,细心地、轻轻地摘下茶树上,那片片绿绿的嫩芽。这些鲜嫩的茶芽沾在手上,有一种清润而细软的感觉。我生怕它们飞走,还偷偷把几片嫩芽,放在口里细细咀嚼起来。开始有些许苦味,渐渐苦味变成了清甜,清甜变成了清、甜、香,然后是说不出的美妙滋味。就感觉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清爽,沁入心田。我当时就想一定要买些新茶回去,珍藏起来,只供文朋诗友品赏。我回到宾馆看资料才知道,今天我品尝的野茶,叫“正山小种”,是河口红茶中的上品,产自武夷山桐木关,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从康熙二十四年(1685)开始,就远销亚欧市场。有史料记载,这种红茶一直是英国王室的传统茶饮。

鹅湖在哪里?鹅湖还在辛弃疾壮怀柔肠的辞采和鹅湖书院的弦歌里。在信江北岸山头,矗立着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的巨大雕像。他左手抚剑,右手握卷,背负铅山县城,北望中原,神态沉静,目光如炬。铅山是辛弃疾最后的归宿,是他的第二故乡。辛弃疾晚年就是在鹅湖这片山水间,披星戴月,挑灯看剑,听蛙填词。他现存的629首诗词中,据考证,就有225首是隐居铅山乡野时所作。尤其是,他看到山河破碎,竟痛心疾首地喊出,“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呐喊。仰望辛弃疾,我看到了沙场烽烟,刀光剑影,也听到了他“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可怜白发生”的慷慨感叹;又看到了他“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凄然喜悦。就是这个辛弃疾呀:你的爱国情怀,国恨乡愁,剑胆诗心,曾照耀和激励着一代一代的炎黄子孙为国为民壮怀激烈,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是呵!当我们在首阳山你的墓前默默站立,向你倾吐心中的万千感怀之时,我分明看见满山的树木花草,都顿时在明媚的阳光里,轻扬着无限的绿之蓬勃和绿之波涛,散发着大自然生命的无穷气息。这就是你的魂灵和精神的风华,丽辞的雄韵在飞翔、挥洒、升腾。青山常在,诗心依然活在苍翠和岁月的流光里。

鹅湖真是太古典、太妩媚、太深邃、太壮美。虽然,我们一路马不停蹄,风尘仆仆,汗湿衣襟,但游兴未有丝毫的减退。相反,我们如在读一本大书,已经步入其中最动人的篇章里。那里有更崎岖和深幽的故事;有更拨动心弦的优美旋律。我们痴迷地朝鹅湖的深处走去。不知不觉就来到了一片氤氲着远古幽思,深厚人文气息的鹅湖书院。这是一个圣洁的文化殿堂。院门内额上的“圣域贤关”就道出了鹅湖书院的神圣。《汉书·董仲舒传》云:“太子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源也。”因我是从湘江边的岳麓山麓出发,来这里造访鹅湖,自然也就有心,要用自己的脚步来丈量鹅湖书院与岳麓书院的历史渊缕和文化情缘。答案很使我欣慰激动。鹅湖书院始建于南宋淳熙二年(1175)。当时谓“四贤祠”。南宋淳祐十年(1250),宋理宗赐名为“文宗书院”。明朝景泰四年(1453),又重修扩建,并正式定名“鹅湖书院”。我在鹅湖书院西碑亭的碑上看到,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国子监五经博士、进士吴士良在碑中写道:“天下四大书院——嵩阳、岳麓、白麓洞、鹅湖书院”。宋代哲学家朱熹与陆九渊兄弟的“鹅湖之会”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而朱熹和张栻的“岳麓会讲”则发出思想文化辩论之先声。鹅湖书院的“穷理居敬”和岳麓书院的“实事求是”,就如两盏明灯光耀万世。两书院这种明理、传道、解惑、润心,求真,追效先贤,治学致知,教人育才的千古高风,也如鹅湖书院中的咏石磨对联,道出了千年书院讲学之奥妙:“石磨咕咕,寻踪探理,千回转;灯盏熠熠,明本推心,万古芳。”历史果然如石磨的哲学,至今鹅湖、岳麓书院仍然弦歌不绝,书声如缕,是当代学子们心灵的源头活水,穿越尘世的智慧明灯。

我在鹅湖书院内徘徊沉思,我不敢惊扰这里的树木、花草、亭台、水榭、莲池,乃至屋阁飞檐上的小鸟,地上的一片石板,一块青砖。我悄悄默立在正在书院芳草地上,曲径边写生的大学生身后。看他们用手中的笔,牵着虔诚的心绪,用纤细的线条,在描绘鹅湖书院遥远昨日的庄严面容、晴朗声音,从容脚印和背影。看着从这群年轻学子手中,站立起来的鹅湖书院,我的心在激烈地跳动,有一股暖流流遍全身。是啊!现在我们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世界变成平的。许多人的阅读和思考渐次变得碎片化。人们忙碌、奔波的路上,总是容易被眼前的功利,心中的浮躁牵引而不能自拔。常常被灯红酒绿,浮华缤纷,奢靡熏风,五光十色的物质和精神诱惑弄得头昏脑胀,不知所向。这个时候,如果我们的步子不能沉稳,心不能“慢下来”,思维不能理智,感情不能拒尘,那么这个世界能好吗?此刻,我也更深一层地领悟了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蕴含的极深远旨。是啊,我们伟大的祖国,伟大的民族,伟大的人民要实现自己的梦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辽阔的神州大地永远都需要有一条奔流不息,清如许的文化河流。

鹅湖在哪里,就在追梦人的寻觅里。

鹅湖在哪里,就在头上飘飞的白云里。

猜你喜欢
辛弃疾书院
致知书院间
辛弃疾的抗金岁月
辛弃疾是一名剑客
关于书院认识的误区
辛弃疾也是“及时雨”
辛弃疾作词限酒
本来未来:千年书院的精神和灵魂
书院复兴的关键是继承与弘扬书院精神
清代河北书院的地域分布特征
文武双全的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