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的探索

2016-05-30 07:19谢祥芳
文化产业 2016年4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化

谢祥芳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世代传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并使之转化为数字化可利用的共享信息,对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建设文化强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对平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保护和利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化;研究

一、认清形势,把握大局,进一步增强做好档案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平阳县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全县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项、省级21项、市级62项、县级98项,国家级传承人2位、省级28位、市级70位、县级80位,创建了省级非遗传承基地1处,市级非遗传承基地3处。此外,平阳还创建了“和剧”、“温州鼓词”、“平阳南拳”等多个传承基地和多个传承教学基地。但近年来,平阳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灭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和流失,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数字化保护已经刻不容缓。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档案建立不完整不系统。平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处于起步阶段,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建档,相关的文件、音像资料零星存放,存在着管理不严和流失现象。

(二)缺乏相应规章制度约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管理保护措施不够完善,在遗产保护上虽然以政府为主,但在遗产传承、挖掘和资料的整理上仍然以个人行为居多,一些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后继乏人,依靠祖辈口传身教继承的文化遗产的档案管理急需加强。

(三)尚未形成长效管理机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十分短缺,专业人才相对缺乏,技术保护、人员培养以及档案管理资金和设施难以保证,遗产档案管理松懈甚至流失,严重制约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

(四)科学保护档案有待提高。民众保护意识淡薄,一些部门单位不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管理,一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化资源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亟待补救。

非物質文化遗产档案是人类文明的历史记录,是人类进步和文明的缩影。不仅是群众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因此,深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不断提高档案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使档案工作更能体现时代精神、增强生命力,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二、找准定位,发挥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全县转型发展大局

加快转型发展、建设温州大都市南部中心城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县工作的大局,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研究工作,必须更好地服务于这个大局,把握结合点,找准切入点,在服务转型发展中确定工作方位、发挥独特作用。

(一)发挥档案工作服务文化繁荣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记录着社会文明进步的历程,档案资源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资源。要加快推进新一轮档案梳理,努力使档案成为一个地方的文明象征和文化标志。要把“文化强县”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收集归档和综合利用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档案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二)发挥档案工作服务社会民生的作用。人民群众满意始终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问题解决到哪里、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就延伸到哪里。建立档案资源体系和方便群众查阅的档案利用体系,创新档案工作服务民生的途径和办法,扩大档案开放范围,改善档案查阅条件,努力使档案资源更好地惠及于民。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网络延伸到社区,促进“档案进家庭”。

(三)发挥档案工作服务建设主旋律的作用。当前,平阳进入大投入、大开发的时代,很重要的是借鉴历史经验、科学治国理政、凝聚民心。文化部门要大力宣传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唱响主旋律,汇聚正能量,把全县干部群众的思想、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加快转型发展的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三、突出重点,强化举措,不断提高档案管理和服务水平

建设与平阳转型发展、科学发展要求相符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文化部门肩负的职责。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一)在档案登记备份工作上下功夫。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登记备份工作的规范化。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归档时间,确保档案数据准确、真实,不断提高标准化、规范化水平,确保关键时刻能真正发挥效用。

(二)在档案文化建设上下功夫。找准档案文化的立足点、聚焦点,对县非遗中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进行归纳提炼和深度分析,实现更高层次的开发利用。县非遗中心要充分发挥作用,指导档案建设,通过拍照、摄像、录音等方式为濒临失传的文化现象建立档案,为推进文化强县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三)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上下功夫。数字化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有效保护和利用的前提和基础,是提高档案利用网络化服务水平的关键。以建设数字档案室建设为抓手,加快从过去以技术为主导向以服务为主导转变,从注重应用信息技术向注重档案内容信息化转变,进一步完善档案信息资源库、档案公共服务应用系统,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互联共享,带动档案信息化与档案服务体系深度融合,让大众也乐于参与和分享。

(四)在档案基础工作建设上下功夫。主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整理工作。积极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编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演唱的曲目进行录像、录音、记谱工作, 并摄制成光盘永久保存。对于实物档案不便于长期永久保存的,将其转换成电子档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口口相传、记录不多或不宜推广的民间技艺,都要一一归档。

四、加强领导,营造环境,为非遗档案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单位本着对档案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建立行之有效的组织工作体系,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工作计划,为保护工作提供组织支持和人力支持。及时帮助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二)落实经费保障。为保护工作提供财力支持和物力支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费列入正常经费预算,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根据需要配置必备的设施设备,保证相关业务正常开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三)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和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专业培训,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队伍。不仅成为档案工作的行家里手,更为全县发展大局提供更好的服务。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档案的开发利用在供电公司全面管理中的作用
浅谈北京卫视《档案》的叙述方式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