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竞争力测度与国别比较*
——基于蛛网模型的实证研究

2016-05-30 05:29苏也夫
关键词:指标体系

苏也夫

(福建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08)



·经济研究·

环境竞争力测度与国别比较*
——基于蛛网模型的实证研究

苏也夫

(福建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 福建 福州350108)

摘要:建立了一套包含1个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21个三级指标的环境竞争力测度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改进的蛛网模型对金砖国家环境竞争力进行综合测度和比较分析。研究显示:金砖国家环境竞争力排名依次为巴西、俄罗斯、中国、南非和印度,其均衡性强弱顺序则大体相反,而环境协调竞争力和资源环境竞争力是造成国别差异的主要因素;我国环境竞争力与其他金砖国家相比并不存在显著优势,整体均衡性也不强,资源环境竞争力、环境协调竞争力和环境承载竞争力的劣势则是其主要推手。最后据此简要提炼了提升我国环境竞争力的对策思路。

关键词:环境竞争力;指标体系;蛛网模型

一、引言

环境始终是影响世界存续趋势、人类福祉的关键要素[1],而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似乎忽略了这一重要事实。无序的经济活动对环境“信用"过度“透支",导致环境恶化、生态破坏、资源匮乏,使自身陷入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两难之中。正因如此,环境问题构成国家间激烈竞争和博弈的新命题,许多国家为争夺环境规则制定权,不惜将环境治理和创新环保路径等作为谈判桌上的重大筹码。不可否认,生硬的现实背景暗示着新的竞争形势需要新的竞争力衡量方式,于是环境竞争力应运而生。环境竞争力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的复杂综合系统,属于基础性竞争力,是一国综合竞争力的关键组成部分,往往彰显经济社会发展潜力,也攸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面临经济转型与环境治理的双重任务,同时要面对诸如印度、阿根廷等国家在经济上的步步紧逼,为了突破发展瓶颈和避开其他发展中大国的追赶就必须努力提升环境竞争力,并将其作为开发新经济增长极的重要切入点。为此,要清醒认识到我国环境竞争力的现行状况、国际地位,也要找出与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大国间的差距,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在国际环境竞争中赢得主动。因此,开展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环境竞争力测度与比较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围绕环境竞争力,学术界基于不同框架与层次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国外学者较多地关注微观层次,如Stuart(1997)等[2]、Poter(1998)等[3]、Lovins(1999)等[4]聚焦于企业绿色竞争力,认为环境衍生要素(如环保标准、环境政策等)可能是企业提升竞争力不可或缺的关键;相反,Wanlley和Whitehead(1994)[5]则指出环境管制带来的高费用会拖累业绩进而削弱企业竞争力。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研究院(IMD)与世界经济论坛(WEF)[6]扩展了环境竞争力的研究范式,把环境作为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研究的核心子要素,还强调环境管制因素对环境状况的影响。国内不少学者基于中观视角,对某一行业或某一领域环境竞争力展开研究,例如邓宏兵等(2007)[7]、罗乐等(2008)[8]在省域层面评价和分析投资环境竞争力,胡贤芳(2000)[9]、尹晓波(2001)[10]则从企业、产品和贸易等角度出发考察和分析环境竞争力问题,但这与本文宏观意义上的环境竞争力有较大差异。涉及内涵较宽泛的环境竞争力研究,多见于福建师范大学竞争力研究中心的研究。例如林寿富(2013)[11]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造综合评价函数对多个大国的环境竞争力进行评价和分析,指出中国与其他多个大国之间存在不小差距;李军军(2014)[12]在规范相应测度方法的基础上,利用蒙特卡洛模拟方法设置不同权重对全球环境竞争力的评价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李建平等(2014)[13]建立了一套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和分析了全球133个国家的环境竞争力。目前的研究在层次上已向纵深发展,逐渐步入成熟阶段,但是对于环境竞争力国别间的横向比较研究却付之阙如,尤其鲜有运用合适的模型开展宏观意义上的环境竞争力跨国研究。

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一套环境竞争力测度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蛛网模型综合测度和比较金砖国家的环境竞争力,期望能准确把握当下我国环境竞争力的优劣与挑战,找出与其他大国的差距,并提炼有效的提升环境竞争力的对策思路,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二、环境竞争力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参照全球环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13],本文从资源环境竞争力、生态环境竞争力、环境承载竞争力、环境管理竞争力和环境协调竞争力五个模块来进行测度和比较。其中资源环境竞争力是环境竞争力的内部要素,是资源物质基础强弱程度的体现,包括水、土地、大气、森林、矿产、能源等内容;生态环境竞争力是环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考察生产生活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利用效益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主要反映人类自身对生态环境的作用程度;环境承载竞争力是衡量环境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指标,是环境对人类活动结果的反应和修复能力的反映,包括工农业生产、能源消耗、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内容;环境管理竞争力是环境竞争力的有力支持,考察资源利用效率、环境污染的治理效益两方面,反映的是对自然环境的治理和监管力度;环境协调竞争力是环境竞争力的主要评判依据,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程度,并通过人口与环境协调、经济与环境协调两方面得以体现。为了进行有效测度和比较,资源环境竞争力(A1)、生态环境竞争力(A2)、环境承载竞争力(A3)、环境管理竞争力(A4)和环境协调竞争力(A5)五个模块下面都必须要有具体的客观指标来衡量,因此测算指标选择显得十分重要。考虑到指标筛选所遵循的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代表性、数据可得性等基本原则,结合五个模块要素特点,本文共选取21个指标来对比和测度国别间环境竞争力水平(详见表1)。

表1环境竞争力测度指标体系①

三、基于蛛网模型的环境竞争力测度与国别比较

蛛网模型原本为鲁桐(2000)[14]在考察企业国际化程度的评价问题时提出的一个分析框架。其基本思想为在平面六维坐标系中,基础层指标用相交的坐标轴依次表示,根据作用大小对其划分刻度,通过连接测评对象在各轴的刻度分值会构成不规则的封闭蛛网;而且各指标得分与坐标原点的距离远近、蛛网形状规则度大小,分别表示目标层指标的得分大小及其均衡性。蛛网模型的理论适用性较强,可用于不同领域、不同问题的测评和分析,如企业国际竞争力[15]、银行竞争力[16]、产品国际竞争力[17]等;同时该方法全部采用客观数据和指标轴夹角模拟权重的方法,能有效避免主观因素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对测度结果公正性的干扰,即可以较客观地对研究对象进行综合测度和比较。蛛网模型在实际应用中操作较为简便,测算过程也比较直观,适用于对环境竞争力进行测评。

(一)基于蛛网模型的环境竞争力测度方案

本文在应用蛛网模型时做了适当调整和修正,以便对环境竞争力进行测算。基于蛛网模型的环境竞争力测度的主要步骤如下:

1.构建蛛网模型。将资源环境竞争力、生态环境竞争力、环境承载竞争力、环境管理竞争力和环境协调竞争力5个一级指标匀称地放置于多维坐标平面,每个指标轴间夹角为72°,据此构建的环境竞争力蛛网模型如图1所示。由图可见,蛛网模型有较强直观性,其采用的图形就似一张蛛网,蛛网面积越大,意味着一个国家“网住"和“捕捉"资源环境物质基础、优化生态环境的能力越大,国家治理环境、协调发展的能力越强。同时,蛛网形状在直观上反映出环境竞争力各要素所呈现的结构特点,从而使人们对分析对象的整体环境竞争力的内在结构来源有较为深刻的认识,这是蛛网模型在竞争力应用中所特有的体现。

图1环境竞争力蛛网模型

2.将各指标数据进行同趋势化和规范化处理。针对部分逆向指标,采用取其倒数作为原指标替代值的方法;为模糊各指标间的量纲和过大的数量级差异,还需对正向指标的原始数据及同趋势化后的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这里采取指数化各指标数据的办法。经以上处理,各指标值皆为处于区间[0,1]的正向指标值。

3.参照蛛网模型的具体算法,计算并比较蛛网面积。第一步,计算各二级指标蛛网面积。由于各二级指标将平面平分为n个部分且每个部分的夹角为360°/n,则二级指标层各指标蛛网面积的计算公式为:

Si=0.5×sin(360°/n)×(ZAi,j+1×ZAi,j+2+ZAi,j+1×ZAi,j+3+…+ZAi,j+n×ZAi,j+1)

(1)

其中,ZAi,j+1…ZAi,j+n为标准三级指标,i为二级指标下标,j为各三级指标的第一个指标下标。第二步,在规范化处理各二级指标蛛网面积后,计算一级指标蛛网面积。为使蛛网的面积达到最大值,需调整二级指标维度的顺序,这里将每个样本的二级指标数值按降序排列,从大到小分别设为S1…S5(此处各样本S1至S5代表的数值均不同),设各样本一级指标最大蛛网面积为Smax,则

Smax(某样本)=0.5×sin(360°/5)×(S1×S2+S2×S3+S3×S4+S4×S5+S5×S1)

(2)

蛛网面积的比较通过对各样本一级指标得分进行排序来实现,蛛网面积大小与竞争力高低呈正相关关系。

4.绘制蛛网图,并比较蛛网形状的规则度。把经上一步计算得到的二级指标值在模型坐标轴上标注出来,连接各指标坐标点以完成蛛网图的绘制。现有文献[15-17]一般从几何直观上来把握蛛网形状的规则度,以比较与其呈正相关关系的竞争力均衡性的强弱。这种处理方法难免会有判断结果过于模糊以及因人而异的缺点,那么量化蛛网形状规则度即可规避该问题。这里使用间接法测算蛛网规则度,以改进蛛网模型。借鉴产业理论中的结构相似度[18],构造出不规则的样本蛛网与规则的最大外接固定蛛网的相似度,此相似度间接反映样本蛛网的规则度,即与规则蛛网相似度越大,说明样本蛛网规则度越大,竞争力均衡性越强,反之亦然。与规则蛛网的相似度计算公式如下:

(3)

其中:xin为样本蛛网i各二级指标n在所有二级指标中所占的比例,xjn为规则的最大外接固定蛛网j各二级指标n在所有二级指标中所占的比例,R为与规则蛛网的相似度。一般地,R取值介于0和1之间;R越大,表明样本蛛网i与规则蛛网j的相似程度越高,样本蛛网i的规则度也越大,其竞争力均衡性越强。

(二)金砖国家环境竞争力测度比较

金砖国家(BRICs)包括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五国,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典型代表,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基于共同利益合作在全球金融改革、全球气候变化大会等重要国际议题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近十年来五国在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实力不相上下,呈现出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那么将金砖国家作为测度样本,能较好地反映我国环境竞争力在发展中大国序列中的实际状况。

利用上述蛛网模型测度方案对金砖国家2014年各指标数据②进行测算,即根据公式(l)、(2)及(3)计算可得到各国一级、二级指标和蛛网规则度相应得分与排名(详见表2);借助表2数据结果,绘制各国蛛网模型图(如图2所示)。

表2金砖国家环境竞争力各级指标和蛛网规则度得分及排名

图2金砖国家环境竞争力蛛网图

1.金砖国家综合测度结果比较

从综合得分和排名来看,金砖国家的环境竞争力层次差距较为分明,几乎不存在微弱领先或落后的情形。巴西、俄罗斯的环境竞争力处于金砖国家的前两位,巴西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以较大优势领先第二名的俄罗斯,前者得分达到后者的4倍多。处于后三位的中国、南非、印度环境竞争力较弱,三者之间相对而言得分较为接近,但与前两名差距较大。此外,金砖国家环境竞争力的最高分为1.955分,最低分为0.022分,绝对分差巨大,接近90倍;平均分为0.528分,排名后四位国家都没超过平均分,同时,标准差超过了平均分,这是由巴西得分过高以及各国得分差距较大所造成的。

从分项得分和排名来看,环境协调竞争力的标准差最高,为0.748分,表明各国在这个指标上的差异是导致各国环境竞争力差异的最主要因素,同时只有一个国家得分超过了平均分,环境协调竞争力存在显著集聚现象;资源环境竞争力和环境管理竞争力的标准差也较大,分别为0.651分和0.442分,这是导致各国环境竞争力差异的重要原因,两者的平均分分别排在第2位和第3位,聚集现象有所缓解;而生态环境竞争力和环境承载竞争力的标准差相对来说比较小,其中环境承载竞争力的标准差最小,为0.160分,表明环境承载竞争力对各国环境竞争力差异影响最小,同时它们的平均分大体排在中间位置,说明得分分布较为均匀。

从环境竞争力蛛网的规则度来看,南非、印度的分值最高,排在前两位,表明其竞争力均衡性最强,这也可从几何直观上得到印证。由图2可知,尽管南非和印度的蛛网面积最小,但形状比其他国家更为规则,这与它们的各二级指标得分都比较接近、没有出现特别高分或低分的指标相关联。然而巴西、俄罗斯、中国与之不同,虽然三者蛛网面积较大,但它们的蛛网规则度较低,在图形上同样显示了这种特征。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三个国家出现了异常高分指标,使得形状规则度不如南非和印度,从而其环境竞争力均衡性更差。

最后,将综合得分排名与蛛网规则度排名结合起来考察,可以发现前者排名顺序与后者大致相反,即环境竞争力排名靠前的国家如巴西、俄罗斯在竞争力均衡性方面却较弱,而南非、印度的情况则相反,这说明金砖国家的环境竞争力与其均衡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结构性矛盾。

2.我国环境竞争力测度结果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环境竞争力的现行状况及国际地位,并找出与其他发展中大国的差距,需要单独考察我国的综合得分、分项得分及其排名。我国环境竞争力得分处于中间位置,为0.141分,大大落后于巴西和俄罗斯,分别只有两者相应得分的7.2%和29.7%;虽然环境竞争力得分领先于南非和印度,但是优势并不显著,两者与中国相差了0.09分和0.12分;此外,环境竞争力得分处于平均分以下,相对分差也足足达到0.387分。同时,我国环境竞争力蛛网规则度得分处于中低水平,为0.784分,在五国中排名第四,表明我国环境竞争力均衡性较弱。

我国环境竞争力的具体状况可以从各分项指标得分上得到反映。首先,我国的资源环境竞争力得分排在第四位,在金砖国家中处于较严重劣势,只能稍微领先于同为人口大国的印度。与那些资源丰富的国家相比,在该指标得分上差距尤其明显,我国只有巴西的50%,俄罗斯却接近我国的6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人口总量过大,使得人均资源拥有量非常低,从而导致资源环境竞争力排名落后。

其次,我国的生态环境竞争力得分为第三名,属于中等水平,表现出与领先国家的差距较大、与落后国家相比优势不明显的特征。该指标得分不到印度和巴西相应得分的一半,而只比俄罗斯和南非多了不到0.1分。这主要源自于我国多年来大气污染严重,以致大气质量形势严峻。具体体现在室内空气污染指数、二氧化硫排放量、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三个指标的数值不理想,深刻影响到二级指标得分及排名,严重拖累我国生态环境竞争力。

再次,我国的环境承载竞争力在所有金砖国家中垫底,位于第四名的俄罗斯指标得分都接近中国的三倍,这说明我国的环境承载状况极度不乐观。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单位耕地化肥使用量、能源消费弹性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率三个指标全部落后垫底,极大地突破了我国环境承载竞争力水平的下限。

第四,我国的环境管理竞争力指标得分为1.015分,处于第二名的位置,属于中等偏上水平,同时与第一名之间的差距较小。这得益于我国在环境治理方面,较为出色的人工造林工作,以及对陆地和海洋保护区的重视,使得保护区占总领土面积比重相对较高。尽管如此,我国对农药滥用的监管仍然不够严格,以及生物群落保护水平与其他四国相比稍显不足。

最后,我国环境协调竞争力十分不理想,排名第四位,与其他国家(如巴西)的差距巨大,两者足足相差8倍。虽然在获得改善水源的农村人口所占比重上我国和巴西的水平相当,但是我国经济多年高速发展需要消耗较多的能源、排放较多的温室气体和污染气体,使得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GDP能源消耗量三个指标水平严重不及巴西,这也充分说明了我国在人口与环境、经济与环境两方面的协调程度都很低。

四、结论及对策思路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金砖国家综合测度结果来看,五国环境竞争力排名依次为巴西、俄罗斯、中国、南非和印度,其竞争力均衡性则大体呈现相反的强弱顺序,而环境协调竞争力和资源环境竞争力是造成国别差异的主要因素,生态环境竞争力、环境承载竞争力与环境管理竞争力的推动作用则较小;第二,从我国环境竞争力测度结果来看,我国在五国中环境竞争力并不存在显著优势,整体均衡性也不强,资源环境竞争力、环境协调竞争力和环境承载竞争力的劣势则是其主要推手,而环境管理竞争力和生态环境竞争力的表现也差强人意。

环境竞争力绝不仅仅等同于前文所得出的简化数值,它涉及到一个复杂的综合范畴。一般来讲,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环境竞争力,那么提升环境竞争力是涉及多方位、多层面的系统工程,其过程也必然会曲折缓慢。环保国策实施多年,而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不尽人意,这也从另一侧面突出了环境问题的长期性、全局性和复杂性。考虑到环境压力凸显的现实背景与前文分析和结论,为提升我国环境竞争力,应该做到:一是要充分开发智力资源,加速环境科学技术创新步伐,提高资源环境利用效率,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和循环利用,提倡“全程清洁"的科学生产,减少环境污染,持续提升资源环境竞争力;二是要重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加大环境监管和治理力度,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科学运用环境规制等工具,并协调各类政策工具的关系,促进生态环境竞争力和环境管理竞争力协同提升。三是要推进环境产权制度创新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环境持续力与支撑潜力,有效扩大环境容量和空间,大力提升环境承载竞争力;四是要立足于人和自然、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统筹和协调三者关系,注重提高人口素质和人们的环保意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显著提升环境协调竞争力。

注释:

①表格中“+”表示正向指标,“-”表示反向指标;涉及价值计算的指标均以当年的美元价格计算。

②数据来源为联合国(http://www.un.org/zh/databases/)及其环保规划署(http://geodata.grid.unep.ch/results.php)、世界卫生组织(http://www.who.int/workforcealliance/knowledge/data/zh/)、世界银行(http://data.worldbank.org/)等权威组织的数据库。

参考文献:

[1]UN Commiss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ndicato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The United Kingdom[M].London:HMSO,1994.

[2]STUARTL H.Beyond Greening:Strategies for a Sustainable World[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7(1):67-76.

[3]M E PORTER,C LINDE.Green and Competitive:Ending the Stalemate On Competition[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8.

[4]A.B.LOVINS,P.HAWKEN.A Road Map for Natural Capitalism[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9(5):145-158.

[5]WALLEY N,WHITEHEAD B.It's not Easy Being Gree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4(3):46-51.

[6]叶琪.环境竞争力理论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前沿探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7-11.

[7]邓宏兵,李俊杰,李家成.中国省域投资环境竞争力动态分析与评估[J].生产力研究,2007(16):73-78.

[8]罗乐,张应良.区域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基于七省(市)的实证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8(5):49-55.

[9]胡贤芳.环境竞争力:国际贸易的新焦点[J].经济问题探索,2000(12):52-55.

[10]尹晓波.环境竞争力———中国企业出口面临的新考验[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6):23-26.

[11]林寿富.中国环境竞争力的国际比较及提升路径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13(5):91-99.

[12]李军军.全球环境竞争力的测评方法与稳健性检验[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8-22.

[13]李建平,李闽榕,王金南.中国省域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2012-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14]鲁桐.企业国际化阶段、测量方法及案例研究[J].世界经济,2000(3):9-17.

[15]王菲.蛛网模型在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9(20):149-151.

[16]周四军,安普帅,陈芳蓉.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影响研究[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1(2):107-116.

[17]曹旭平,张丽媛.蛛网模型在林化产品国际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8):41-46.

[18]李健健,黄茂兴,李军军.经济科学实验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张蕾)

中图分类号:F062.2;X1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42(2016)02-48-08

作者简介:苏也夫(1989-),男,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生态文明视域下中国环境竞争力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4CKS013);2014年福建省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生态省战略与福建环境竞争力提升研究”(项目编号:2014JDZ012);2014年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海西环境创新竞争力评价及其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项目编号:2014C032);2014年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计划“我国区域环境创新竞争力的形成机理、评价与提升战略研究”(项目编号:JAS14076);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城市群生态经济系统协同进化机理、评价及耦合优化研究”(项目编号:13YJC790089)。

收稿日期:2016-02-15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建筑工程造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探究
国土资源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动态性探讨
浅谈公路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评标工作中有关量化指标体系建立的探讨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高教强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