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你卑微如尘土

2016-05-30 06:25吴克成
读者·原创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海因童工织机

文_吴克成



哪怕你卑微如尘土

文_吴克成

《童工》

在摄影这个大家族里,时尚摄影很像《追忆似水年华》里的玛德琳蛋糕,香软甜糯,既适口,还能惹人想起各种八卦。所以,翻看时尚摄影作品,就像翻看一段段风流韵事,整个人就像陷在温柔乡里。

社会纪实摄影就不同了,它很像匕首——寒光闪闪,直抵在裸露的脖颈上,稍不留神就会见血封喉。我每次翻看社会纪实摄影作品时都会先深吸一口气——提口真气护住心神,才有勇气往下翻。

但翻看美国社会纪实摄影家路易斯·维克斯·海因的作品时不用费这么大的劲儿。海因于1874年出生于美国的威斯康星州,年轻时学过雕塑与绘画。他曾就读于芝加哥大学、纽约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做过银行职员和教师。1904年,他受纽约伦理文化学校的委托,用5年时间拍摄纽约爱丽丝岛上移民的生活。但让他扬名立万的是他受美国童工委员会之托,用大约10年时间拍摄的5000余幅展现童工生活的照片。这些照片发表以后引起强烈反响,并促使美国国会立法,禁止聘用童工。

社会纪实摄影惯用“写实”的手法,镜头直接对准鲜血和骨头,甚至是魂魄正在离身的人。

海因不直接面对惨状——类似白骨露于野的惨状肯定有,但他面对最惨烈的现实时始终是闪烁其词的。他多选取一些看起来相对舒缓的场景入镜:奔波的15岁报童停下稚嫩的双脚,手扶自行车,对着镜头微笑;10岁的纺织女童直起伏在织机上的身子,手扶窗台与织机,坚定地直视镜头,仿佛她已能坦然应对自己的处境;做工的男孩们停下劳作,虽然他们满面尘灰,但望向镜头的脸不带一点儿困顿——他们平静地面对镜头,有的甚至露出笑容。即使是拍摄正在劳作的女童,海因的镜头也是克制的。像那幅拍摄于1908年的《童工》,大部分画面是织机,女童安静地站在织机前,看不出她脸上的悲喜。

以前我是喜欢“匕首”的:肯尼迪倒在血泊中;牧师抱着中弹的人;中了流弹仰面倒下的战士;还有非洲草原上,皮包骨的赤裸儿童以头抵地,饿得无法站起来,一只跟他差不多大的秃鹫把他当成猎物,正在慢慢靠近,准备发起攻击……这些照片感情饱满,只要看一眼,热血会立刻沸腾,人再也坐不住,情绪也会在瞬间变得激动,想要把那些罪魁祸首撕烂。面对海因的作品,我心中多有不屑,觉得他过于犬儒——他不把血淋淋的现实一览无遗地记录下来,总要为现实披一块遮羞布。

后来翻看他的履历,发现他从1903年起在纽约伦理文化学校任教好长时间。纽约伦理文化学校一向崇尚人的价值和尊严,以人道主义信仰为教育宗旨,这让我一下子找到了海因的作品之所以充满温情的原因。也许正是基于对人的价值、尊严的尊重,他才不会把人最悲惨的一面展示给别人看。他给他们遮上一层温情的面纱,维护了被拍摄者的尊严。

海因的摄影作品与现实隔了一段距离,是相望,也是温柔抚摸,正因如此,这些照片才温情流露,经得起久久观望,并使人被其打动,心中生出无限怜惜。

为了拍摄这些照片,海因跑遍了美国东部。为了混进工厂,他把相机藏在饭盒里。他拍摄童工的生活和劳动场景,并配上简短的文字,让被拍摄者签名确认后,再交给媒体公之于众。这种照片加上文字的组合方式,也成为新闻报道的惯用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有些宣扬“人性”的人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人性”这一概念,他们当自己是救世主,永远居高临下。比如,让受资助的贫困少年在大庭广众之下一字排开,手拿捐赠的钱物拍照留念;比如,让受到资助的贫困家庭在镜头前现身,让大众看到他们的窘迫……从这些照片里,我只看到人性的扭曲。

海因始终把人当人来拍。他永远平视镜头里的人,即使他们卑微如尘土。他对于镜头里的人永远充满尊重,比如拍摄于1920年的《蒸汽机装配工》:工人在弯腰拧螺丝,在庞大的机器面前,人弯腰低头,显得那么渺小。可是,他青筋暴起的手和肌肉紧实的胳膊,看上去又那么有力量。这幅照片好像在昭示一个道理:你可以压制我,但人类的生机与力量总在暗暗涌动,像一把暗火,永远也扑不灭。

《蒸汽机装配工》

猜你喜欢
海因童工织机
伪照
——推动了照片保护与修复的研究
神机妙算 中国传统织机的分类和演进
喷气飞机第一人
由甲纺机:两款织机高速高效稳定节能
古织机与丝绸文化
“水改气”究竟靠不靠谱?金斯达有话说
禁止使用童工的立场不能后退
世界无童工日:国际劳工组织强调加强社会保障是消除童工现象的关键
56.汤姆·海因索恩
世界各地的童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