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路子是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关键

2016-05-28 21:46朱玉福伍淑花
广西民族研究 2016年2期

朱玉福++伍淑花

【摘 要】我国人口较少民族近十年的发展情况表明,找准路子是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关键。在国家和上级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的俄罗斯族和华俄后裔依靠发展俄罗斯民俗家庭旅游、乡村游,成功找到了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路子,为其他具有自身特殊性的人口较少民族谋求发展路子提供了借鉴样本。人口较少民族虽情况各异,只要找准切入点、选准突破口,凭借各自的资源禀赋条件,就能找到适合自身实际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关键词】俄罗斯族民俗家庭游;乡村游;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路子

【作 者】朱玉福,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教授、博士,国家民委“西藏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研究”重点研究基地研究员;伍淑花,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咸阳,712082

【中图分类号】F12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454X(2016)02 - 0147- 007

在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的扶持下,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以下简称恩和)通过发展俄罗斯族民俗家庭旅游,走上富裕之路。恩和俄罗斯族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是找到了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路子。那么,具有各自特殊性的人口较少民族怎样找准、找到发展路子呢?本文以恩和俄罗斯民俗家庭游为考察对象,总结恩和俄罗斯族寻求发展路子的做法和经验,为其他人口较少民族谋求发展路子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恩和俄罗斯族民俗家庭游发展情况

(一)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基本情况

俄罗斯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和内蒙古。《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对俄罗斯族等22个人口较少民族给予专门扶持。内蒙古的俄罗斯族主要聚居在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蒙兀室韦苏木、黑山头镇及沿额尔古纳河边的村屯,其中俄罗斯族2626人、华俄后裔 ① 5236人。恩和不仅是我国俄罗斯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我国唯一的俄罗斯族民族乡。早在清代雍正年间,曾沿额尔古纳河设置卡伦,其中恩和境内有七卡、八卡、九卡。1956年建立恩和乡;1958年恩和乡划入苏沁牧场;1964年重建恩和乡;1994年建立恩和俄罗斯民族乡;2001年与室韦镇合并为室韦俄罗斯族民族乡;2011年室韦民族乡拆分为蒙兀室韦苏木和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乡政府设在恩和村。恩和位于额尔古纳市西北部,距额尔古纳市所在地拉布大林98公里,西部与俄罗斯隔额尔古纳河相望,边境线长约75公里,下辖恩和村和朝阳屯等7个自然村屯。2014年全乡总人口2347人,由汉、俄、蒙、回、达斡尔、鄂温克等10个少数民族组成,少数民族人口约1520人,其中俄罗斯族及华俄后裔1329人,约占全乡总人口的56.6%。恩和乡域有1个国有农牧场、2个国有林场。恩和的俄罗斯族一直保持着自己的民族文化,是我国俄罗斯民俗最浓郁的地方,居民生产生活及风俗习惯始终保持着俄罗斯民俗风情,居住俄式木刻楞,热情好客,能歌善舞。哈乌尔河从恩和村流过,蓝天白云、碧草水湾、鸟语花香,异域风情浓郁,是一个人间仙境般的世外桃源。游客在恩和能够体验到俄罗斯民族的经济生活、文化艺术、生活习俗等风土人情,做到不出国就能够领略到俄罗斯的民俗风情。直到20世纪末,恩和地区经济落后,百废待兴。为破解发展的瓶颈问题,进入21世纪,当地政府努力打造俄罗斯族民俗家庭游、乡村游。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初具规模,民俗家庭游、乡村游已成为恩和的品牌支柱产业。

(二)恩和俄罗斯族民俗家庭游发展回顾

恩和乡东与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接壤,东南与著名的“三河马”之乡——三河回族乡接壤,西与俄罗斯边境村镇隔额尔古纳河相望,鸡犬相闻,北与著名的天骄故里“蒙兀·室韦”发祥地相连,恩和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民俗特色,而大草原、大森林、大湿地、大冰雪、大东北构成了恩和这片土地独特而神奇的自然特色。虽然人文底蕴厚重、自然资源富集,但是,由于经济总量小、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地域偏远、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地方、森工企业、国有农牧场条块分割,生产力布局分散,形成了区隔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加之气候极寒,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成本过高,产业技能单一,抵御风险能力弱等原因,新中国成立以后很长一段时期,恩和的俄罗斯族主要以渔猎、农牧为主要经济来源,收入来源单一,群众生活贫困,属于典型的边境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拥有“金山银山”的恩和成为被遗忘的角落。直到21世纪初,国家兴边富民、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政策的实施,恩和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的状况才得以转变。穷则思变,变则通。为了改变发展滞后状况,彻底解决贫困问题,在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政策的支持下,在与自身类似条件的室韦村② 开展俄罗斯族民俗家庭游取得成功的榜样作用的带动下,根据恩和村仍保留有浓郁的俄罗斯民俗文化和优美的自然资源条件,2005年当地党委、政府决定以发展俄罗斯民俗家庭旅游为突破口,着力发展民俗家庭游。2006年,恩和村的曲德新、玛露夏等5户俄罗斯族家庭试点户开始经营家庭民俗游,拉开了恩和乡民俗家庭游的大幕。2011年恩和恢复俄罗斯族民族乡,进一步加快了民俗家庭游的发展步伐。

(三)恩和村俄罗斯族民俗家庭游发展现状

作为俄罗斯族民俗家庭游的肇始地之一,恩和村是额尔古纳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是游客体验俄罗斯民族文化风情的首选地。2014年,恩和村有俄、汉、蒙、满、回、鄂温克7个民族,总人口1039人,其中俄罗斯族415人、华俄后裔106人,占村总人口的50.1%。随着兴边富民、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等政策的实施,恩和村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2006年,在政府动员下,曲德新等5户俄罗斯族农户试点经营民俗家庭旅游,没想到试点户的民俗游生意异常红火,当年户均收入就达五六万元,第二年起试点户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其他俄罗斯家庭也纷纷加入其中,到2009年由起初的5户增加到36户,收入也大幅提高,年内接待中外游客6万多人次,全村年旅游业收入突破600万元,其中,曲德新经营的“瓦西里家庭游”纯收入超过12万元,彼杜霍娃家的“热尼亚列巴坊”毛收入达10多万元① 。示范效应让群众积极投身到家庭旅游业中,目前全村三分之二以上的俄罗斯族、华俄后裔家庭从事民俗家庭游、乡村游。比如华俄后裔刘金贵家就是典型例子,他和妻子曾靠饲养奶牛为生,家庭年收入不足万元,看到邻里街坊靠民俗游发家致富,2009年他家经营起一百多平方米的列巴房,年纯收入达3万余元,后来有了一定积蓄,他家又开起了家庭旅馆,可提供24张床位,环境布置得温馨舒适,年纯收入达5万元以上,两项合计达10多万元。2006年试点经营户俄罗斯族老人玛露夏参与、见证了民俗游的发展,是恩和村有名的旅游示范户。玛露夏今年75岁,有2个儿子、3个女儿,是恩和村最早开展民俗家庭游的经营户。当时只能接待10人,且没有标准间,年收入约为5万元。为了提高接待能力,陆续投入10多万元扩大经营规模,到2015年7月,她家有标准间8间(其中有3间是独立的木刻楞别墅,有独立的卫生间和淋浴),其余为普通房间(屋内没有厕所和淋浴),日接待住宿餐饮能力达40人次,年平均纯收入15万元以上。目前,玛露夏的大儿子、小儿子、大女儿、大孙子都在恩和村从事民俗游、乡村游。乡政府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底,恩和村从事家庭旅游的有78户,家庭宾馆7户,6户列巴房、5户旅游纪念品商店、10户经营自行车租赁、冷饮、烧烤等,还有2家规模较大的乡村俱乐部,全村有4580张床位,能同时接待7000人就餐,2014年接待游客近85万人次,民俗家庭游经营户平均年收入7万元,旅游产业初具规模。2013年恩和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800元,位列内蒙古18个民族乡(苏木)中的第四位。[1 ]514当地的俄罗斯族群众靠发展民俗游、乡村游彻底摆脱贫困走上了富裕之路。

二、恩和发展俄罗斯族民俗家庭游的主要做法

回顾恩和俄罗斯族民俗家庭游、乡村游的发展历程,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经营户的主要做法梳理如下:

(一)政府主导,引导群众参与

恩和俄罗斯族民俗家庭游的论证提出、思想动员、组织实施到营销、规范管理,都是在政府主导下组织实施的。经过考察和论证,2005年当地政府提出依托本地独特的俄罗斯族民俗文化和自然资源发展民俗家庭游,据当时参与此项工作的恩和乡政府工作人员回忆,历史以来,恩和与旅游都挨不上,所以,当时不仅老百姓对发展民俗家庭游持怀疑态度,政府工作人员也不怎么看好该项目。起初,根本没有农户愿意参与经营民俗家庭游,为了打消老百姓的顾虑,工作人员采取入户做工作、集中开会讲政策、组织农户到室韦参观考察等形式,广泛开展思想动员,并多方筹措资金,从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资金中拿出10万元,扶持5户自愿开展民俗家庭游的俄罗斯族家庭,2006年5户试点户正式对外营业。试点营业非常成功,当年民俗游户均收入达五六万元。试点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当地群众,越来越多的俄罗斯族家庭投入到了这项新型产业之中。当地政府因势利导,在鼓励更多俄罗斯族及华俄后裔家庭参与的同时,大规模招商引资,同时不断创新模式,逐步形成了“政府+接待户”①、“企业+接待户”②、“富裕户+贫困户”等多种模式。

(二)加大宣传,推介旅游资源

酒香也怕巷子深,由于地处偏远极寒,加上交通不便,虽然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俄罗斯民俗文化,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恩和地区很少为外地人知晓,这也是制约当地发展的主要障碍。为了改变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局面,当地政府依托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呼伦贝尔大草原这一优质旅游资源,大力宣传、推介恩和的旅游资源。通过参加各类旅游博览会和推介会,通过举办“明天·额尔古纳中国诗歌双年奖”、银色呼伦贝尔冰雪节、达喀尔拉力赛、中央电视台“中国十佳魅力名镇”评选等活动,积极宣传、推介恩和,取得了显著效果。其中,2005年被评为中国十佳魅力名镇,大幅度提高了恩和的知名度。随着恩和知名度的大幅度提升,俄罗斯民俗家庭游、乡村游的知名度越来越高。短短的十年间,俄罗斯族民俗游、乡村游的口碑越来越响,俄罗斯族民俗游成为呼伦贝尔草原游的重要构成部分,恩和成为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吃住行条件

发展旅游业的前提和基础是为游客提供良好的吃住行娱等条件,由于地处偏远、历史等因素,直到21世纪初,恩和的出行、住宿、餐饮、游乐等条件比较差。交通方面,从额尔古纳市到恩和的公路等级低、路况差;村道主要是砂石路、土路,没有路灯,雨雪天泥泞难行。食宿方面,经营户的家庭旅馆和饭馆规模小、配套设施不齐、简陋档次低,甚至没有卫生间。为了解决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的瓶颈问题,当地政府把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游客提供良好的吃住行条件,作为发展民俗游的重中之重。2005年额尔古纳市筹措资金3亿多元,修建了通往恩和、室韦的三级油路;先后实施了村庄道路硬化、亮化工程、自来水工程;修建了占地近千平方米的恩和文化广场和游客集散服务中心;对俄罗斯族和华俄后裔家庭房屋进行了翻新,重点突出“木刻楞”风格,使恩和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投入扶持人口较少民族资金80万元在恩和村修建了400平方米、馆藏俄罗斯民俗文化400多件藏品的“俄罗斯民俗博物馆”。交通等基础设施、食宿条件的不断改善,为恩和民俗游、乡村游的健康发展创造了条件,为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强化培训,提高服务水平

俄罗斯族民俗游经营户对于发展旅游,犹如第一次吃螃蟹,不知如何下口。民俗游试点户均为当地的农牧民、场部职工,没有任何经营旅游、接待游客的经验。加之俄罗斯族和华俄后裔经营的主要是家庭旅馆、饭馆,服务人员主要是家庭成员或亲戚,这些人受教育程度低,老年人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服务意识较差、服务能力有限,竞争意识不强,热情有余、服务细节欠缺,难于提供优质服务。对此,当地政府注重对经营户、旅游管理人员的强化培训,通过举办饭店服务、旅游安全、旅游市场秩序管理等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和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比如,在试点之初,恩和乡政府组织试点户赴俄罗斯赤塔州、红石市和普里阿尔贡斯克等地进行考察,考察学习俄式居室环境布置、俄式装潢装饰、俄罗斯民俗歌舞、俄式餐饮制作、经营方式方法、服务理念等,还购置了一些俄罗斯特色的生活用具。又比如,额尔古纳市委、市政府组织举办俄罗斯面包烘焙技能大赛,对优胜者颁发最佳民族风味奖。通过学习考察、培训学习,民俗游经营户的服务质量和经营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随着民俗游、乡村游成为恩和的支柱产业,历经市场检验,无论是政府部门的管理能力,还是经营户的服务意识、能力和水平有了大幅提升。

(五)规范管理,创造良好旅游环境

为促进恩和民俗家庭游、乡村游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当地政府尤其是民族事务、旅游主管部门,不断加强规范化管理,为游客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一是规范民俗游经营户。经过认证、审定,额尔古纳市旅游局向民俗游经营户颁发“俄罗斯民族之家”等标志性匾牌,呼伦贝尔市旅游局按年度向优秀经营户授予“优秀家庭旅游接待户”荣誉牌匾,额尔古纳市民族宗教局将民俗游经营户认定为“人口较少民族扶贫开发示范项目户”。二是组织开发、设计旅游产品和线路。民俗游试点初期,恩和的旅游产品非常少,仅限于民俗游、自然观光游。在相关部门的组织、引导下,先后开发出骑自行车游、骑马游、俄罗斯观光马车游等旅游产品。目前,恩和民俗家庭游、乡村游的旅游项目涵盖了住宿俄罗斯风格的木刻楞房、体验俄罗斯民情风俗,以及欣赏湿地、森林、草原、青山、绿水及冬季雪景等自然景观。2015年7月课题组在恩和调研期间,当地政府正在开发哈乌尔河漂流项目。三是加强行业自律。成立了由家庭旅游户为会员单位的恩和俄罗斯族家庭游协会,其宗旨为会员服务,为行业服务,制定行规行约,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维护家庭旅游业的共同利益和游客的合法权益。

三、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找路子的基本经验

短短十年间,恩和的俄罗斯族和华俄后裔利用由国家民委倡导实施的兴边富民、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的资金支持,开展民俗家庭旅游,从最初的5户试点户,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发展成为今天日接待近万游客的支柱产业。这个一度偏远落后、曾被内蒙古列为重点扶持发展的人口较少民族贫困乡,今日之恩和,通过发展民俗游、乡村游,寂静的山乡变得车水马龙,俄罗斯族群众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我们认为,恩和通过发展民俗家庭游、乡村游,成功地找到了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路子,其关键是找准、找对了路子,为其他人口较少民族谋求发展路子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恩和俄罗斯族发展民俗家庭游、乡村游的经验给我们诸多启示。

(一)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是找路子的关键

当地政府在恩和发展俄罗斯族民俗家庭游取决于当地的历史、现实发展情况和自然地理、生态资源以及人文环境,同时充分考虑了内部、外部条件。从现实发展看,恩和的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发展迟滞;从地理位置、自然生态环境看,恩和地处祖国北部边境,与俄罗斯隔额尔古纳河相望,拥有由草原、森林、河流、湿地、蓝天、白云、冰雪构成的独特而优美神奇的自然环境,不能说绝无仅有却也是为数不多;从人文条件看,作为我国俄罗斯族的主要聚居地,恩和一直保留着俄罗斯族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和习俗,异国风情浓郁,是我国俄罗斯民族文化最浓郁的区域,不出国门,游客就能体验到原汁原味的俄罗斯民俗风情;从内部动力而言,各族干部群众要求加快发展的愿望非常迫切,希望尽快改变社会经济发展迟滞的局面;从外部环境看,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农家乐”“自驾游”“民俗游”“休闲游”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且呈现逐年快速增长之势。[2 ]此外,近年来,由于受雾霾等空气污染所困,对于城市人而言,新鲜、洁净的空气和蓝天成为奢侈品,城市人只能远离城市才能享受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恩和的蓝天、白云、森林、河流、草原、湿地成为吸引城市人的重要资源。在上级政府的引导、支持下,当地政府依托恩和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浓郁的俄罗斯民俗文化,以发展俄罗斯族民俗家庭游作为破解发展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成功破解了如何找路子的关键问题。恩和的实践告诉我们,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选好项目是找路子的关键,将发展俄罗斯族民俗家庭游作为突破口和切入点是正确的、成功的。需要强调的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的历史条件、发展现状、资源禀赋等差异性非常大,必须充分考察各自的主客观和内外部条件,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不能机械照搬照抄其他民族的经验和做法,唯有综合统筹各方面的因素,才能找准切合自身实际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二)政府主导是找路子的组织保障

整体而言,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社会发育程度较低,经济欠发达,治理能力、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人民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要在这些区域和群体中探索发展路子,政府和相关部门负有责无旁贷的组织领导作用。恩和俄罗斯族民俗家庭游是在政府主导下发展起来的,从决策、组织实施到规范管理,政府部门尤其是民族事务、旅游管理部门始终扮演着主导、组织、领导者的角色。为了谋求发展,通过反复论证,当地政府提出的“发展俄罗斯族家庭旅游”得到上级政府的认可和支持。因为对发展前景不可预知,起初愿意经营民俗游的农户寥寥无几,对此,当地政府经过广泛地组织动员和引导,在自愿的基础上选择恩和村的5户俄罗斯族家庭作为试点户。为加快发展民俗旅游,并将其打造成恩和的支柱产业,政府通过投入力所能及的资金和管理人力,通过大力宣传,推介旅游资源,使恩和俄罗斯民俗游、乡村游声名远扬;通过加大交通、食宿、村道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吃住行条件,解决制约旅游发展的瓶颈问题;通过强化培训,政府管理能力和经营户的服务意识、能力、水平大幅提高;通过规范化管理,为恩和营造了良好的旅游环境。可以说,如果没有政府的主导、引导、组织和领导,就不可能有今天恩和俄罗斯民俗游、乡村游的红火发展。

(三)群众积极主动参与是找路子的内生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再好的决策、项目,如果没有群众参与,也难于收到好的效果。内生动力不足、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弱,是制约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发展的因素之一。如何发动人民群众,使其积极主动参与社会经济建设,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是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恩和乡政府另辟蹊径发展旅游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恩和乡85%的人口属农牧场、林场职工及家属,随着国家实施“封山育林、退牧还林、退耕还草”等生态保护政策,国有农牧场、林场生产不景气,职工工资主要依赖银行贷款,有的甚至几年未发工资,大部分俄罗斯族及华俄后裔人均收入不足千元,处于贫困状态,面临艰巨的脱贫任务[3 ]。当地政府对此做出了科学、合理的研判,可以利用这些人力资源发展旅游业,依靠发展旅游实现脱贫致富。而另一个棘手的问题是,虽然有大量的场部下岗职工及家属等剩余劳动力,但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和知识技能的制约,要让他们接受发展旅游这一新兴产业也非易事。对此,当地政府实行多种举措,广泛开展思想动员,在自愿参加的基础上选择部分俄罗斯族农户开展民俗家庭旅游试点。试点户的成功效应让群众参与民俗游的积极性迅速提高,目前全村三分之二以上的俄罗斯族、华俄后裔人口从事民俗家庭游、乡村游。当前,恩和乡各族群众参与俄罗斯族民俗游、乡村游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形成了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强健内生动力机制。

(四)政策扶持是找路子的外生动力

发展基础差、地方财政薄弱、自我发展能力弱,是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离开国家和社会的外力支持,人口较少民族难以完全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自我持续发展。我国的少数民族中,不仅人口规模不一,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尤其是人口比较少的这些民族,它们大多分布在偏远地区,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原因,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党和国家也认识到这一客观存在,并给予高度重视,对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除全国性的优惠政策外,在国家实施的扶贫开发、西部大开发等全国性或区域性的战略、政策中,对人口较少民族给予倾斜支持。为了加快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国家还专门实施了兴边富民行动和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政策,对人口较少民族给予专门扶持。此外,因地制宜,国家还采取一族一策、一区一策、一户一策,有针对性地对人口较少民族施以精准扶持政策。恩和民俗游是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发展起来的,2006年,额尔古纳市民族宗教局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从扶持人口较少民族资金中拨出10万元专款资助5户俄罗斯族家庭发展民俗游,主要用于基础设施、维修房屋、购买电视、培训等。随着民俗游的快速发展,国家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近十年来,国家和上级政府扶持俄罗斯族民俗游用于改善交通、食宿、卫生等条件的资金达数千万元,扶持力度、规模前所未有。

四、结 语

2005年国家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政策有力促进了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回顾近十余年来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情况,有些发展的快些、好些,有些则缓慢一些。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些人口较少民族找到了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路子。比如,本文重点考察的内蒙古额尔古纳市恩和、室韦地区的俄罗斯族依靠发展俄罗斯民俗家庭游、乡村游走上了发家致富的康庄大道。又比如,广西东兴市“京族三岛”的京族靠发展海洋捕捞、养殖、海产品加工和边贸以及“金滩”、京族民俗旅游,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人均纯收入超过万元,成为我国最富裕的少数民族之一。[4 ]再比如,云南景洪市基诺山的基诺族依靠发展橡胶、普洱茶和砂仁等绿色经济产业,成功脱贫发家致富,成为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中发展最快的民族之一。我国人口较少民族数量达28个,占我国民族总量的一半,这些民族能否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其政治、经济意义极其重大。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5 ]人口较少民族情况各异,发展差异很大,除基诺、京、俄罗斯等民族外,大部分人口较少民族仍然没有彻底改变发展缓慢和滞后的状况,确保人口较少民族脱贫致富,是我国扶贫攻坚的“硬骨头”,是未来5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之一。内蒙古恩和的俄罗斯族、云南基诺山的基诺族、广西京族“三岛”的发展实践表明,那些尚未找准、找到发展路子的人口较少民族要破解发展困局,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发展路子,唯有找准、找到发展路子,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当然,只要找准切入点选准突破口,凭借各自的资源禀赋条件,就能找到适合自身实际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参考文献:

[1]国家民委研究室.中国民族年鉴(2014)[Z].北京:《中国民族年鉴》编辑部,2014.

[2]马小骅.体验旅游的ASEB分析及其开发策略研究——以黄姚古镇为例[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4).

[3]闫沙庆.新农村建设与民族地区扶贫开发模式新探——以内蒙古额尔古纳市为例[J].满族研究,2006(4).

[4]朱玉福.中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政策实践程度评价及思考[J].广西民族研究,2011(4).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5-12-08(1).

FINDING THE RIGHT PATH IS THE KE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GROUPS WITH LESS POPULATION: TAKING THE EXAMPLE OF THE RUSSIAN FAMILY TOURISM IN ENHE,

A FRONTIER TOWN IN INNER MONGOLIA

Zhu Yufu, Wu Shuhu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groups with less population of our country in the last decade shows that finding the right path is the key. Under the support and help of the state and the upper government departments, the Russian and the offspring of Chinese and Russian parents in the Enhe Russian Township, Ergun City,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rely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ssian family tourism and countryside tourism, finding successfully a path of development that fits for their own realities. It provides a sample of reference for other ethnic groups with less population that bears their own particularity in the seeking of path of development. Although conditions of each ethnic group with less population are different, it is possible to find a sustainable way of development that fits to its own realities if only the point for intervention is found accurately and the reliance on their own resources.

Key Words:the Russian family tourism; countryside tourism; ethnic groups with less population; path of development

﹝责任编辑:陈家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