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拉康的后现代女性主义角度看《摸彩》和《困境》

2016-05-30 06:45刘晓娟
文化产业 2016年4期
关键词:拉康困境

刘晓娟

摘 要:《摸彩》和《困境》分别是两位美国作家雪莉·杰克逊和约翰·厄普代克的短篇小说。《摸彩》描述了一个村庄的人是怎样用摸彩的方式选出活人进行祭祀的故事。《困境》讲述了新婚不久的马克和妻子的婚姻生活出现困境,而两人合作将轮胎卡在路边阴沟里的小汽车从齐腰的雪堆里解脱出来的成功经历,给他们带来近乎“性快感”的愉悦。两部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有一定的互文性,均可以从拉康的后现代女性主义观点进行解说和评析。

关键词:摸彩;困境;拉康;后现代女性主义

一、女性身份的政治误区

女性批评家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和拉康哲学进行了继承与改造。批评家丹菲尔德反对女性主义者们把男性对女性的歧视归因于父权制度的看法,她认为“父权制”本身并没有强调对女性的忽视。拉康则认为进入语言的符号系统发生在俄狄浦斯阶段。通过镜像婴儿初次领会到“理想自我”,主体认为自己这种“我是他人”的循环中出现的。它属于想象秩序,与男性的象征秩序产生异化和疏离,女性因此被排除在外。《摸彩》中哈钦森太太被乱石砸死以献做活祭,不少女性读者认为悲剧来源于父权社会的压迫。但从拉康的观点来看,女性的“理想自我”被象征秩序排斥,从而缺失话语成为他者,因此她的悲剧是由于她受到压制后对自己的身份产生厌弃。因此悲剧结局并非偶然。这一观点在厄普代克的《困境》中也得以适用。男主人公马克妻子的女性话语被吞噬、身份也被边缘化。她难以认同男性规则、也无法接受象征秩序,便开始对自己的身份产生质疑。因此她在小说中女性身份的缺失也是必然的。若单纯以这个误区来理解这两部作品,上述论述是成立的,但理论研究需要与实际相结合。拉康认为女性主义者们曾陷入过“政治误区”,而对于这个误区的出路,这两部作品也为进一步的探讨提供了强有力的范本。

二、性差异及性身份定位

仅仅靠弗洛伊德的解剖学无法确定一个人的性身份,因此拉康把精神分析当作是一个性身份定位的过程。拉康强调每个人都是说话的存在物:我们说话,所以我们获得存在。每个人的存在都要受到言语和语言的阉割。他把这种束缚称为“阳具功效”,阉割焦虑情结对男性女性都适用。《摸彩》里哈钦森太太尽管在性别主体上是女性,但她在获取社会地位的角度上选择了男性的生存方式。她穿着围裙便匆忙赶来,她的形象是一位“夫为妻纲”的传统女性。但当悲剧来临时,她强烈表现出反抗并直呼“不公平”。她将自己转换到男性的生存方式上来。但拉康认为每个人要进入一个规则体系就必须做出牺牲。她在“阳具功效”的历史语境中受到束缚,最终失去生命。《困境》中马克妻子比哈钦森太太孤独千百倍。首先小說未给她冠以称呼;其次在推车过程中,她认真按照马克指导帮助推车,但是丈夫却在众人围观下获得了性快感般的满足,她的女性形象被彻底边缘化;最后在性身份定位中选择了女性身份,话语权也彻底被剥夺。有批评家认为她是被膨胀了的男性记忆所侵占。但从拉康的性差异和性身份定位来解读,便知她的命运也是必然的,因为她从未试图进入男性规则,也从未对自己的性身份重新定位,更无法在象征层面获得她的性别位置。女性主义者们对菲勒斯中心理论的批评根源于她们对性身份过程含义的误解。而拉康的性身份定位则是对解剖学和生物学命定观的解构过程。

三、“女性并不存在”

“女性并不存在”——这句格言因其可以想见的震惊效果而常常被人尤其是女性主义者挂在嘴边。在引用这句话时,许多人都只是从字面意思来进行理解,而忽略了拉康言说他们的语境。拉康是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为基础、以后现代为背景、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对女性主义的研究。他认为女人没有阳具,就不受阉割焦虑这一男权文化象征的限制,弗洛伊德所谓的“阴茎羡妒”也就毫无来由。因此女性本身就是自由的。另一方面,“女性并不存在”也意味着女性在我们的文化、历史和社会中也不存在。《摸彩》中,人们对于哈钦森太太要被乱石砸死的结局并不意外,甚至连她的孩子也参与这一祭祀活动。基于传统的女性主义解读,哈钦森只是一位在男权社会中被弱势化的女性,但从拉康的观点出发,她天生的脆弱性导致自身地位岌岌可危,作为拉康口中一个“不存在”的个体她遭受到毁灭性的的打击,但同时又获得了解脱、超越和最终的自由。在《困境》中敘述者带着男性注视讲述婚姻生活,但出现不和谐时,丈夫可以梦幻般地用男性的时间去吞噬女性空间。小说采用了第三人称主观叙述视角,整个过程只倾注了马克一人的感受。在拉康看来,女性的低下地位完全是由于我们目前的人类文明,包括我们的语言,是男权中心之故。女性从此成为了不可知的存在,是神秘的“无”。“女性并不存在”是拉康提出的一个大胆说法,看似荒谬却言之有理。哈钦森太太和马克妻子的“不存在”恰恰解释了女性的不受限制性以及女性能够获得最终自由的权利的说法,拉康的观点也为她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去处”,同时这也是拉康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的升华。

四、结语

有学者认为,拉康的后现代女性主义或许是女性主义的终结,因为他的“女性并不存在”限制了女性主义的继续发展;也有观点认为,拉康作为后现代女性主义研究队伍中的纯男性之一,他的观点是对男性的歌颂及女性的贬低。但不可否认的是,拉康是以新的视角看待女性主义的,他抛却了自己的男性身份融入到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研究中,这样的结果更具客观性。《摸彩》结局令人瞠目结舌,但是用上述理论细细琢磨、却也在情理之中。《困境》作为厄普代克一篇并不为大众熟知的小说,也为读者展示了他细腻的笔触和对女性主义的独特解说。这两部作品的研究,可以贯穿于拉康的整个后现代女性主义发展史。同时,这两部多主题的作品还值得我们从多角度深思。

参考文献:

[1]刘雪峰.女性文学文本特征的基本范畴界说[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

[2]伊丽莎白·(英)赖特.拉康与后女性主义[M].王文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格尔达·帕格尔.(德).拉康[M].李朝晖译.北京:中国民大学出版社,2008.

[4]张在新.厄普代克的《困境》与男性记忆[J].外国文学,2008(3).

[5]吴琼.雅克·拉康——阅读你的症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拉康困境
困境
Inevitability of Willy’s Tragedy as Seen from Lacan’s Mirror Stage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结构与症象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米克·巴尔与精神分析诗学
论狭义平等理论的三重困境
“天下之言性也”
——拉康对《孟子》的误读?
中国“富二代”家庭教育的困境
刑事禁止令执行的困境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