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视域下群众体育发展的困境

2016-05-25 10:53徐德刚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群众体育发展困境身体

徐德刚

摘 要:从身体视域的角度出发,身体是群众从事体育活动的本体,随着体育活动主体躁动性的不断增强,群众身体该何去何从,是遵循身体自觉性换取对内心和体育活动本源的尊重,还是受制于理性意志沦为达成某种目的的工具。如何解决群众身体作为工具产生的盲从性和易被滥用性,是摆在群众体育发展面前的重要工作,也是群众体育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身体;群众体育;发展困境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2-0052-05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body, the body is the subject that the masses engage in sports activities. With the growing of sports main body's restlessness, where to go for the body is hard to decide. Should it follow the body consciousness for the respect for the inner source and physical activity, or subject to rational will become a tool to achieve some particular purpose? How to avoid the blindness and abuse of mass body as a tool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asks for mass sports development, and is also a problem that must be s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mass sports.

Key words: body; mass sports; development plight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提高,群众的经济收益也在不断攀升,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也水涨船高,以前所未有的势头迅猛发展,并且在参与人数、活动规模、活动范围以及活动影响力等方面都在不断地刷新已有的纪录,创造了许多令人难以忘记的宏大场面。人民群众对于身体管理的意识不断地被唤醒和加强,并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享受着身体管理带来的幸福感和自豪感,同时能够找寻体育社团组织的归属感。例如,健步万里行、千人广场舞、广场舞上春晚等活动,其形式处于不断变化中,呈现出百花齐发、其乐融融的繁盛局面。

然而,隐藏在这顺风顺水发展的背后却是层层潜在的礁石,随时都可能成为阻碍群众体育发展的阻力。例如,群众体育开展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群众的身体素质,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群众体育开展的终极目的是服务于群众的生活还是将其作为政府业绩的组成部分,体现地方政府经济和精神文化的发展。若无法弄清此问题,群众体育的发展则存在着丧失前进动力的可能性,会有发展倒退的可能性,会对群众从事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造成严重的伤害。

从身体的角度出发,“群众体育”已不再是火热体育活动的参与者,而是身体行为背后动机的体现者。这种动机究竟体现了群众对自身身体状况的责任感,还是为迎合某些目的而进行不得已的互动,抑或是已经成为了被他人利用的工具。一旦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不再单纯,那么即便群众体育活动发展再如火如荼,人们参与的热情再狂热,也只不过是一种身体的躁动。群众体育的发展也不过是这种躁动的延伸,早已背离体育的宗旨和精髓。

1 概念的矛盾性

当前群众体育陷入发展误区的原因之一是普通民众对“群众体育”这一概念的界定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因为这一名词本身就暗示着“群众”“体育”和“政府”这三个概念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

1.1 “群众”与“体育”界定的模糊性

群众体育,英文表示为Sport for All(或Mass Sport)。其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进行界定。《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2005)[1]中指出,广义的群众体育强调的是社会成员在休闲时间进行的且以身体运动为主要方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其目的是以娱乐消遣和提升健康水平为主,以期能够在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更好地促进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狭义的群众体育是特指非在校时间和武装力量开展的体育活动。《体育大辞典》(2000)[2]中将群众体育等同于社会体育,强调以健身、健美、娱乐等目的为出发点,促使职工、城镇居民和农民进行各种各样的体育锻炼活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2002)[3]中指出群众体育是区别于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的体育活动。从这些定义中可知,群众体育强调的是在学校及武装力量之外进行的以健身和娱乐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活动。

从身体论的角度出发,体育是身体的运动,但这种运动并不是由运动精英们进行的竞技体育,也不是由学校为主导进行的体育方面的教育,而是人人都可以进行的身体活动。群众是体育的参与者和执行者,体育是群众进行身体运动的体现。

群众体育强调的是非精英的体育活动,并且进行体育活动是人人都具有的权利。无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都从法律层面保障了群众进行体育活动的权利,并积极促进群众体育的大力发展。例如,1976年欧洲理事会颁布的《欧洲大众体育运动宪章》规定,每个人都有参加体育运动的权利,社会和政府应创造一定的社会条件从而保障每个人的权利。1978年通过的《体育运动国际宪章》指出,人人具有从事体育运动的权利。1996年第2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明确规定人人都享有能达到最高体质的权利。2001年修改的《欧洲体育宪章》规定体育政策是所有成员国都要执行的政策,政府部门应开展与其他体育组织的合作,提供良好的体育运动设施,为公民进行体育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2007年《欧盟体育白皮书》进一步提出了体育运动对公民身体健康的益处。白皮书指出,体育运动的缺乏引发公民超重和肥胖等,并进一步促使心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从而导致生命质量的降低,甚至威胁到人的生命权,加重了国家的医疗预算以及经济的负担。世界健康组织建议,成年人每天至少拥有30分钟、儿童每天至少拥有60分钟的运动时间。

虽然大量的法律法规鼓励人们积极参与体育运动,行使被赋予的体育权,促进身体和心智的发展,但忽略了人人都具有拒绝的权利,即人人都有拒绝进行体育锻炼的权利。这种拒绝的权利不是简单的进行体育运动的权利,而是通过另一种方式行使自身所被赋予体育的权利。这种对进行体育活动选择放弃的做法充分体现了进行体育活动的自主性和自由性,也是对个体差异的尊重。从以上情况可知,群众体育活动实际上包含了两种不同的矛盾:需要体育的群众和不需要体育的群众。不同受众对体育活动的时间、空间、资源等方面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激化了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

此外,体育活动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必须依赖于生活而非脱离生活。群众进行体育活动的代价是其他活动时间和空间的减少,这便产生了体育活动和其他活动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在现行教育制度下的中小学生,过多的体育活动必然会影响其学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因此,对待体育运动和生活中其他活动之间的矛盾,须始终坚持谨慎的态度,综合考量各个方面的因素,从实际出发做出适当的选择。

1.2 “群众”与“政府”界限的模糊性

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对群众体育的发展持有积极鼓励的态度,并将其上升到国家高度对其进行指导。然而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首先,国家和地方政府对群众体育的大力支持有利于营造全民健身的良好社会氛围,提高人民参加群众体育的积极性,也加强了群众和政府之间的联系。其次,对群众体育的开展和推广进行逐级化的审批有利于及时把握群众体育的发展方向,及时纠正群众体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预防不良体育风气的滋长,对社会的稳定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即:政府在群众体育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组织者和社会警察的双重角色,呈现出“体育国有化”的特点。然而,在我国获得更多资源支持的“体育国有化”体育活动并不是群众体育,而是能为国家带来荣誉和骄傲的竞技体育和精英体育。因此,群众体育的发展必然面临着与竞技体育和精英体育争夺资源的问题。据统计,1997年,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仅为6万人。也就是说,每7 000人中,才会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而邻国日本社会体育指导员与全国人民的比例为1:2000[4]。随着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体育国有化”的制度有所动摇,已开始向“政府社会结合型”进行转轨。

体育社团是当前比较流行的群众体育组织,这一体育组织的出现便是“群众体育”和“政府体育”互相妥协的产物。目前,大众广泛认可的体育社团模式则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卢元镇教授提出的,其本质是公民自愿组织的,管理方式也充分体现了成员自己的意志,成立目的是进行非盈利的体育活动。对于部分社团,国家对其人员和资金予以扶持,使其成为具有一定官方背景的社会组织。对于这部分社团,由于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群众体育组织。

2 身体发展的困境

与学校体育发展不同的是,群众体育不受“应试”的捆绑和束缚[5],且不会产生因体育发展而让位于学业发展的困境。群众体育因其受到追捧而陷入“过热”的窘境。从身体本位的角度出发,造成二者之间受到双重待遇的原因如下:

首先,学校体育发展面临的是身体解放与束缚的问题,而群众体育面临的是身体对运动的渴求和群众体育规范的问题。但是,对于群众体育火热发展背后深层问题的研究较为匮乏。具体而言,群众对体育活动的热衷是否处于合理的范围之内还是已经演变为一场闹剧,如广场舞扰人事件、城市夜晚大妈们的暴走活动。

其次,这种对运动的火热是群众对自我需求的放纵还是受控于上层建筑;是对体育活动以及体育精神自身的竭诚膜拜还是为迎合上级而做出的曲意逢迎。无论是何种原因,群众体育活动参与者的身体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体育活动参与单位或者受益单位,而是承载了太多利益关系的复杂体,并进一步成为群众体育发展的阻碍。因此,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群众体育目前面临着三种不同的困境,分别为:身体自身存在的困境、身体发展的困境以及身体依托精神的困境。

2.1 身体自身存在的困境

身体是人们进行体育活动的基本条件,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肉体存在,更是生物学上群众存在的必要前提。换言之,身体是群众生命权的体现。如若没有身体,就会丧失生命的权利,体育运动也就无从谈起,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也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成为了一种摆设或者一件奢侈品。因此,作为生存意义存在的身体,其地位处于一切发展的基础阶段,所有群众的发展都无法脱离身体而独自存在。群众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身体进行的,既是围绕着自己的身体,也是围绕着家人、朋友等周围因素的身体。无论是享有固定居所和稳定收入的企事业职工还是贫困的流浪者,无论是生活在霓虹灯下的城市居民还是地处偏远的农民,最基本的需求都是身体的真实存在。而对身体管理的重要方式——体育,却并未取得与生命同样的关注度。通常情况下,他们大多数对于体育采取消极的态度,身体对他们而言多为谋生的工具,并非需要细心呵护的生命承受体。

2.2 身体发展的困境

发展是生存的进化,是生命体对于存在形式的更高追求。身体存在是发展的先决条件且具有社会学的属性。当人们意识到发展的重要性时,便是人们挣脱生存的部分束缚开始逐渐觉醒的时候。此时的群众不再处于为了生存而生存的阶段,而是处于一个为了更好的生存而努力发展的阶段,工作或学习成为此阶段的重要事项,通过踏实努力的工作以换取更加美好的生活。身体在这种努力中获得了相对的自主权,开始了以自己的生活所需为主体所进行的多样性的价值选择。在这一过程中,体育活动扮演的多是调味品的角色,其中的酸甜苦辣则是依据个人喜好来设定。一旦体育成为阻碍人们发展的绊脚石,人们便会毫不犹豫地将其踢开。一部分人会过度依赖调味品进而发展到一种狂热、痴迷的状态,从而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例如,常见的广场舞噪音扰民事件、公路暴走事件等等,这些事件给社会的和谐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制造了社会矛盾且丑化了群众体育在大众心中的形象。

2.3 身体精神的困境

精神是较为抽象的东西,必须通过身体这一具象来体现,也是身体活动与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理性意志。身体本身并不是这种理性意志的来源,相反,是一种结合了宗教、政权和他人的复杂的综合理性。在这种掺杂了众多因素的综合理性的驱动下,群众的身体从事着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看似多彩多姿的体育活动背后,实际上是身体对精神工具的演绎,是被包括语言在内的文化和政治所俘虏的躁动不安的囚徒[6]。它受制于道德戒律的规范和利益法则的制约,即便尼采不只一次发出“对身体的信仰应该始终胜于对精神的信仰”[7]的呼唤,但人们在面对现实时只能选择让自己本身的身体与世界渐行渐远,继而寻求在抽象价值和精神追求过程中的自我麻痹。例如,小众贵族体育这种烙上所谓上流社会标签的体育活动已经脱离体育运动的本质,仅仅成为社会地位的象征或是一种抽象的符号,而非具有实际价值的活动。这种抽象符号带给人们的仅仅是精神上的满足和对虚荣的填充,而非展示真正体育活动所带来的愉悦。尽管身体本身已经表现出部分的觉醒且试图挣脱神学意志的桎梏,但这种挣脱体现的更多是身体对自我本位存在的认可,而非具有一定高度或是身体的自我觉醒。在群众体育中,集体意志具有重大的影响力和推动力。这种集体意志包含领导意志、政府意志、他人印象、社会评价等等,且其中的任何一种意志力量都可能成为体育发展的驱动力量,成为对身体控制权的一种选择和一种扑灭自我的感知,或是使其陷入“躁动”的精神鸦片[8]。此时,群众身体已经沦为他人支配的工具且任凭摆布,而非受控于自身或是发自本真进行体育活动的工具。

这也导致了群众体育的发展陷入了困境。首先,要对群众身体的存在和发展权利进行保障。群众进行体育活动的客观前提是身体的存在和发展,若这两种权利受到威胁则无法进行体育活动,体育活动也随之无从发展,而推动群众体育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也只能是政府的单方希望,成为现实的可能性较低。其次,即便群众身体的存在和发展权利获得了保障,使得开展群众体育的必要先决条件得到了满足,却极其容易陷入一种“身体不在家”的空洞状态。群众身体受到各种理性精神和集体意志的影响,进而受到其摆布、征用、甚至租借,不再受自己的控制,不再成为自我意志的体现载体,而成为了非自我意识的表现体,自我意志只能成为漂浮于空中的虚无且无处安放。

3 困境原因:他人对身体的影响与设计

根据黑格尔的理性思想,身体是“个体籍以显示其原始本性的东西”[9]。这表明,即便摒弃了神学的束缚,身体的随意性活动和感性认知不是追求真理和知识的保障,仅仅是自身本性的体现,而心灵、智能和理性才是追求真理和知识的有力工具,才能完成对二者的追求。《理想国》中提出,若受到激情的主宰和控制,人们的生活就会陷入纵情酒色、放荡不羁和铺张浪费当中[10],身体的内在欲望成为阻碍人们通向道德高峰的重要力量,而能对身体进行管理的是理性意志。通过对理性意志的判定,身体可以进行任何其认为有益的活动。当这种理性意志蔓延到群众体育中时,便促成了群众体育发展的新风气。通过采取理性精神,对群众身体的自主能动性进行约束和管理,加深了群众体育活动中自我意志的虚无感,也加大了自我意志落地的难度,也加剧了个人身体对群众体育的盲从,更增加了群众身体被体育活动妄加滥用的可能性。

3.1 他人对身体的影响

个体意志与群体意志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且受制于群体意志。在群众体育活动中,个体始终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经常会做出个体要么服从于群体意志的身体选择,要么符合内心意志的身体选择。当个体做出服从于群体意志的身体选择时,身体活动即受到群体理性意志的束缚,是对群体共同态度的行动支持,抑或是对领导者意见的现实表现。当个体做出服从内心意志的选择时,个体活动以谋求身体的自我存在性、发展性、精神性三者的和谐统一为出发点,处于谋求个体发展的理想状态,此时的身体隶属于自身,是一种身体自觉的体现。正是面临着这两种不同的归属选择,群众在实际的体育活动中,常常处于两难的境地,要么放弃身体的自觉选择身体的盲从,进而在群众体育中呈现出“躁动”的状态,屈从于群体理性的管理之下,离最初体育活动的出发点越来越远甚至背道而驰,逐渐迷失身体的自我本真存在,丧失自我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要么选择遵从自身的意志,以牺牲部分潜在的利益换取对内心和体育活动本源的尊重,实现自我发展的进一步升华。

3.2 他人对身体的设计

面对理性意志,个体的选择多为身体对理性的盲从。对于群体而言,个体的选择意味着理性对身体的滥用。在我国,“人多好办事”的思想在群众体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是一种以群众为基础的人海战术,其目的是借用群众体育的外衣且利用群众盲从的心理,通过政策引导、媒体宣传、物质诱惑以及精神满足等方面来实现各种各样的特殊目的。这种思想暗示着集体理性意志处于最高地位,因而个体很难做出出于本心的选择,群众的身体成为满足理性意志以及达到各种目的的手段和工具,最终成为对身体的一种滥用。在实际的政府运作中,政府作为最大的社会集体利益常常置于群众利益之上,社会和个体利益往往被忽视,在政府管理的过程中,时常出现越位、错位和缺位的现象。例如,为了满足某种政绩需求,政府引导、大量宣传的广场舞表演、城市暴走等活动,主场观众座无虚席的盛况,某种体育活动的广泛流行等等,其不过是政府引导下的满足政府需求而进行的定制化开发而已。当政府不再宣传或者不再提供进行某种体育活动的便利时,此种特定的体育活动便会迅速萎缩,并最终被遗忘。这些不同群众体育中所呈现出的群众“躁动”看似具有程序化、规模化和正规化的特点,但其实际上却是被集体理性意志所蒙蔽的、受制于外在理性的身体自觉性的沦丧。所谓的“全民运动”也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向着追求数量的“全”和规模的“大”进行的倾斜,其本质不再是人民群众的身体,而是形式上的盛况以及数字的不断攀升。所谓的“健身”和“体育”均已彻底背离最初的体育初衷,而成为追求某种目的的附属品。

4 小结

无论是远古时代还是现代社会,身体都是一切的本钱,也是兵家的必争之地。对身体的征用究竟是屈从于外在的诱惑还是遵循内心的意愿,是选择理性还是选择感性,实在是一种艰难的抉择,因为任何一种选择都必将以另一种利益的牺牲为代价。当从身体视域出发,对群众体育进行研究时,发现群众体育有时只是包裹在华丽外表下的身体躁动,也是身体自觉性对理性意志的臣服,面对曾经被追捧、被信奉的“最优秀的公众的身体,乃是世界的尺度”[11]等信条,我们也只能暗自神伤却也无能为力。如何将二者进行和谐统一,引导群众体育回归到身体本真、挽救身体发展并走出困境,还需要具有变革力和创新思想的有志之士以及 政府机构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陈荫生,陈安槐.体育大辞典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33.

[2]董新光, 裴立新,于善旭.从本世纪末到2010年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6):21.

[3]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体育 [M]. 北京: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1998:47.

[4]中国群众体育调查课题组.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 [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247.

[5]贾文彤,郝军龙,齐文华,刘慧芳. 体育权利若干思考——基于已有研究基础[J].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2(4):6-10.

[6]罗伯特·所罗门. 尼采到底说了什么[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27.

[7]尼采.权力意志[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1:153.

[8]唐涛.对后现代身体观之“身体”的解读——兼对周书俊先生的回应[J].江海学刊,2008(2):61-65.

[9]张汝伦. 黑格尔与启蒙——纪念《精神现象学》发表200周年[J].哲学研究,2007(8):44-53.

[10]陈联俊. 柏拉图《理想国》“公民”思想初探[J]. 理论月刊,2001(11):56-58.

[11] B·贝拉德,黄书进. 马克思主义者对海德格尔异化和真实性理论的挑战[J].国外社会科学,1991(2):9-13.

猜你喜欢
群众体育发展困境身体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我de身体
宁夏回族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大数据时代下免费手机软件盈利模式探讨
基建投资预算贴合工程造价控制阶梯化管理研究
河南省高校体育资源开发与社会共享的研究
我们的身体
辽宁省群众体育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
学校体育对城市群众体育的积极影响及作用研究
身体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