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度学习而研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2016-05-30 22:14王岩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分配律乘法微课

王岩

编者按:技术始终都是不可忽视的革新力量,微课与翻转课堂正是教育领域的一种革新力量。微课是一种微型教学视频,以“主题明确、视频承载、网络传播”为主要特点,具有资源性、系统性、开放性和传播性。翻转课堂则是调换传统教学中的课堂知识传授和课后知识内化的顺序,通过视频、活动学习进行混合教学,使学生进行自主、个性、探究学习,真正回归“学为中心”的教育原点。

2016年3月,哈尔滨市花园小学召开“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小学对话课堂实践与策略的研究”经验推广会。

主持人(冯桂敏):

深度学习,这个国际教育新概念经学校的教师聚焦后,正在不断地发酵。让人欣喜的是这个话题不是越谈越深奥,而是在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逐渐形成学校教师的全新学习场,越来越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越来越清晰地指向对话课堂的研究与实践。下面我们的几位教师代表仅就深度学习、研修、实践过程中的微思考做一次微研讨,与大家进行微分享,首先观看一段微课视频。

孙琰艳:

刚刚大家看到的这节微课就是由我来录制的。迈入微课时代,翻转课堂的教学曾令我一度迷茫困惑,一堂常规教学40分钟的内容,要缩减到5、6分钟的微课里,就需要教师将教学环节科学取舍、教学内容合理精简,也就是微课教学要直指教学的重难点,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这对我这个拥有近20年教龄的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就拿“乘法分配律”这节微课来说,我的教学原本仅停留在浅显而基础的乘法分配律的定律内容及符号表示形式上,学生的学习活动多是模仿,没有理解的机械记忆,可想而知做起题来一定会漏洞百出的,也就不能有效达成微课教学的预设目标了,这样的微课就如无本之木,没有活力,毫无意义。经过反复研读教材,我最终设计了利用情境得出的2个不同的式子“为什么结果会相等”的问题。用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乘法的意义,深入透彻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从而游刃有余地解决课后练习,达到后续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的教学目标。经历了这样的一次次录制微课、一次次修改调整教学环节,真的让我爱上了微课教学。因为这不仅是一次普通的教学经历,还是一段深度解读教材的过程,更是精准定位教学重点环节的能力提升。这样的研磨过程,使学生知识收获更丰硕,使教师专业能力得以提升。

房丽娜:

听了孙老师录制微课的过程,我也想谈谈我录制微课的感受。我在一学期中,共录制了5节微课,对于一个教龄只有半年的老师来说,难度可想而知。我对教材的研究是不透彻的,我录制的微课,缺少很多内涵,并且把握不准重难点。为了让我们青年教师把微课录制得更具实效性,学校及时开展了“师徒结对”活动。在师徒结对的过程中,所有导师对我们进行了教材解析的培训,经过假期一个月的培训后,我发现我再录制微课的时候,就很容易掌握备课的重难点,比原先的微课更有实效性,学生看得也更明白了。

在录制微课的过程中,我还有些困惑,我觉得在我的微课中更多的是讲授式,由于学生的思维空间非常广阔,我担心长此以往地注重讲授,会不会给学生的动手操作、想象和思维能力带来局限性呢?对此,我想问一下我的师傅王莹老师,您在这方面是怎么做的?

王莹:

刚才房老师提出的这一问题正是我们在项目中期总结后重点研究、反思的问题,即如何防止微课成为学生思维的“绊脚石”。传统讲授式微课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我们尝试录制多种形式的微课。如:在微课录制中适当使用暂停键,留给学生可以实践操作的时间;在微课中设立悬疑问题,进行线下探究活动,线上展示,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此外,我们认为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用微课的形式来学习,我们要根据课型来录制,如整理复习、典型习题的微课等。我认为在微课实践中我们要把握好几个原则:课前微课重思考,课中微课重探索,课后微课重习题。微课不仅由教师来录制,也可以让家长、学生参与到微课实践中来。让微课成为我们深度学习的媒介,让微课成为对话课堂的先导。

主持人(冯桂敏):

微课让我们有效解读教材,让我们创造性地实施教学,也让我们对课堂充满着期待。录制微课、微课学习是我校对话课堂的前提,我们把学生学习微课之后的课堂教学称为“后微课教学”,那么在后微课教学中我们如何深化对话课堂呢?这是项目研究的另一个重点。

梁红茹:

我们的后微课教学也在不断的摸索与实践中逐步走向科学高效,这其中也经历了试验的失败、迷茫、再改进、再实践、再总结的艰难过程。最初我们的后微课教学呈现了这样的几种现状:1.不放心。总是担心几分钟的微课,学生看不透彻、学不明白,就在课堂上面面俱到地再重新讲一遍;2.不放手。就是在后微课教学中还是坚持带领学生一板一眼地把重要知识点再夯实一遍;3.不放步。教师害怕学生自行观看微课的基本知识点拿不到手,在课堂上,就反复机械训练。殊不知这样的教学状态,使前期的微课录制、学生的观看失去意义,毫无价值可言,更使我们的后微课课堂成了一潭死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怎么办?校领导多次深入我们的后微课课堂进行指挥,派出我们的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取经,频繁举行研讨活动介绍小经验,推广好做法,总结新思路。

白珊: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要想提高后微课的有效性,关键就是要掌控学情。在学生自学微课之后我们通过网络交流、学情前测等技术手段摸测出了新学情,然后针对学情设计教学内容,从而引导学生更高效地进行对话教学。

在录制“乘法分配率”一课的微课时,我们要引导学生达成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能用字母表示关系式。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自主学习,激发学习数字的兴趣。

经过学情摸测后,我们根据搜集到的学情制定了后微课教学目标:

1.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

3.学生能联系现实问题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对比两个教学目标,我们不难发现前者更注重知识的教学,后者更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虽然是同一个教学内容,但是我们的教学起点不同、目标定位不同、教学方式不同,学生收获自然也不同。只有抓住教学的起始点、优化教学目标,才能打造高效课堂,提升对话课堂的效度。

张凌宇:

根据学情确定教学目标之后,我们就要进行后微课教学的教案设计。我们紧紧抓住以下5点进行教学设计:定点——易错点、重难点;分层——程度、能力;想招——策略、方法;促研——探究、争鸣;启思——培优、拓展。

如果说微课的录制和使用使学生前期学习有了保底的铺垫,那么我们的后微课教学则实现了学生交流共享、答疑解惑、纠错巩固、拓展反馈的全方位素质提升。

梁红茹:

依据新学情、找准新起点、关注新问题,我们边学边做,边做边研,由此形成了“交流回顾——小组热议——问题争鸣——拓展反馈”的后微课教学的对话课堂模式。学生在这样的环节中将前期的自主学习与后续的集中反馈有机结合起来,学习也如层层剥笋般逐步由基础认知达到拓展深化。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前后微课之间、基本理解与灵活运用之间的深层对话,重新定位了我们的课堂走向,既瞄准了学生思维的宽度和高度,又关注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我们将每个环节参与对话的学生分层,将每个环节的对话内容分层,有各抒己见,有组内攻破,有集体通关,更多关注了对话的“效度”。

对话的第一层次:交流收获。此次对话的主要目的是由学生梳理出主要知识点,教师要及时抓住新知的生长点切入教学。

对话的第二层次:小组热议。此次对话,组内成员间的交换碰撞、互补填充、迁移理解,使班内85%以上的学生对基本知识点做到完全掌握。教师桌间巡视时与学生展开对话,在重难点处设疑,引发学生的热烈讨论,促成学生在辨析中达到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对话的第三层次:问题争鸣。此环节让学生在自辩与他辩,争辩与多辩中深化教学的重点,突破难点。实际上是个保底的策略,实现全员过关的意愿。

对话的第四层次:拓展提升。此时学生已经扎实掌握基本知识,学生的思维要想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提升,就必须纳入培优题。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以思维挑战,同时拓宽了全体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个环节的对话,层次清楚,逐步深入。可以说借着现代化教学背景的优势,我们的学生享受着前微课带来的精准、基础、自主、体验,同时享受着后微课的有效、深刻、展示、提升。在不同环节、不同层次的对话中拓展思维的宽度和高度,在充分交流与潜移默化中提升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黄颖:

梁老师解读了后微课教学的四个板块,四个板块中,问题争鸣板块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对教学难点进行深入理解,接下来为大家展示的教学视频就是我在执教“乘法分配律”时,后微课中问题争鸣环节的教学片段。

众所周知,“乘法分配率”这节课是单元教学难点,特别是简便计算更难掌握,也最易出错。往往需要再利用1课时甚至几课时进行巩固夯实,所以在后微课的团队备课时,我们团队的教师汇总出微课反馈单上的所有错例,并进行分析。

我们发现学生出现了两种形式的错误:一是没有掌握拆分的技巧,二是乘法分配律运用不完整,这也是乘法分配律解决的一个难点。所以在问题争鸣的环节,我们决定结合一道题的典型错例解决简便计算中的难点。在课堂上我出示正例和错例,提出争鸣问题:“这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这位同学也运用了乘法分配律进行拆分,你觉得合适吗?”学生在这样的问题牵动下各抒己见,都在找寻自己的道理。问题争鸣环节让学习由被动变为了主动,使学生真正掌握如何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在后微课的当堂反馈中,再做这样的题型就只有7人出错了,正确率达到了90%。可以说,后微课的学习模式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提供了可能、提供了保障,有效促进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深度体验。

对于教师而言,在后微课的研磨过程中,不但把握了教什么和怎么教,更加注重了对重难点的突破,而且,后微课中的多种教学方式也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思维,提高了教师的教研水平。可以说,微课研究为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打开了新的领域。

主持人(冯桂敏):

课堂呈现了我们向往的对话状态,学生多种观点并存,多种学习方式并存,多维思辨并存,他们互相包容、碰撞、悦纳,课堂效率大大提高的同时,也展现了学生的生命活力。我们除了让学生展示、讨论、争鸣,还应该做些什么呢?

王静:

有了前微课的介入,我觉得我们在设计习题时,不能仅以基础性习题为主,这样会导致很多学生有“吃不饱”的感觉。我们可以大胆地将培优题纳入到课堂当中来。由于后微课教学课堂结构的调整,培优题将不是蜻蜓点水般的装饰,而可以更充分地发挥功效。这对我们教师在习题的设计、选择、重组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我们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在“乘法分配律”这一课,我们可以尝试将下列几题纳入到拓展培优题中。

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面各题:83+83×99;35×28+70;24×205。

这几题从表面看来似乎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标准模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想办法创造应用乘法分配律的条件,将原题转化成既有的模型,这样的研讨争论就可以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得以深化。教师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创编的培优题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给学生提供更多思维碰撞、深层对话的机会,促进学生在“变”中求“不变”,促进他们的观察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持人(冯桂敏):

好的,听了以上交流,我们认为教师深度学习的直接效应就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发生转变后。在现代化背景下的对话课堂,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错误变为正确,思路由模糊变为清晰,思维由局限变为开阔,思想由肤浅变为深刻,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我们会一直努力下去!

编辑∕宋 宇

猜你喜欢
分配律乘法微课
算乘法
我们一起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巩固练习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把加法变成乘法
除法中有“分配律”吗
除法也有分配律吗
活用乘法分配律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