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认识

2016-05-28 17:45李丹丹
考试周刊 2016年33期
关键词:全体学生间隔创设

李丹丹

1.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要具有广泛性

课堂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都可获取知识营养,满足需要。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宜偏重某一层次的学生而忽视其余。可以采取这样的策略:对尖子生可适当“提高”,对普通生可逐步“提升”,对后进生可稍微“降低”,这样才能引导全体学生集中注意听讲。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与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提问对象,采用多种方式问答,如学生单独解答、小组代表回答、自由抢答等,这样有利于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而不要先点名后提问,也不要按一定次序轮流发问,更不要只向尖子生发问,而应将答问的机会适当向后进生倾斜。因此,教师在提问时一定要采取“全体动员法”,个别同学在回答问题时,也应该让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可以这样引导:“现在请某某同学回答,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回答得对不对,并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样提问所涉及的面广,使回答的、旁听的都能积极动脑,真正做到提问的广泛性。

2.重视创设生活情境,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研究表明: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学习,主动性会大大提高。因此,在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一个学生熟悉、能够理解、一目了然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贴近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的特点和规律,紧密联系教学内容是我们创设生活情境所要遵循的原则,我在教学中经常使用创设生活情境的方法学习知识。例如“人民币的简单计算”的教学设计,由于学生已经在前一节课认识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人民币进行交易,于是我创设了学生在模拟商店的购物情境,把教室当做商店,老师在商店里卖文具的售货员,讲台上放着笔、本子、铅笔盒等,学生自己选择一种需要的文具,拿着自己的学具人民币进行购物交易,购物时自己计算出售货员应找回的钱,一年级的学生看到此教学情境后积极性倍增,整节课的学习都是在快乐中进行的,学生在玩中轻松地学会了人民币计算的知识,与单纯的计算教学相比较多了趣味性,学生更愿意参与。因此,创设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学生的探索学习活动提供有利条件。

3.利用启发式引导教学,打造互动平台,巧妙设问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分析小学生接受能力的基础上,采用自主探索性数学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学习方式变革的成功尝试。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探究中的主动体验和实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效课堂教学中,根据小学生心理、研究特点和知识能力水平,结合班级实际情况运用科学理论、实验法等研究方法,采取小组合作学习,重视实质的交流和互动,而不是仅仅围成一个圈,讨论讨论就完事,从实验结果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下案例:案例:在教学《植树问题》时,整节课我都采取了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整节课节骤紧凑,愉快高效。首先,我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并明确了分工。同学们有的负责画图,有的负责计算,有的负责记录数据,有的负责填写表格,学生个个有任务,小组合作省时高效。教师出示问题:在一条路的一旁等距离地种6棵树,可以怎样种?教师给每个小组发表格。学生开始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给予适当提示和点拨。最后各小组汇报研究数据,教师板书。接下来,教师提出了更复杂的探究任务,请学生观察这些数据,总结三种情况下,棵树和间隔数有什么关系,学生投入了热烈讨论中。最后,教师引领学生总结三种情况下棵树与间隔数的关系,最后形成数学规律,即两端都种时:棵树=间隔数+1;两端都不种时:棵树=间隔数-1;一端不种时:棵树=间隔数。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植树问题的三种基本情况进行了自主探究,感悟了规律总结的全过程,学习印象深刻,规律理解透彻,做基本题既快又准确,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既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过程,又通过学生喜欢的模拟植树活动,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使学生轻松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学习,体验了分情况讨论和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而且在其以后的学习中能够应用这种方法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4.在知识混淆点拓展,深化知识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理解和建构着知识,但有些理解上的偏差和模糊的认识严重阻碍着学生学习。如果这些偏差和模糊一直隐着,定会产生不良后果。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拓展练习,充分暴露这些错误和混淆点,让模糊的知识变得清晰、明了。如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时,笔者引导学生求比一个数多几的问题(在一个数和几已知的情况下)要用加法计算,这时教师再出示一个特殊的题目:“王炎做了24只纸飞机,比张明做的多15朵,张明做了多少朵?”学生尝试后,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列出“24+15=39(朵)”的算式,而只有少数学生列出“24-15=9(朵)”,列出加法算式的学生把“一个数比24多15,这个数是多少?”和“24比一个数多15,这个数是多少?”这两道题混淆了。这时,教师分别让不同算法的小朋友都说一下原因,大家各持己见,这时教师可以适时点拨:“王炎做了24只纸飞机,比张明做的多,你觉得谁多谁少?”这样一提醒,学生立刻就会发现虽然看似相同的题目,其实根本不同。在上面的案例中,学生会解决常态的问题,但稍微有变化就不行了,说明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这个知识。在这个知识容易混淆的地方加以拓展很有必要,通过不断思考、比较,修正认识误区,使本来模糊的知识变得清晰。

5.作业评语激励,增强信心

鼓励性评语是一种催化剂,可激起学生愉悦的情感和向上的动力。对于作业优秀的学生可以给予肯定的评语,如“你这样做,真是太聪明了!”“你能用这种方法做,真是不错!”“解得巧!真棒!”等,这样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对于学困生可以给予激励的评语,如“再想想,答案就出来了!”“别气馁!”“除了这点小小的错误,其他方面都不错!”这样的语言既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又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猜你喜欢
全体学生间隔创设
间隔问题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间隔之谜
江苏省淮安市繁荣小学活动掠影
问题教学法在历史课堂中运用的原则
小学英语课堂再创新
当前学校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探析
上楼梯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