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转换生成语法对尤金·奈达翻译理论的影响

2016-05-28 17:34刘传玮陶丽
考试周刊 2016年32期

刘传玮 陶丽

摘 要: 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在1957年提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尤金·奈达借鉴了转换生成学说,并创造性地把它运用到翻译理论中。本文从乔姆斯基的理论出发,讨论二者的紧密联系,揭示语言学理论对翻译理论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 转换生成语法 逆转换 动态对等

一、引言

近代以来,西方翻译理论的一大特点是把翻译问题纳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1]。翻译理论研究迎来语言学转向——每一种翻译理论都是以某种语言学思想为理论基础。1957年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在《句法结构》中提出转换生成语法,标志着西方语言学理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与此同时,尤金·奈达在总结自身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借鉴了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成功地将其和翻译理论实践结合起来,创建了“逆转换”、“动态对等”一系列重要概念。由此可见,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对奈达的影响深刻地反映出语言学和翻译理论的紧密结合。下面将从乔姆斯基的理论出发,讨论二者的紧密联系,揭示语言学理论对翻译理论的重大影响。

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

在乔姆斯基以前,西方语言学家将研究视角集中于语言的共时结构,侧重于对语言现象的描写,特别是对语言系统的精密描写。转换成语法改变了以描写为主、侧重语言共时结构的传统研究观念,将视角放在阐释人类的语言能力上。在某种程度上,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是一场语言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乔姆斯基在《句法结构》一书中详细地阐释了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内涵。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体系虽然庞杂,但核心思想很简单:语言不是人脑以外的东西,而是人生来就有的思维行为[2]。在《语言理论的若干问题》一书中,乔姆斯基提出了“深层结构”概念。他认为,人生来就有应用语言知识的天赋。语言学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语言能力,研究人脑中的语言知识[3]。

具体来说,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框架由三个部分构成。首先是句法部分,这其中可以进一步分为基础部分和转化部分。基础部分主要描写语言的基本结构、基本结构,进而构成语言的深层结构。转换部分则由转换规则组成,句法部分的深层结构通过转换规则构成表层结构。第二是语义部分,即解释句子深层结构中所包含的语义。第三是语音部分,即句子凭借语音最后达到句子的表层结构。所以,在乔姆斯基看来,任何一个句子都是由深层结构、转换规则和表层结构三部分组成。将语言分成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是西方语言学发展史上的一次有益尝试。拨开千变万化的表层结构,人们可以看到隐藏在语言深处的深层结构。转换规则的运用则使人们原本在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之间的“非理性”的位移变得有章可循。

三、奈达的翻译理论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不仅给语言学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而且直接推动了奈达翻译理论的构建。“奈达在阐释自己的理论时借用了乔姆斯基的理论模式,其中包括人脑的固有结构的概念、转换生成规则以及将表层符号将表层符号认做一种次要的表象的观点等的观点等”[4]。受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的启发,奈达认为在语言的深层结构中蕴含语言的普遍规律。从深层结构的维度观察人类语言,会发现形形色色的人类语言背后实则埋藏具有普遍意义的语义规则。人类语言在语义层面的共通性和相似性正是翻译得以进行的基础。

基于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结合自身的理论实践,奈达提出“逆转换”和“动态对等”两个重要概念。转换生成语法认为,语言的深层结构通过转换机制可以得到其表层结构,然而,在翻译时,译者可以对源语言进行解构,逆向运用转换机制,即从源语言的表层结构追溯到深层结构,进而得出源语言的核心语义。由于人类语言在深层结构层面具有相似性,译者可以在目的语中找到和源语言语义对应的深层结构,再通过转换规则得出目的语的表层结构。逆转换得以实现的关键之处在于人类语言在深层结构具有相似性。因此,在从源语言到目的语的转换过程中要始终牢牢抓住双方的深层结构,进而实现双方在深层结构上的对等,由此推导出符合目的语语法规则和语境要求的表层结构。

奈达的另一重要概念——动态对等则借鉴了“读者反应”理论。如果说逆转换强调的是翻译过程的话,那么动态对等注重的则是翻译结果,即读者对译文的接受程度和理解程度。动态对等是指基于源语言和目的语双方深层结构所具有的相似性,由逆转换机制得出的译文,可以使目的语读者获得和源语言读者一样的阅读体验和审美感受。动态对等的独特之处在于,翻译行为最后应以读者对译文的接受程度作为归依。以读者为中心,强调读者的接受程度,从读者的角度观照翻译,这是动态对等在理论上的一次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动态对等在翻译过程中实现与否及其实现程度的强弱直接决定了翻译质量的高低。因此,动态对等是衡量逆转换是否正确、翻译是否成功的一把标尺。译者在翻译中不仅要在源语言和目的语之间取得表层结构上的形式对等,更要实现双方在深层结构上的动态对等。

四、结语

转换生成语法作为语言学理论,不仅推动了语言学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对翻译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奈达在结合自身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转换生成语法融入自身翻译理论构建,他的逆转换和动态对等成功地将语言学概念融入到翻译实践中,为翻译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谭裁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2]谢媛媛.转换生成语法和奈达的翻译思想.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12(6).

[3]N.Chomsky.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Cambridge.MA:MIT Press,1965.

[4]李文革.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