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固定术治疗先天性下睑内翻临床观察

2016-05-27 02:58考华婷谢迎宾李卫国郑华宾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考华婷 王 强 谢迎宾 李卫国 郑华宾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 滨州 256603



深部固定术治疗先天性下睑内翻临床观察

考华婷王强谢迎宾李卫国郑华宾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滨州256603

【关键词】固定术;下睑内翻;倒睫

先天性下睑内翻主要见于婴幼儿或青少年,多为双眼发病。特点为下睑内侧1/3~1/2睑缘部睫毛倾斜度异常,向正前方注视时,睫毛触及眼球,当向下注视时,睫毛后倾加重,贴附在眼球上,造成角膜上皮的点状损伤。患者多因体质肥胖鼻梁发育不饱满,下睑内侧皮肤过多、内眦赘皮的牵拉。下睑缩肌的发育异常或下睑缩肌张力过强也是导致先天性睑内翻的原因。婴幼儿时期,睫毛发育较软,对角膜损伤较轻,这种先天性下睑内翻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自然恢复正常。但随着年龄增长,睫毛变硬,会导致结膜、角膜的病变。传统的单纯缝线法治疗短期内极易复发。为此,我们采用深部固定术治疗先天性下睑内翻,取得较满意效果,现分析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1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诊断为先天性下睑内翻,采用深部固定术治疗32例(62眼),男17例,女15例。年龄为4~14.5岁,平均为8.2岁。伴有倒向型内眦赘皮6例(12眼)。术后随访观察时间为0.5~2年,平均为0.7年。手术适应证为下睑内翻倒睫,患儿有眼痛、畏光、流泪等症状。查体见相应部位角膜上皮擦伤。伴有或不伴有倒向型内眦赘皮。患者为门诊病人或住院病人,所有病例均排除眼外伤史及其他病因眼睑内翻倒睫病例。32例62眼中,50眼角膜上皮点状损伤,12眼上皮不规则缺损,无明显炎性浸润。术前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传染病三项、肝功、心电图、胸部X光片等常规检查,评估全身情况,排除手术禁忌症。同时行眼部常规检查,如双眼视力、眼压、眼前后节情况。

1.2手术方法手术根据患者配合程度选择局部皮下浸润麻醉或静吸复合麻醉下进行。下睑中央缝牵引线,距下睑缘1.5 mm处平行睑缘切开皮肤,其长度略大于睑内翻倒睫的范围。分离眼轮匝肌,暴露睑板,充分分离至睑板下缘,使其游离。用6~0丝线从切口下缘皮肤进针,在睑板下缘穿过睑板前组织,再从切口上缘皮肤出针,共间断缝合3~5针,然后结扎缝线。伴有明显倒向型内眦赘皮患者行“L”型皮肤切除术。根据去皮量设计两条切口线:先距下睑缘1.5 mm处切开皮肤,分离睑轮匝肌,暴露睑板,游离睑板下缘。然后用平镊轻轻夹起睑缘皮肤向上牵拉,如果是局麻下手术,嘱患者张口眼球上转,睑内翻消失且无睑球分离确定去皮量,使切除的皮肤呈“L”型。用6~0丝线同上述方法缝合皮肤。

1.3术后处理术毕结膜囊涂红霉素眼膏,轻加压包扎24 h,必要时口服抗生素3~5 d后拆线。术后1、3、6、9、12个月复诊,观察下睑形态,有无明显半酣,有无外翻等并发症,并评估患者流泪、畏光等其他不适症状是否改善。

1.4疗效评价满意,平视及眼球下转时下睑位置正常,畏光、流泪等症状消失;良好,平视时正常,眼球下转时睑转度内翻,畏光、流泪症状消失;不良,平视时下睑内翻,畏光、流泪症状存在[1]。并发症有眼睑成角畸形,倒睫复发,眼睑外翻,双眼外观不对称,切口瘢痕明显等。

2结果

本组32例(62眼)术后矫正满意率95.2%,良好率为3.2%,总有效率为98.2%(表1)。所有患者术中及术毕即可见睑内翻倒睫明显矫正。术后24 h换药,角膜上皮愈合良好,眼痛、畏光、流泪症状消失。6例角膜点状混浊者1~2个月上皮完全恢复,7例明显流泪者症状完全消失。术后随访0.5~2年,家长及患者均较满意,患者不适症状消失的同时取得了较好的美容效果。

表1 先天性睑内翻患者32例手术疗效及并发症比较 眼(%)

3讨论

先天性下睑内翻发生在下睑,且多出现在下睑内侧。由于睫毛摩擦角膜引起患者异物感、畏光、流泪,裂隙灯下可见角膜上皮点状剥脱、角膜混浊。严重者合并感染引起角膜炎。随着患儿年龄的增加,逐渐发育变硬的睫毛不断摩擦角膜及结膜,疼痛、畏光、流泪的症状明显加重,手术治疗是治疗该病的唯一有效方法。真正的先天性下睑内翻是极罕见的,绝大多数是先天性睫毛生长倾斜度异常。临床上常把先天性睫毛倾斜度异常称为先天性下睑内翻。下睑睫毛后倾就其发病原因来讲,首先是先天性睫毛倾斜度异常,其次是下睑缩肌腱膜附着点或发育异常[2]。下睑腱膜实际上是筋膜囊睑部,它与下斜肌肌鞘和下直肌上端处的眼球筋膜囊扩张部相连,下睑腱膜下面为下睑板肌,即下睑的Müller肌。所谓下睑缩肌是这些筋膜、腱膜、Müller肌的总称。下睑缩肌与眶隔一起将下睑向后下牵引,使下睑与眼球表面密切接触[3]。因此,该手术的关键是充分游离睑板下缘,以减少下睑缩肌腱膜对下睑板的牵引力量。手术分离后,通过缝线使下睑缩肌与周围组织关系重建,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4]。

根据作者术中的体会,即便不切除睑板前眼轮匝肌,下睑缩肌与睑板下缘分离后,术中、术毕患者睑内翻倒睫明显矫正。作者认为先天性下睑内翻倒睫与下睑缩肌力量过强有密切关系。内眦赘皮一般用V-Y手术方法,本文中对于合并倒向型内眦赘皮的先天性睑内翻6例(12眼)联合“L”形皮肤切除术,由于下睑赘皮压迫睫毛产生倒睫,单纯采用深部固定法,未去除多余的皮肤,手术往往失败。本文设计的深部固定法联合“L”形皮肤切除术,既矫正了倒睫,又获得了满意的外观。但皮肤切除量我们认为应该保守些,倒向型内眦赘皮患者多有自愈倾向[5]。

深度固定术注意事项:①下睑内侧近泪小点处的倒睫无需手术矫正,以免引起泪小点位置的异常而招致流泪并发症;②术中下睑睑板下缘应尽量使其呈游离状态,缝合时缝针不必穿过睑板下缘,只穿过睑板下缘浅层组织,再从皮肤切口上缘出针。

先天性下睑内翻深部固定术,睑内翻矫正效果好,眼球正位及下转位睫毛均不触及角膜。从根本上解除了先天性下睑内翻的病因,重新建立恢复了下睑功能。手术操作简单,年轻医师易于掌握。手术创伤小对周围组织干扰小,术后反应轻微。并发症少,是治疗该疾病的有效手术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左兰,程建霞,黄鑫宇,等.先天性睑内翻的个性化术式治疗[J].中华医学美容杂志,2015,21(4):212-215.

[2] 李绍珍.眼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47-148.

[3] 徐乃江.实用眼成形手术学[M].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33.

[4] 吕旭东,杨安怀.先天性睫毛后倾矫正术[J].临床眼科杂志,2010,18(6):555-556.

[5] 金姬,谢华英,史彩平.先天性睑内翻的手术治疗[J].眼外伤职业病杂志,2006,28(5):391-392.

(收稿日期:2015-12-31)

【中图分类号】R779.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1-9510(2016)02-0143-02

考华婷, E-mail: kaohuati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