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在种植过程中病害发生的分析研究

2016-05-30 10:48尚涛
吉林蔬菜 2016年6期
关键词:钾肥病斑病菌

尚涛

莱芜市莱城区寨里镇随着姜连作和大规模的种植,在生产过程中病害有加重危害和扩大蔓延的趋势。生姜病害主要有姜瘟病、腐烂病、斑点病、炭疽病、叶枯病等。在我市对生姜生产威胁最大的是姜瘟病,发病地块一般减产10%~20%,重者50%以上,甚至绝产,是当前制约生姜生产发展的一大障碍因素。现将几种病害的发病症状、传播途径、发病条件、防治技术总结如下。

1 姜瘟病

1.1 发病症状:姜瘟病是生姜上普遍发生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产姜地区均有发生,严重时姜株成片死亡。是一种较难防治的经由土壤传播的细菌病害。流行性很强,一旦侵染,24小时就能显现症状。病菌主要侵害姜的根部、地下茎和地上茎,尤其是危害肉质的地下茎,初期呈水渍状,黄褐色,内部组织软腐、发臭,最终病组织消解,仅剩表皮,可以挤出白色粘稠液体。地上茎受害呈暗紫色,内部组织变褐腐烂,最后仅残留纤维。病株叶片初期变黄,边缘卷曲,后期叶片萎蔫,以至整株枯死。

1.1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带菌种姜和重茬姜田是发生病害的根源,水是传播姜瘟的主要途径。高温高湿有利于生姜病害的发生,适宜的发病温度为20~25℃。通风和透光不良的地块易发病。黄泥土、黏性重的土壤发病重。宜选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土质疏松、富含有机质的沙壤土,土壤pH值以6~7为宜,磷、钾肥能有效地促进生姜生长,提高抗病性。病菌能在土壤中长期存活,重茬连作地块,田间菌源量累积,发病较重。

1.3 防治技术:在7~9月姜瘟流行、扩散的时候,是难以控制其蔓延的。因此,必须采取以农业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尽量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选用抗病品种,大姜、片姜等品种抗病性较强。选用无病姜种,建立无病留种田和选留无病姜种。消毒处理姜种及姜田土,下种前可用7000倍硫酸链霉素浸种半小时后捞起堆放催芽,或催芽前用20%噻菌铜悬浮剂500倍浸姜种15~30分钟。选择地势高、排水良好的地块,深翻后施有机钙肥100~150千克,起高垄,增施磷、钾肥、生物菌肥,实行2~3年以上轮作,避免与茄科作物连作或套种。重视姜田排水,严格控制姜田灌水,提倡喷灌。人工浇灌时,严禁大田浸灌、漫灌,雨后及时排除积水,重施底肥,轻施、巧施追肥,避免过多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及有机肥,发现中心病株后,立即拔除,连同窝中土壤带出田外处理,并用生石灰对附近土壤消毒。在齐苗期后,用50%代森铵300倍药剂灌窝,进行预防;发病初期可用50%氯溴异氰尿酸水溶性粉剂1000倍液,或2%春雷霉素500倍液、80%代森锌800倍液,硫酸链霉素3000倍液等,每亩喷75~100千克,每隔5~7天喷1次,或用上述药剂灌根,连续2~3次,每次间隔7~10天。

2 姜茎块腐烂病

2.1 症状:主要危害地下块茎、根部,块茎变褐,从外表皮向内腐烂,根部坏死,地上部植株心叶干枯,整株呈枯萎状,是真菌性病害。姜腐烂病病块变褐而不带水渍状半透明,挤压患部虽渗出青液但不呈乳白色浑浊状,姜块腐烂一般从外向里烂,镜检病部可见菌丝或孢子,保湿后患部多长出黄白色菌丝;挖检块茎表面有菌丝体。

2.2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均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带菌的肥料、姜种块和病土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雨水溅射传播,进行传染。连作、低洼排水不良或土质过于粘重,或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土杂肥易发病。

2.3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耐涝品种。常发地或重病地宜实行轮作,有条件最好实行水旱轮作。选高燥地块或高垄深沟种植。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适当增施磷钾肥。注意田间卫生,及时收集病残株烧掉。常发病地块在种植前注意精选姜种,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浸姜种1~2小时,捞起晾干下种。发病初期于病穴及其四周灌40%代森铵300倍液,20%络氨铜锌水剂600倍液,70%琥·乙磷铝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防治1~2次,以控制病害蔓延。

3 斑点病

3.1 症状:该病主要危害叶片,病斑较小,发病初期叶片反面呈水渍状,正面呈黄白色,棱形或长圆形,长2~5毫米,病斑中部易破裂或穿孔,严重时,病斑密布,影响光合作用,植株长势减弱或停止生长,发病中心明显。是一种真菌性病害。

3.2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该病是由姜斑点霉菌侵染所致。8月中旬始见中心病株,随后蔓延全田,9月中下旬为流行盛期,末期在10月下旬,这期间日平均气温高,高温达30℃以上,最低气温20℃左右,是全年温度最高时期;降雨量大,是全年降水最集中的时期,高温高湿是此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且8、9月份雨天多,利于姜斑点病借雨水溅射传播蔓延。另外,种姜地片较为固定,连年种植,土壤中积累了大量菌源;肥料单一,氮肥投入量过多,磷钾肥施用偏少,植株抗病能力弱也是此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姜斑点病发生的早晚与汛期出现的早晚有关。汛期来得早,姜斑点病发生的也早。

3.3 防治方法:要避免连作,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加强健苗栽培,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搞好田间调查及早发现病株,在发病初期,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和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等量混合600倍液或30%嘧菌酯1000倍,25%阿米西达悬浮剂1500倍液、或30%爱苗乳油4000~5000倍液,乙蒜素1500倍喷雾,每亩用液50千克,对发病中心进行重点喷雾,隔6~7天喷一遍,连续防治3~4次,防治效果达80%以上。

4 姜炭疽病

4.1 症状:可危害叶片、叶鞘和茎。染病叶片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出现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湿润状褪绿病斑,可相互连结成不规则形大斑,严重时可使叶片干枯,潮湿时病斑上长出黑色略粗糙的小粒点,严重时可使叶片下垂,但仍保持绿色。

4.2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此病属于真菌性病害。病菌以菌丝潜伏在姜种内越冬,播种带菌姜种便能引起幼苗发病;病菌还能以菌丝或分生孢子盘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下一季发病的初侵染源。越冬后长出的分生孢子通过风雨溅散、昆虫或淋水而传播,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萌发长出芽管,从寄主表皮的伤口侵入。初侵染发病后又长出大量的分生孢子,传播后可频频进行再侵染。高温高湿有利于此病的发生。如平均气温26~28℃,相对湿度大于95%时,病菌侵入后3天就可以发病。地势低洼、土质粘重、排水不良、种植过密通透性差、施肥不足或氮肥过多、管理粗放引起表皮伤口,或因叶斑病落叶多、果实受烈日暴晒等情况,易诱发此病害。

4.3 防治方法:防治姜炭疽病应采取以加强栽培控病措施为主,结合喷药保护的综合防治方法。减少菌源,彻底清洁田园,勿施用混有病残体堆积而未完全腐熟的土杂肥,深翻晒土,均可有效减少初侵染源。不要与茄科或姜科的其他作物连作或邻作,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效果好。高畦深沟种植,施优质有机底肥,整平畦面,及时中耕培土,清除杂草降低田间湿度,适当增施磷钾肥。喷药保护,发病初期可选喷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0%咪鲜胺乳油10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施保功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800倍液等隔8~10天喷一次,连续喷3~4次。

5 姜叶枯病

5.1 症状: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叶片发病,初时产生黄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展成大小不等的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黄褐色,边缘褐色。后期病斑表面生出黑色小粒点。发病严重时,叶片布满病斑或病斑连成片,致使整个叶片变褐枯萎。

5.2 發病条件:病菌借风雨、昆虫或农事操作传播蔓延、高温、高湿利于发病、连作地、植株长势过密、通风不良、氮肥过量、植株徒长发病重。

5.3 防治措施:选用优良品种,做好种姜消毒处理工作。重病地与禾本科或豆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生物有机复合肥。秋冬要彻底清除病残体,田间发病后及时摘除病叶集中深埋或烧毁。在发病季节前用1:1:150的波尔多液连续喷雾2~3次。发病初期用43%好力克悬浮剂3000倍液、50%翠贝干悬浮剂5000倍液、60%百泰可分散粒剂1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喷雾,上述药剂交替使用,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效果更佳。

猜你喜欢
钾肥病斑病菌
我国在境外首个百万吨级钾肥项目竣工
释放钾肥储备正当时
钾肥迎来零关税
改进自适应分水岭方法分割棉花叶部粘连病斑
一种桑轮纹病病叶发病程度的评价指数
9种药剂防治山核桃干腐病试验研究
小病菌影响鸦片战争
头状茎点霉病菌的新寄主高粱及病菌的检疫鉴定(内文第98~101页)图版
油茶炭疽病菌拮抗木霉菌的分离与筛选
病菌来了 快穿好防菌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