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式情感体验在小学美术创新思维中的运用

2016-05-27 15:03崔永芳
考试周刊 2016年24期
关键词:移情线条月亮

崔永芳

一、移情式情感体验简述

所谓“移情”,就是把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也就是把人的感觉、情感、意志等迁移到外在事物上,使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仿佛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移情说”认为,只有在这种境界中人才会感到事物是美的。“移情说”的代表人物德国美学家李普斯认为移情是审美欣赏的基本前提。他把移情区分为4种类型:①一般的统觉移情,给普通对象的形式以生命,使线条转化成一种运动或伸延。②经验的或自然的移情,使自然对象拟人化,如风在咆哮。③氛围移情,使色彩富于性格特征。④生物感性表现的移情。

德国的伏尔凯特认为,移情是一种富有独创性的心灵活动。因此笔者认为,“移情”能力的培养和运用对发展学生的美术创新思维能力是有一定作用的。

二、在小学美术创新思维中的运用研究

(一)“经验移情”的运用研究

根据移情上述理论,笔者把“经验移情”定义为:把自己曾经体验过的感觉、情感、意志等迁移置到外在事物去的情感活动。即学生把没有生命情感的表现对象当做人看待,赋予它人的思想、行为、情感和某些外形特征。

每个人都具有经验移情的能力,尤其是儿童,在他们的游戏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抱起摔倒的玩具娃娃哄着:“不哭、不哭,哪里摔痛了?”因为她们就这样被哄过;小男孩们则经常把玩具当做有血有肉的同伴,念念有词地替自己和玩具们表达各种想法与感受……这些行为在学龄前和小学低年级的儿童身上极为常见,儿童这种“经验移情”的天性对于美术创新思维的培养有怎样的作用?以下笔者将以研究的案例证实。

案例一:在教苏教版小学美术第一册《太阳、月亮你们好》时,笔者让所有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听老师声情并茂地讲太阳、月亮的童话故事(自编):“……夏天到了,太阳想到海滩去避暑,一出门,好热呀!还是赶紧带上全套的防暑工具吧,阳伞、太阳帽、墨镜、防晒霜,再带上几瓶矿泉水……瞧,他都把自己打扮成什么模样了!”(此时,大多数学生露出淡淡的微笑,他们一定是在头脑中勾画出了一个个诙谐有趣的太阳娃娃)“太阳听着音乐、哼着小曲儿出发了,他会使用什么交通工具?旅途中会看到哪些美景?……突然他听到呜呜的哭声,原来是月亮妹妹中暑了,身上烫烫的,嘴唇干裂,半靠在一块石头上,连睁开眼睛的力气都没有了。这时太阳会怎么做呢?”在这段语言的描述中,笔者有意留出很多让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孩子们会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展开各种想象。

“月亮身体康复了,她和太阳成了好朋友,他们会怎样庆祝呢?”孩子们有了许许多多的想法:“一起下棋”、“月亮请太阳到自己家看电视、吃东西”、“一起去公园里玩”……

案例分析: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儿童的“经验移情”在促进创新思维、创造新颖的太阳和月亮的形象中的作用,尤其是在想象太阳、月亮成为好朋友后的情景,这完全就是他们的生活场景的呈现。所有这些丰富的想象都是在“经验移情”的作用下产生的,“经验移情”激活了儿童的创新思维,从而促使他们创作出充满童真童趣的作品的。

(二)“统觉移情”的运用研究

“审美活动通过想象力在情感领域实现替代性的满足”①。不只审美创作需要想象力(创新思维)实现“情感的形式化”,在审美欣赏中同样需要通过它实现“形式的情感性”②替代,因为在审美欣赏过程中有许多知识都需要学生用心感悟。

以下笔者便以一组案例阐述“统觉移情”在审美欣赏中的实施及效果。这里的“统觉移情”大致为李普斯划分的“一般的统觉移情”类别,即“给普通对象的形式以生命,如使线条转化成一种运动或伸延”。

案例二:第六册《曲曲直直》涉及线条的情感。在(1)班,笔者让学生找生活中的曲与直,他们找的都是平淡的东西,如铅笔、橡皮……说不出感情来。突然有个孩子说柳条,笔者很激动:“柳条在春风的吹动下显得……”引导了半天,学生说不出所以然,只能自己美美地描述微风中柳条的轻柔与欢快,然后告诉学生线条是有感情的,再让学生找,结果依然失望。

在(2)班,笔者配合图片朗诵了一首拟人小诗,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图文,思考:“你能举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书中概括出的情感吗?还有哪些情感书中没有概括出?”果然第一个学生就说得很棒:“大海的波浪是曲线,好像向我招手,很热情。”有学生补充:“很亲切、很活泼。”笔者把这些词都写到黑板上,因为这是孩子读懂线条后悟出的有生命的词汇。接着有学生说到春天小溪流淌的轨迹,虽然描述不精炼,但他那诗意的情感和想象是谁都能感觉到的。“是呀,整个世界充满生机,此时的小溪就好像……”有学生插嘴:“在唱歌,在跳舞……”笔者追问:“回想一下你特别开心的时候会怎样。”他们突然发现自己欢快的状态下肢体和运动轨迹中竟有那么多的曲线。

学生放松后,笔者立正,问表现此时的自己用什么线,学生说直线。“老师这样站着给你什么感觉?”“严肃。”“高大。”“有力。”学生七嘴八舌地说着,此时学生在理解线条了。班长杨晓玲说“我发现直线给人安全感”,并以坐方凳和圆球给人的不同感觉加以说明,笔者适时板书“流动感”和“安全感”。

案例分析:教育家斯皮策说:“有效学习的发生取决于以往的学习体验及现有学习情境提供的诱因。”以往的学习体验主要包括“认知体验”与“情感体验”,显然在本课的学习中,以往的情感体验发挥着更大的作用。笔者充分利用情感化的小诗作为诱因,把教材中的图文和学生以往的情感经验紧密融合起来,使之产生“统觉移情”效应,在这种效应的影响下,学生眼中的线条就不再是枯燥的,而是具有丰富细腻的情感。在这里“统觉移情”效应是学生创造性地理解和感受线条魅力的认知心理基础,没有这样的基础准备,本课的学习就不能深入。

三、实践后的反思

“移情说”相对忽视客观现实性,在借鉴这一理论的过程中,应当注意把客观现实和人的主观情感相结合。例如在《太阳、月亮》一课的移情想象中,不能一味地让学生把太阳、月亮完全画成人的模样,它们只是具有人的某些特征,被赋予人的思想、行为和情感,但它们依然要保持自身的一些特征,如太阳的光芒,月牙的形状等,否则学生画出的太阳和月亮的想象画就完全成了平常的儿童人物画了。

注释:

①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

②杨恩寰,梅宝树.艺术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73.

猜你喜欢
移情线条月亮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线条之美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面部表情、文化差异与移情作用
月亮满不在乎地发胖
与月亮来个亲密接触
关于“移情作用”在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思考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
烧脑的线条
砸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