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运动员投掷能力培养浅析

2016-05-30 20:59宋斐娜
大东方 2016年9期
关键词:少年培养

宋斐娜

摘 要:投掷项目是力量和速度完美结合的运动项目,是田径运动中技术相对复杂的项目。投掷能力是指运动员机体瞬间参与工作把力量和速度有机结合作用于机械上的能力。少年投掷能力的提高对他们今后提高成绩影响巨大,但应结合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进行培养。

关键词:少年;投掷能力;培养

一、发展力量素质培养投掷能力

力量训练是培养提高少年投掷能力的重要部分,通过力量训练可减少体内脂肪的含量,促进和完善人体的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使骨骼系统对身体形成有力支持。少年力量训练应以动力性训练为主,每周两次力量训练为宜。这是由于少年运动员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机体承受能力和恢复能力有限,如果经常大力量训练,运动员得不到充分休息,就会造成过度疲劳,从而产生身体和心理障碍,影响投掷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大强度的力量训练可提高运动员的爆发力。训练中安排正确的、适宜的负荷量,并逐步提高训练负荷是非常关键与重要的。对投掷运动员而言应在训练过程中尽可能的进行力量负荷练习,通过力量负荷练习改善和提高参与工作的肌肉之间的协调能力,从而使机体产生最大的力量和最快的速度。由于少年處于发育阶段,力量训练又单调乏味,因此在练习方法和练习形式要力求多样化。力量训练以不超过85%的强度练习,并做到上肢和下肢、体前和体后相结合,使机体前、后、左、右均衡发展,全面提高运动员的力量素质,做到“力量素质的发展先于技术的发展”。投掷技术水平的改善和提高是以力量素质为基础的,力量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技术水平的高低。因此力量训练要根据技术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做到力量素质训练技术化。

在少年力量训练中,必须结合他们心理、生理发展特点来进行。首先要力求力量素质全面均衡发展,既要发展大肌肉群的力量又要有意识照顾好小肌肉群的力量。力量练习的幅度要大,使肌纤维在一定范围内尽可能被拉长,练习形式要灵活多样,以“动力性”练习为主,“静力性”练习为辅,这样就可避免因力量训练造成肌肉僵硬。其次力量训练要和投掷技术做到有机结合,要为投掷技术服务。投掷技术的关键是提高器械的出手速度和出手角度,因此力量训练主要围绕快、助跑和旋转中的器械出手速度力量和出手角度来进行。力量训练前准备活动要充分,在准备过程中要充分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兴奋性,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力量训练环境,防止损伤。

二、打好技术基础提高投掷能力

高级技术是我们运动员训练的目标。技术基础是高级技术的基石,要想达到高级技术必须有基本技术做保证。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阶段,因此打好技术基础对其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投掷运动是非周期性的运动项目,技术比较复杂,而且各有其特点。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要求运动员要快速而连续地进行运动,并在连续运动中加速,为提高器械的出手速度创造有力条件。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首先要让运动员建立正确的投掷技术概念,这就要求教练员根据运动员自身的动作特点来确定技术类型。在技术训练过程中,教练员的训练方法与手段都应围绕运动员的长处去发展,让运动员清楚自己技术的优缺点,把运动员的长处与投掷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以便发挥其长处并改进不足。

投掷技术是把单一的动作结构有机串联在一起的复杂的技术动作,并且要求运动员在“动”中把单一动作结构有机串联在一起,因此在投掷技术训练中,要求运动员在“动”的过程中,体会并“抓”发力点,体会整体和空间的感觉,抓速度节奏意识。在“动”中把节奏、力量和速度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技术风格特点。在对少年进行技术基础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动、静”结合,以“动”为主,以“静”为辅,原地分解动作不宜过多,让运动员在“动”中了解体会逐步提高基本技术动作之间的衔接,使他们建立正确的完整的技术概念。基本技术动作的难度和幅度不宜过大,技术形式宜粗不宜细,让运动员在轻松自然协调中学习基本技术,在学习基本技术时要多鼓励,充分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激起他们的好奇心,这样有利于对基本技术的掌握,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全面协调发展独特的技术风格

在对少年投掷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打好全面身体素质训练基础,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教师要抓住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给予相应的身体素质训练,能有效地促进全面身体素质的发展和提高,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是培养和提高投掷能力的基础。做到“身體素质的发展先于技术的发展”,并结合其自身的特点和长处,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技术风格。

(作者单位:青岛市城阳区体育学校)

猜你喜欢
少年培养
《少年》改档12.16对撞张艺谋《长城》
《少年》定档12·9
重度残障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工作的研究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少年”古永锵 新的时代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