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红艳:有温度的女法官

2016-05-26 12:15孙立峰
祝你幸福·知心 2016年5期
关键词:赵强红艳法官

孙立峰

庭前调查,还原失足少年成长脉络

又一起未成年人故意杀人案!卷宗摆在泰安市中级人民法院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庭副庭长范红艳的桌子上。范红艳心里五味杂陈。

案情并不复杂。被告人赵强(化名),15岁,在泰安市高新区一家火锅店做服务员。因传菜慢,受到该店厨师指责,进而两人发生厮打。过程中,赵强掏出随身携带的折叠刀向厨师胡乱刺去,致厨师死亡。

15岁!正值人生有无限可能的年龄,闯下如此大祸,该有多可恨,又有多可惜。这一年,范红艳也刚好从事少年审判满15年。15年的经验告诉范红艳,事情远不止案宗上呈现的那样简单。

她立刻委托社会调查员对被告人的品格证据做详细调查。这个活儿可不轻松,要调查被告人的成长经历、平时表现、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等等。

再次呈现在范红艳面前的材料,让她陷入两难:

正像范红艳预想的那样,被告人赵强的成长环境十分恶劣,造成今天的悲剧并非偶然。

家暴是这个孩子小时候天天要面对的。从襁褓中,他就天天看到爸爸打妈妈,妈妈抱着他到处跑。唯一的一次爸爸挨揍,是在爸爸喝醉后,完全没有反抗能力时,妈妈和姥姥一起下的手,用凉水泼醒了爸爸。

尽管爸妈天天打,赵强充满恐惧,但他还是不能接受爸妈的分开。7岁那年,爸妈离婚,他哭成泪人。

他跟着妈妈生活,对妈妈既依赖又怨恨。爸爸说,妈妈是个不检点的女人。长到14岁,他毅然决然离开妈妈,投奔了爸爸。

那时,赵强在一所职业中专就读。妈妈想孩子,就经常去学校看看。学校离得远,不通公交,只能租车去,每次的车不一样,在赵强看来,爸爸的话正得到应验,妈妈男朋友经常换。他觉得很丢人,就买了把折叠刀,刺向风尘仆仆赶来的妈妈,多亏学校保安在,未遂。

一年后,这把刀刺向了厨师李辰(化名)。他的愤怒终于发泄出来。

孩子犯下大错,不能说完全无辜,但至少不是他一个人的错,在范红艳看来,如果赵强生活在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里,那他不会走上这一步。

而现实是,儿子杀了人了,当爹的还一味袒护:我儿子没有错,谁让那厨子骂我儿子来。

这个孩子太可怜!孤僻、冷漠、暴力的人格养成非一日之寒,范红艳会同心理咨询师给他进行专业心理测量和心理咨询,针对他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尔后还要长时间地帮教。这个过程令她心疼。

面对受害者一方,厨师李辰一家,范红艳同样心疼。

李辰的母亲患有抑郁症、高血压,父亲患有心脏病,妻子没有工作,女儿才2岁,哭着要爸爸回来。

李辰的父母来找范红艳,哭得背过气去。范红艳紧紧握着老人的手,眼圈泛红。老两口要求,判杀人者死刑。可那是个未成年人,法律规定不能判处死刑,于是他们要求,等他成年后再判,杀人者必须偿命!范红艳轻声安慰他们,给老人说理讲法,一遍又一遍,让他们相信,法院肯定会依法公正审理好这个案子。

公正地审理,意味着被告人要得到应有的惩戒,被害人得到应有的赔偿。事实上,范红艳要求自己做到的还不仅仅是这些,“案结事了之后,双方还能开始新的生活啊,得往前看”,不能因为一个案子毁了两个家庭。

由于这是一起刑事案件,赔偿金非常少,各项费用加起来,总共两万多元,这更是李辰一家不能接受的。得让他们看到生活的希望,范红艳协调民政部门为其办理了低保,又游说爱心企业捐了一笔钱。她还许诺,会一直帮助他们。这本不是法官的分内之事,人心都是肉长的,李辰一家人终于不再要求判赵强死刑。

因为犯罪时系未成年人,又有投案自首情节,最终,赵强被法院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十三年。双方当事人服判,未上诉。

范红艳之所以这样判,除了依据现有法律规定之外,还考虑到对未成年人犯罪“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范红艳面对的犯罪对象都正值青春期,每个孩子在这个阶段都会有许多内心冲突。犯罪,或许只是走错了路,并非没有回头的可能。对这样的孩子狠心重判,难免使他们在人生的重要阶段形成扭曲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服刑期满,很快就会再次犯罪,不但毁了一个孩子,也给社会带来很多不安定因素。

对未成年犯罪的司法审判,目前国际社会的共识是,根据其犯罪成因判罪,即绝大部分责任应由国家、社会和监护人承担。如孩子是否长期失去监护、有无受人教唆犯罪等等。未成年人没有完全责任能力,对他们的处置就更应当以保护为前提。

“特殊、优先”,这一对未成年人的保护理念,早已在范红艳心里扎下了根。20年前,她刚参加少审工作时可不是这样,也有过气愤和简单化。随着对每个涉案孩子的深入了解,随着对犯罪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的深入学习,范红艳逐渐走上了专业少年审判法官的道路。

现在,范红艳已经积累了成系统的少年审判工作方法,但她说,这不是她一个人的功劳,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更离不开泰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和泰山区人民法院领导对少年审判工作的重视。因为两级法院给了范红艳大胆改革创新的环境,她才如鱼得水。

庭中教育、庭后帮教,挽救每个看得见的失足少年

在泰山区人民法院,乘电梯到6楼,往左拐,就是少年审判庭。一个中型圆桌,圆桌内四株绿帝王长势正旺。圆桌没有主次,唯一的区别是,被告席面对的是审判长和庄严的国徽,审判席面对的是被告人和墙上的三项原则:“像母亲对待孩子一样动之以情,施以关爱;像教师对待学生一样,晓之以理,引导启发;像医生对待病人一样,矫治心灵,促其自新”。所有的布置都是精心的,甚至在房间的西南角还放了一个书橱,两个沙发,书橱里摆着《孩子你慢慢来》、《爱上自己的不完美》、《破解幸福密码》等几十本书。“开庭前,可以看看书,即便看不进去,也能减少些紧张。”

让社会调查员、心理咨询师全程参与少年审判的诉讼过程,形式不再是高台,而是圆桌,这在当时(2004年)全国并不多见。范红艳大胆地尝试了,而且效果还很好。

这都是一步一步,一个案子一个案子摸索出来的。

当初,坐在高台上,范红艳不怒而威,她看得到台下孩子的紧张、恐惧。“孩子想说的不敢说,案情得不到真实的反映,而且,审判不仅仅是个过程,重要的是让犯错的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要挽救孩子,让他回到正路上来,这种不对等的见面方式,会让说服教育流于形式。”

受北京市海淀区法官妈妈尚秀云事迹的启发,范红艳把少年审判改成了圆桌。

马彬(化名)清楚地记得,11年前,他就是在圆桌法庭上被判刑的。

那年马彬15岁,已经辍学,在一家饭店打工。在网上,他认识了一个初一的女生,俩人挺谈得来。不久,发生性关系。女生家长知道后,把马彬扭送到派出所。

马彬走进审判庭时,懵了。不是高台吗?不是有法槌吗?不是被押着吗?怎么倒像是一伙人在开会?

圆桌前,除了被告人、法定代理人、公诉人、辩护人、审判员和审判长,还有没听说过的人民陪审员、社会调查员、心理咨询师、帮教人。

让孩子感受到平等和受尊重,再谈“教育、感化、挽救” 就顺利多了。

马彬的小手被爸爸的大手紧紧握着,出了汗,心里的愧疚多于恐惧。

社会调查员宣读了对马彬的调查报告,指出他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是自身法制观念淡薄、青春期盲目冲动、社会不良文化影响、家庭贫困、父母疏于管教、学校教育欠缺等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鉴于其平时表现较好,系初犯,建议法庭对其从轻处罚。

最终,建议被采纳,马彬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

启程去未成年犯管教所时,马彬脸上挂着两行清泪,是不是这辈子就这样完蛋了?

这也正是范红艳所担心的。对于一个被判了刑的孩子来说,内心的沮丧、恐惧,善与恶的挣扎,坚守与放纵的抉择,都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虽然在庭审中接受了心理咨询师的开导,帮教人的说服教育,范红艳的鼓励,马彬想安心服刑,重新做人,但真的到了未成年犯管教所,远离父母亲人,他的心还是跌落到了谷底。

临近年底的一天,马彬听到管教干部喊他的名字,他的心都快跳出来了,肯定是爹妈来探监了!

可是迈进会客室那一瞬,马彬整个人傻掉了,不是爹妈,是范红艳!马彬呆呆地站了好大一会儿,话不会说,手不会动。“完全想不到,以为审判结束,以后就跟范姨各走各的路,她是审判长,咱是个犯人,她完全没有理由来看我啊!”

范红艳给马彬带来了几件御寒的衣服、几本励志书籍、1000块钱。

有人说,“在感到被整个世界都抛弃了时,谁向这个人伸过一只手,他就跟谁走了。”范红艳给马彬带来的,不仅仅是钱和物,还有尊重、鼓励和信任,那是一个人在人生岔路口最需要的。

马彬想念爹妈,范红艳答应照顾好他们,并且许诺,等他出狱后会帮他找工作。

范红艳的这次探监,在马彬心里引起巨大波澜,“范姨真的拯救了我,要不我真可能走向仇恨社会的路,本来是偷鸡的,出去后就成牵牛的了。”

因为表现良好,马彬获得减刑,不到一年,就回了家。

范红艳没有食言,果真把他父母照顾得很好,还靠私人关系给马彬联系了一个饭店的活儿。不过,上岗的当天晚上,马彬就跑了。上菜时,碰到了一个熟人,指着他的鼻子说:“你出来了,以后可不能再胡搞了,得好好做人!”一桌子的人开始对他指指点点,周围同事的眼光也变得微妙起来。

这个不让人省心的孩子啊!范红艳只得又帮他找了一家单位食堂,这回碰不到熟人了。可是不几天,马彬被食堂负责人赶了出来。范红艳也被训了一顿,“老范啊,让我说你什么好,你怎么能把你的少年犯往我这儿安排,我这里可是正经地方!”

那时,未成年人前科封存制度还没被写进刑诉法,范红艳为了服刑归来的孩子能够顺利回归社会,只能隐匿他们的前科。

那晚,马彬哭着给范红艳打电话:“这个社会根本没有我立足的地方,我从来就没有开心过,如果不是担心父母,我情愿在监狱呆上一辈子。”

范红艳的心很凉,但她知道马彬的心寒了,如果不及时劝导,很可能就破罐子破摔。电话打了四十多分钟,她甚至用自己的成长经历来鼓励这个孩子。

最紧要的还是给马彬找工作,范红艳找到村委,给他找了份活儿。安顿下来一段时间后,范红艳又鼓励马彬自己创业。

马彬现在自己买了台装载机,当起了小老板。“如果没有范姨一直支持我,帮助我,我不可能是现在这个样子。我可能找不到工作,又去泡网吧了,然后再结交些不三不四的朋友,一直堕落下去。现在我要是再调皮捣蛋,哪对得起范姨?”

去年,马彬小赚了一笔。年底,范红艳要去看望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发朋友圈问有谁愿意同行。马彬积极报名:“我能去吗?我捐1000块钱行吗?”

范红艳帮过他,他现在去帮这个贫困的孩子,也许哪一天,这个孩子也会再去帮另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爱,就这样流动起来。

这些,都不是一个法官的分内事,都是范红艳“自找”的。但正是这些延伸帮扶让曾犯过错的孩子走上了全新的生活道路。

案结,事了,人和,她追求完美效果

马彬不是唯一依赖上范红艳的人。被赵强刺死的厨师李辰的父母,遇到困难也会给范红艳打电话。

儿子死了,儿媳妇还年轻,想要嫁人,老两口慌了神儿。儿子唯一的骨血,那个2岁的孙女,老两口的希望,如果跟着儿媳妇走了,他们该怎么活啊?老两口找范红艳帮忙。范红艳提出一个折衷的建议,能不能找个愿意入赘的?

最终就这么办了,相安无事。

不管是原告人,还是被告人,只要跟范红艳打过交道的人,都很容易联系到她,因为每次庭审结束,她都会说一句:“记一下我的电话吧,以后有什么事,随时和我联系。”

有人替范红艳担心,这样随便留电话号码,会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呐。而事实上,没有一个人会随随便便拨通这个电话,只有真正遇到困难了,才从内衣口袋掏出带着体温的小纸条。

更多时候,范红艳收到的是感激和祝福。有一天,手机短信响了,是赵强的妈妈发来的:“在电视上,当我看到‘齐鲁最美人物范红艳的名字和身影,我喜悦的泪水再次流下来。你是中国迷失少年的法官妈妈,还有多少无家可归的孩子在寻找你。”

范红艳也很欣赏这位妈妈,年前司法救助,她给被告人和被害人两家各2000元钱。虽然自家也很贫困,但赵强的妈妈推辞了,让她转交给被害人一家,“是我孩子做错了事,我不能要这钱,而且他们家更需要这笔钱。”

这正是范红艳所追求的,案结,事了,并且人和。

普法教育,防青少年犯罪于未然

在案件审理中,范红艳发现,很多孩子犯罪很大原因上是不懂法。

就如马彬,如果当年他知道,跟不满14周岁的幼女发生性关系,不论幼女是否同意,都按强奸罪论处,那开房前他也会掂量掂量。

于是,范红艳又给自己找了一个活儿——给青少年作法制报告,做普法宣传。作为法官,她手里有大量典型性案例,既有说服力,又有针对性,而且青少年对法官这个身份很尊重、很敬畏。

第一场法制报告在泰安市实验学校开讲,是范红艳主动找的学校,学校领导很重视,租了一个影剧院,楼上楼下坐满了孩子。

起初,并不是每个人都认同范红艳所做之事的必要性,甚至有人认为她这是出风头。范红艳为此也沮丧过,但关爱未成年人的那颗心鼓励她做下去,于是她堵住耳朵,继续做了。

目前,范红艳担任泰安市20余所学校的法制副校长,已经做了300余场法制报告。谁执法谁普法,也成为司法机关认可的理念。

全国模范法官其实是个柔弱小女子

立足审判,前抓青少年犯罪预防,后抓失足少年帮教、被害人救助 范红艳已经把工作做到了不留死角,尽可能完美。连年来,泰安市的未成年罪犯占刑事罪犯的比例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未成年犯罪率逐年递减。范红艳帮教过的600多个青少年,均顺利回归社会,重新做人,有18人考上大中专院校,没有一人重新犯罪。

叹为观止!只是,外人并不知道,范红艳为此付出了什么。

作为一名法官,每个案子都有审限在催着,20余所学校法制副校长、失足少年帮扶、贫困少年救助,这些自己找出来的活儿,只能是加班加点来做。

长年的辛劳,作息不规律,让范红艳患上了严重的肠胃病、颈椎病和神经衰弱。

有一次,她给大学生作法制报告。报告进行到一半,范红艳开始摸颈椎,后来越来越频繁,最后是捏着颈椎完成的报告。等到报告结束,她“眼前有些小星星了”,不得不稍微休息了会儿。

每当病痛发作时,范红艳都会说,是得好好照顾自己了,不能这么拼命了。可“为了别人”就是她的生命主题,从来没有动摇过,从小到大,不管是工作中,还是家庭里。

范红艳有两个哥哥,都是聋哑人,父母家、哥哥家遇到什么事,都得她想办法解决。

三个侄女的学习和教育,她也得操心。从小到大,她就是这三个孩子的妈。买玩具,买衣服,开家长会,跟老师沟通,所有当妈该做的,她都做了。现在三个侄女都出息了,一个博士,一个硕士,一个大学生。

所有这些,都被别人赞赏,范红艳也愿意对外展示阳光开朗的一面,那正是别人希望看到的。但她也是个人,更是个女人,内心也有委屈,也有无助,夜深人静的时候,也会哭湿枕头,只是别人看不见。

一个尽心尽力帮助别人,照顾别人的人,谁来照顾关心她呢?她当然需要,也渴求过,只是被无意中忽视了。

人的行为模式很多都与童年成长有关。关于自己的童年,范红艳能回忆起的不多,但有一个委屈,还很清楚。

小时候家里困难,一家人围着吃饭,只有一道菜,里面有零星几块肉,范红艳刚想伸筷子,妈妈在耳边轻声说:“让你哥吃。”那一瞬间的委屈,有千斤重。都是爹妈的孩子,怎么这么偏心呢?

说这个故事时,范红艳是笑着的。多年后,她已经理解了父母。自己的失宠,只是相对来说的,父母不得不关爱两个哥哥多一些。大哥聋哑,是因为出生后得了中耳炎,没及时治疗;二哥聋哑,是因为母亲怀孕时打链霉素。父母愧疚,人之常情。

只是,一个孩子是很难理解这些的。或许父母省心了,就会回过头来照顾自己。于是,范红艳整个童年,没做过一件让父母生气的事,按时上学,按时放学,努力学习,拿到成绩优秀,“是一个完全可以被忽略掉的孩子”。

就连作为家中老小的她自己都说:“我从小就知道,不能给别人添麻烦。”

照顾好家,照顾好哥哥,让父母省心,是责任,更是一个心结。多年后,她更是照顾好了一个又一个失足的孩子。

范红艳参加过几次心理学工作坊,被挖到过去,挖到了童年,她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后来,她抗拒再去,“有的人说发泄出来会轻松很多,对我来说,一哭就头疼,很疲惫,不如不去触碰它,让它在心灵的某个角落里。人哪有十全十美的,谁都想得到更多的关爱,呵护,你就是这种命,不允许你有这些东西。”

人的潜意识是懂得保护自己的,不去触碰自己掌控不了的,就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了。“微笑阳光,是一种惯性,保持下去,不好的那些东西也就慢慢消失了吧。”范红艳琢磨。

她现在也找到了自己的解压方式,约上闺蜜,一起出门看看树,赏赏花,拍拍照。一个60后范红艳,一个70后隋建,一个80后吴真,三姐妹在一起,摆各种调皮的姿势,玩少女情怀。

今年春节,吴真送了范红艳一份礼物,把一起出去玩的照片做成了一本杂志。范红艳接过礼物,惊喜,捂嘴,红了眼圈。别人的一点点关心,都会让她有异乎寻常的感动,以及珍惜。

范红艳经常跟两个闺蜜说:“有你们真好,你们给我带来了多少温暖啊!”

春末的一天,吴真去范红艳家串门。别人都穿单衣了,范红艳还是棉衣包裹着,窝在沙发上,显得异常瘦小,“她总是在照顾别人,老是在给予,倾尽全力。其实,她也是一个小女人,需要有人来关心。”

一位女法官的另一面真实,闺蜜看到了。

采访后记

范红艳头上的荣誉有很多,全国优秀法官、全国模范法官、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全国先进工作者、山东省十佳女法官、省三八红旗手、省道德模范、感动齐鲁政法人物

刚开始时,范红艳很欣喜,后来有压力,而现在,这是动力。她说,既然荣誉给了她,她就要不辱使命,她代表的不是个人,而是法官群体,要永葆先进典型的示范力和影响力。

虽然还有十多年才退休,但范红艳已经做好了退休后的计划:我可以去游历祖国河山,跟传播法制文明结合起来,因为我是全国模范法官,既有影响力,又有专长,把法制报告作到全国,让更多的孩子受益。

只是,也要照顾好自己啊。

事实上,范红艳严重气血不足,工作之外说话都有些有气无力。对她的采访录音,调到最大音量,有些字句还是听不清楚。

法官这一职业,外人看来高大上,个中滋味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采访范红艳前几日,北京昌平回龙观发生“女法官被枪杀案”。两名犯罪嫌疑人,因对女法官马彩云的判决不满,携带自制手枪进入其居住小区,将其打死。

范红艳的法官朋友圈里在转发哀悼马彩云的微信。新闻报道中,马彩云的年均结案数是近400件,就算全年无休,也要一天结一个多案子。个别网民极尽嘲讽,他们从中看到的是不负责。

而案多法官少是中国的现实。据统计,在美国,每万人中大约有1名法官,而中国是0.1 ~ 0.24名。每一个案子都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结束,这在诉讼法中有明确规定。

基层法官的生存压力可见一斑,如今又加上了生命之忧。

问范红艳,是否也担忧人身安全。她肯定地说,不用。她已经在庭前、庭中和庭后的工作中做到了尽可能完美,已安心。

猜你喜欢
赵强红艳法官
赢棋有奖
刘红艳作品
赵强
打电话
该给法官涨薪了
不曾改变的呼吸
离婚对白
阅读理解两则
North Pole
想不到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