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梦想与家国情怀

2016-05-30 10:48程关生
雷锋 2016年8期
关键词:学子家国情怀

程关生

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多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的情况下,在党和国家推进“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的大背景下,在国防和军队全面深化改革、大步踏上强军兴军征程的新形势下,紧紧扭住青年学生思想工作不放,让学子梦想与家国情怀有机统一起来,是各级大中院校党委亟待重视和研究解决的紧迫现实课题。

家国情怀是泱泱华夏千百年来优秀青年学子不懈的追求与坚守

什么是家国情怀?是指人们对民族命运的拳拳之心、对故土山河的兹兹之念、对国家富强的殷殷之望,是源自血脉的对自己国家的深情大爱、文化认同和心理归属,是爱国主义的直接体现。上下五千年,家国情怀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滋润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若星河般的民族群英,铸造了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民族之魂。这种情怀,历来被志士学人所秉持,被炎黄子孙所推崇,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赓续传承的灵魂血脉、抵御风险挑战的情感纽带和报国为家的精神皈依。千百年来,无数青年学子胸怀家国天下,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他们或立志做官造福于百姓,或救亡图存献身于国家,或修身立学传道于后人,以实际行动为我们诠释了家国情怀的内涵要求。

为了党和军队乃至人民共和国的创立和发展,接续而来的青年学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与牺牲

170多年来,无数莘莘学子为国家的前途命运抛头洒血,为人民的翻身解放奉献青春乃至生命,诠释了新时期家国情怀的时代内涵,赋予了现当代爱国主义新的实践要求。今天我们回溯历史,总能被那些矢志为国为民的莘莘学子所感染,眼前总会时常闪现那些特定时期的特定画面。

画面一:“五四”运动反帝爱国的那些青年学生。20世纪初的中国,内陷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外受列强欺凌、任人摆布,国家和民族到了内外交困的地步。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列强欺凌的刺激,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爱国民众,图强革新、自强自救的觉悟和意识有了空前提高。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爱国学生,冲破军警的阻挠到天安门前集会演讲,游行示威。值得一提的是,“五四”运动前后,由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得到空前发展,仅一年间,全国出版期刊增至400余种,进步社团达300多个,这些报刊和社团的活动,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中华民族历史由此揭开新的一页。

画面二:建党初期肩负使命的那些革命先驱。近代以来,一批批有志之士前仆后继、接力探寻,而真正能把握历史发展方向、找到救国救民道路的,是那些深刻洞察时势、富有崇高理想、挺起民族脊梁的革命先驱。1921年7月,中共一大辗转在上海石库门和嘉兴红船上召开,会上的13位年轻人代表着全国仅有的50多名党员。他们中有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何叔衡等。时隔一年中共二大召开,第一次公开发表了《中国共产党宣言》,第一次通过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提出了统一战线思想,第一次喊出了“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并制定了第一部《党章》……这些历史的印记承载着我们党艰苦卓绝的创建发展史,见证着一批批杰出的知识学人为党的事业艰难求索、开拓跋涉、牺牲奉献。这些革命先驱,无论道路如何艰难、无论前景如何黯淡,他们始终把自己的学识与拯救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时刻牵挂国家兴亡、时刻不忘人民疾苦,这种甘愿为党的事业献身奋斗的精神风范,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画面三:抗战时期奔赴延安的那些热血青年。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中国出现了一股热血青年奔赴延安的潮流。这一潮流以1937年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进入全面抗战为标志,自那时起到40年代初,延安形成了约6万人规模的进步青年群体。这些人中,有冼星海、邹韬奋、艾青、茅盾等著名的文化人,有张学良的弟弟张学诗、杨虎城的儿子杨拯民这样的爱国军人,也有带着钻石首饰的华侨、大都市的娇小姐。面对日寇惨无人道的烧杀抢掠,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对国民政府的节节败退,这些热血青年不愿做亡国奴,所以他们从沦陷区、从国统区、从海外,穿越千山万水,冒着烽火硝烟,冲破重重险阻,把自己同国家民族命运联结起来,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抗日前线和革命熔炉之中,用爱国热血汇聚成一股气壮山河的“圣地洪流”。

画面四:建国初期毅然归国的那些海外学子。新中国的诞生,宣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也让无数海外学子看到了民族振兴的曙光。从1949年到1957年,留学生归国人数大约有3000人,约占同时期在外留学生、学者总数的一半。然而,归国的路途并非一帆风顺。当时由于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围堵打压,特别是从科技和人才方面实施封锁,仅1950年至1954年这5年间,有100多名准备回国的留学生遭到美国政府扣留。这当中,就有享誉海外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美国海军次长丹尼·金布尔曾这样评价:“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为了冲破美国当局的阻挠,钱学森想尽了办法,坚持抗争5年才辗转归国。新中国成立后,像钱学森这样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冲破美方重重阻挠,回到祖国并作出突出贡献的学者还有很多,1955年,中国科学院首届学部委员172人中,有158人是归国学者;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人中,留学归国者就有21人。著名物理学家彭恒武掷地有声的一句话,道出了这些海外赤子共同的心声:“回国不需要理由!”对这些怀有赤诚大爱的知识分子来说,祖国是他们生命中永不平复的烙印,报效国家是他们无法淡忘的责任,是他们不可更改的人生命运。

画面五:改革开放致力富强的那些精英人才。改革开放的30多年,是我国科技英才喷薄而出的时代,也是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的时代。这些年,我们国家有多少奇迹发生:“神舟”上天、“嫦娥”奔月、“蛟龙”入海、“雪龙”科考、“高铁”飞驰、“天河”问世、“大飞机”下线、“辽宁舰”下水等等,这些辉煌成就的背后,都凝聚着我国科技人的汗水、心血甚至生命。今天,当我们看到火箭冲天一飞的壮观轨迹,见证航母进军深蓝的历史时刻,惊叹海天间横空出世的东海大桥,欣赏遨游太空 的神舟之旅,我们不能忘记,在茫茫戈壁,大漠深处,群山之中,大洋之上,或是繁华都市的寂寞一隅,有着无数默默地、辛勤地工作奋斗的身影。他们所展现出来的那种为国牺牲的境界、甘于奉献的情怀、积极进取的干劲,是当代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凝结和升华,成为当下家国情怀的最新写照。

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为当代青年学子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与空间

习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把家国情怀上升到中国梦的高度,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家国情怀是中国梦的内在基因,中国梦是家国情怀的千年传承,惟有家国情怀,才能激荡出逐梦的热忱、凝聚成圆梦的力量。

中国梦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从特定意义上讲,中国梦就意味着中国人民将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中国梦也意味着中国人民将“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中国梦还意味着人民是追梦主体,实现梦想必须“走好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梦想,但不管个人是什么样的梦想,都是在中国梦支撑下的,大梦壮美,小梦才会充实!

中国梦给我们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伟大的梦想成就伟大的事业,精彩的时代铸就精彩的人生。在中国梦的辉映下,我们青年一代实现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舞台无疑更加广阔。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强烈的使命自觉、历史自觉,抓改革、抓法治、抓反腐,有力营造了干事创业的好环境。过去有些人信奉的五大关键词“背景、学历、资源、人脉、资历”,正逐渐被“知识、创新、独立、个性、理想”所替代,草根年轻人在未来竞争中的土壤环境会越来越好。

让我们的青春年华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绽放光彩。中国梦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但绝不是轻轻松松、顺顺当当就能实现的,我们越发展,遇到的阻力和压力就会越大,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这些风险和挑战,是我们国家走向复兴进程中必须面对和跨越的一道坎,也是我们青年人投身民族复兴伟业、实现人生价值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新一轮改革着眼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大刀阔斧、大胆跨越、大幅裁减,进一步消肿瘦身,进一步重组力量,进一步重塑体系,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这给我们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我们的军队正向着世界一流军队的目标大步迈进,各类精英人才正向军队汇聚,部队越来越有凝聚力战斗力,也越来越有吸引力感召力。

记得一位教授说过:“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会黑暗!”家国情怀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归属感、荣耀感,更应该是一种责任感、使命感;不仅仅是一种发自肺腑的真情表达,更应该是一种发愤图强的磅礴力量。

猜你喜欢
学子家国情怀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杏林组曲·学子赋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今朝学子喜登攀
悠悠学子心,浓浓附中情
略谈“家国情怀”
关爱圆了贫困学子的大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