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赴一线 记录抗洪救灾暖心事

2016-05-30 10:48夏一萌马玥
雷锋 2016年8期
关键词:分洪沙袋抗洪

夏一萌 马玥

自今年6月份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遭遇暴雨袭击,湖北、湖南、安徽等多省份出现洪水、内涝等灾情,武汉市甚至一度陷入“看海”模式。电视、报纸、网络关于灾情、灾区人民生活、抢险一线战士的报道铺天盖地。前线的灾情到底如何?人民的生活受到了怎么样的冲击?战士们抢险是否辛苦、危险?……随着新闻报道的增多,记者心中也产生了无数个疑问。在这些问题的驱使下,带着一探一线究竟的决心,7月8日,记者踏上了南下的列车。

当日下午6:00,记者抵达湖北省军区,早已等候在此的解放军报社中部战区分社社长杨清刚热情地接待了记者。说明来意后,杨社长很“义气”地说:“你们就跟着我一起采访,有需要我配合、帮忙的地方尽管说。”短短两句话就击退了记者初来乍到的不安和迷茫。随后的采访中,杨社长践行着他的诺言,不仅为记者提供新闻线索,还始终陪同记者深入采访一线。可以说,这篇新闻报道的诞生,有杨社长一半的功劳。

军人的血脉传承

“最近网上很火的双胞胎兄弟,你们知道吗?”7月9日上午,杨社长带着记者登上采访车时,问道。得到肯定答复后,杨社长说,当天的任务就是去采访这兄弟俩。

据杨社长介绍,双胞胎兄弟隶属于中部战区陆军某舟桥旅四营12十二连,目前正驻扎在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蔡山镇塅塘中心小学。

经过一番颠簸,下午5:30,记者在塅塘中心小学一间办公室里,见到了这对双胞胎兄弟。双胞胎兄弟姓谢,哥哥叫谢永富、弟弟叫谢永贵。听名字就知道,他们的父母希望他们大富大贵。然而,向往军旅生活的谢家兄弟却在17岁的时候,毅然决定走入军营,且一走就是7年到现在已经过了7个年头了。如今,哥哥是一名熟练的舟桥作业手、弟弟是一名冲锋舟操作手。两人先后入党,同在连队担任班长,且在全旅比武中崭露头角。

此次抗洪救灾工作中,弟弟谢永贵于7月1日驾驶冲锋舟率先赶赴麻城市,执行搜救、转移群众任务。哥哥谢永富于7月4日跟随连队赶赴湖北省黄冈市太白湖大堤,执行加固堤坝、克服管涌等任务。这几天,两兄弟不在一处,但充分发挥了党员模范作用,争抢着做最累、最脏、最苦的活儿。

7月6日,完成转移群众工作的弟弟赶到了连队所在地。大雨中,谢永贵一眼看到了在泥水中作业的哥哥,他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与哥哥并肩作战,一个现场版的“铁血兄弟”在这里上演。兄弟齐心,其力断金。扛沙袋比谁跑得快、比谁抗的多,打桩看谁用大力,兄弟二人你争我赶,带动了连队抗洪救灾的气势,不断刷新连队的抗洪成绩。

尚未从谢家兄弟的故事中抽离,杨社长又抛给记者一个“炸弹”:“黄冈市今年是重灾区,除了兄弟档,还有父子兵!”

杨社长口中的“父子兵”指的是麻城市白果镇榨树铺村党支部书记李支建和武警黄冈市支队一大队二中队代理排长李进阳。

记者见到李进阳时,他已经在抗洪一线奋斗了10天,刚刚得空休整一下。他说,6月29日,得知家乡遭灾后,他急忙和父亲联系,但是电话仅仅通了30秒,父亲只说了一句 “我在抗洪,你自己多保重”就切断了电话。7月1日18:18下午,李进阳所在中队接到赶赴麻城闫河镇抢险任务命令,他没时间过多地考虑家中的情况,就投入到了抢险工作中。从7月1日到7月10日,李进阳在麻城市辗转4个地方开展抢险工作,5次路过家门,但都没有回家。因为他始终牢记父亲“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才是最重要的”的教导:“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才是最重要的”,把为人民服务放在第一位。

另一边,李进阳66岁的父亲李支建,从6月底就坚守在明山水库的堤坝上。他不分昼夜地在堤上巡逻,带领村干部排查险情、转移群众、协助部队加固堤坝,一干就是半个月。老人为啥这么拼命?因为他是一名共产党员,曾经也是一名军人。1977年,从吉林空军某后勤基地退伍的李支建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几十年来,致力于带领榨树铺村居民实现脱贫致富。

谁说“80后”“90后”的兵是吃不了苦、没有战斗力的一辈代?看看这些在前线奋斗,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的人民子弟兵,我们就应该明白,军人的血气是融入血脉的,不会因为时间、空间的变化而消失殆尽。

志愿者的无私奉献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每逢大灾大难,在一线奋斗的不仅有除了可爱的人民子弟兵,还有一群默默无闻、不留姓名的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

7月13日,记者跟随采访车来到湖北省武穴市武山湖朱华村堤坝。一下车,堤坝上一顶鲜红的帐篷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旁边还有一面鲜艳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旗帜迎风飘扬。穿着迷彩裤、衣服上沾着泥巴、戴着一顶草帽的蒋鑫垒正坐在帐篷里,观察湖水的动向。蒋鑫垒说,帐篷就是学雷锋抗洪青年突击队(以下简称“青年突击队”)的临时指挥部“雷锋号”:“我们是学雷锋志愿者,我们都姓‘雷,所以叫‘雷锋号。”

蒋鑫垒是皇甫学雷锋公益联盟执行主席,也是青年突击队队长。他说,在上海得知武山湖附近汛情严重后,他认为作为雷锋传人,在为人民服务、保障群众安全的紧要关头不能缺席,便提议组建一支青年突击队。他的提议得到了熊艳平、李希、徐元钰、任博文4人的响应,一支只有5名成员的青年突击队成立了。

青年突击队7月9日从上海出发,7月10日下午抵达朱华村。筑坝堤、搬运砂石、为战士们送饭……所有群众做的事、战士做的事,只要青年突击队能做,他们都义不容辞。其中,最辛苦的当属巡堤了。蒋队长说,他们一般是晚上巡堤,从晚上八九点开始,。沿着大堤走一圈需要近两个小时,。“我们是5个人一组,巡逻的时候一定要拿着棍子拨开草丛,防止被蛇咬伤。”巡堤不仅是看水位是否上涨,还要细细地查看堤坝是否有管涌,一旦发现要及时上报,排除险情。

蒋队长说,其他4名队员都是跟单位请假来抗洪的,最迟7月17日就要返回上海了,但是他还会继续坚守,一直到险情完全排除。

如果说青年突击队不远千里到灾区参与抗洪的行动让记者感动的话,“00后”志愿者烈日下参与抢险的举动就足够让记者震撼了。

7月16日,湖北省恩施市烈阳高照烈日炎炎,但比烈太阳更火热的是该市虎民路道堰湾段上,一个个移动的“红马甲”。他们是恩施市义工协会的志愿者,自发前来协助民兵预备役队伍、武警开展抢险。拆编织袋、装沙袋、铲土,只见他们分工明确,做事有条不紊。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个小小的志愿者正在灵活地拆分编织袋,小脸被晒得通红,深神情却异常专注。据介绍,他是志愿者中最小一个,年仅9岁。记者很好奇,这位小志愿者在烈日下工作的毅力从何而来?面对询问,他害羞地说:“战士们都不怕累不怕热,我也能克服这些困难的,保护家园应该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我不累。”停顿了一下,他又继续说,“妈妈正在那边铲土,我力气比较小,就只能拆分一下装土的编织袋,相比那些解放军叔叔,我的工作已经很轻松了。”

这位志愿者小朋友是所有抗洪一线志愿者的缩影,他的话代表了所有抗洪一线志愿者的心声:在洪水肆虐、国家危难之际,志愿者们定会不求名利、不畏艰险,自觉报效祖国。

破垸分洪 还湖于民

7月14日凌晨5:40,记者乘坐采访车来到了位于武汉市东湖高新区的牛山湖破垸分洪现场。在再过一个多小时,牛山湖将成为历史,湖边的庄稼、房子也将被浩渺湖面所取代。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眼看着预定的爆破时间就要即将到了,记者的心也吊提到了嗓子眼儿。毕竟是第一次亲临爆破现场,记者当时的心情是既紧张又兴奋。

上午7:00左右,伴随着一声声巨响,梁子湖与牛山湖1500米长的隔堤上腾起了四五米高的巨浪。不到5秒的时间,全部爆破工作就完成了。此前高出牛山湖水位1米多的梁子湖湖水缓缓流向了牛山湖。

据湖北省防指介绍,这次分洪是永久性破垸分洪,目的是应对梁子湖流域严峻的防洪形势,同时发挥湖泊绿色发展在长江大保护中的积极作用,还湖于民、还湖于史、还湖于未来。分洪后,梁子湖面积将增加100余平方公里,达到370平方公里,不考虑新一轮降雨,水位可下降到21.36米。未来,梁子湖流域还将获得长治久安。

湖水水位下降、沿湖流域长治久安、生态环境得以修复……此次分洪将会为武汉市带来的益处数不胜数。但“舍得”舍得,有“舍”舍才会有“得”得。这些益处的获得离不开当地群众的支持和谅解。

记者了解到,此次分洪共有1658名群众进行了紧急搬迁了1658名群众,安置点分布在武汉市江夏区和东湖高新区。听说最近的安置点是升华小学后,记者当即乘车前往。

一路上,记者设想了很多可能会看到的场景,哭泣、忧愁、愤怒、吵嚷……但唯独没想到一派和谐的场景。是的,走进升华小学,记者被眼前和谐的场景镇住了,只见村民三三两两地坐在走廊上聊天、玩说笑,似乎完全不被破垸分洪所困扰。

安置在此的是升华村大徐湾的村民,有11户将永远离开家园。今年83岁的徐新礼和老伴付贵珍就是其中之一。徐新礼说,13号日村里来人说要转移,以后他的家可能就回不去了。他当时心里一“咯噔”咯噔,要离开世代居住的村子、离开居住了几十年的家,他非常舍不得。可是,他也明白,政府这么做也是为他们着想:“我家位置比较低,虽然有三层楼,但还是在湖线以下,不搬走,以后也会被淹的。”这样想着,徐新礼并没有太多犹豫,就和老伴一起收拾好了家当。

记者问到老两口以后的生活的打算时,徐新礼挥挥手,笑了:“不怕,有国家、有政府,我们听国家的,我相信政府会把我们安置好的。”离开世代居住的家,会不会很不舍?以后要以什么为生?”面对记者的提问,徐新礼沉默了一小会儿,稍微皱了一下眉头,但很快就舒展开了,“没事没事,有政府在。”

徐老的话让记者震惊,更让记者敬佩。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没念过多少书,但却有这般高的觉悟和情操。徐老很淳朴,大徐湾的村民也都如此,他们虽然失去了家园、田地,但他们以一颗赤诚的心、一颗为大局着想的心看待这次失去,他们相信家会有的、生活也会有好的。

拉直群众心中的“问号”

“我们发射得了长征七号,建得了高铁,还有了最快的计算机,为什么抗洪还只用要靠沙袋和人海战术?”这是近段时间网络上最流行的一个问题,也同样是记者心中的疑问。为了找到答案,记者向杨社长提出了一定要上抢险一线看看的请求。

刚到湖北省的几天,全省都是大晴天,大部分部队都在原地待命,几乎没有在前线抢险的队伍了。为了满足记者的求知欲,杨社长联系了中部战区陆军某舟桥旅,得知该旅四营12十二连还在太白湖白神墩村堤坝进行抢险。杨社长当即带着记者朝着一线出发了。

抵达12十二连抢险的堤坝时,记者一眼就看到了鲜艳的连旗、成堆的沙袋,以及满身汗水和泥巴的战士们。

“为什么抗洪抢险总是用沙袋?”记者的提问被前来迎接的该连连长廖九零听到了。他立刻带着记者走到堤坝靠近农田的一侧,指着正在流水的洞说:“这是管涌洞口,湖水顺着洞口流出时会带着泥沙,如果不及时堵住,大坝就有被冲毁的危险。战士们在水下摸清楚洞口的位置后,把沙袋垫入湖底,将管涌洞口堵上。解决管涌的最好石材就是沙袋,沙土石料装在编织袋内,既合聚成团,又有柔软性,顺着水势紧紧地贴在在溃洞上,确保堤坝不被突来的洪水冲垮。”

不看不知道,一看明白了。谁说沙袋低级,在这里它就是堵管涌护堤坝的利器。

记者试着拎了一个沙袋,感觉非常沉,至少有三四十公斤重。这么重的沙袋,为什么要人民子弟兵手提肩扛?

记者的疑问还没有提出,廖连长就让记者看到了答案。扛沙袋的地方并不远,距离堤坝也就300米左右,但是却是在地势比较低的地方,而且还有约120米的路的宽度不足1米,不要说开车,就连两个人并排走都有困难。“为什么不用手推车呢?”记者问道。廖连长说,农村的路面不平,手推车根本不稳当,而且下大雨的时候,路面全是泥巴,车轮很容易陷入泥里。“战士们一天要扛多少个沙袋呀?”“一个人差不多300个吧!”

廖连长的话让记者陷入了沉默。12连的大多数战士都是“90后”,原本应该承欢父母膝下的他们,却走进军营、走上前线,做着又苦、又累、又脏的活儿,在雨水与泥水里燃烧青春、挥洒热情。抬起头,看着眼前走过的一个个扛着沙袋的战士,记者突然对他们肃然起敬。

事实是给予质疑最好的抨击。记者相信,战士们为人民服务的淳朴之心定然会感动大多数群众,他们的付出不仅有国家的肯定、有媒体的宣传报道,更会有人民群众的拥戴。

7月18日,结束了10天的采访,记者踏上了返京的道路。一路上,这10天的经历不断在眼前重现。想起初到武汉市时,记者的迷茫与无措。那时,多亏了湖北省军区和杨社长的帮助,记者才得以跟着军绿色的采访车奔赴一线,完成采访任务。如今,记者离开了,杨社长又奔赴一线开展采访。想起人民子弟兵、志愿者抗洪的身影。这几天,湖北省又迎来了新一轮的降雨,想来战士们、志愿者们肯定在一线,与肆虐的洪水作做斗争。想起群众被淹的住房、田地,以及他们无奈地的表情。接连的暴雨,不知道哪里又出现了灾情,又有哪些群众受灾……

亲身到过一线,以至于灾区的一点一滴都牵动着记者的心。由衷地希望,洪水灾害早日退去;由衷地祝福,身处一线的媒体人、人民子弟兵、志愿者和群众,一切安好!

责任编辑 陶克

猜你喜欢
分洪沙袋抗洪
韩江分洪方案研究
抗洪精神
奋战在河南抗洪一线的夫妻档
本期主题:郑州抗洪
沙袋的数量
吊沙袋赶走老寒腿
大型充填沙袋在围堰中的应用及造价分析
想不到我的左手那么管用
抗洪中的共青团
兰沟洼蓄滞洪区分洪口门合理宽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