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广场舞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扮演

2016-05-30 07:42张丽
文化产业 2016年4期
关键词:广场舞角色扮演农村

张丽

摘 要:随着美好乡村建设步伐加快,以广场舞为标志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正在逐步走向广大农村。然而农村广场舞发展与城市相比依然相对冷清,无论是发展规模还是影响效果都明显落后于城市。本文试图从农村广场舞发展的背景原因、作用发挥以及面临的困难入手,探讨广场舞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扮演,为广大农村发展广场舞提供一点可供参考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农村;广场舞;角色扮演

广场是城市的客厅,舞蹈是群众最喜爱的文体活动,作为人民喜闻乐见的全民体育运动项目,广场舞正在走出一条“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 以安徽省砀山县砀城镇为例,该镇文化站所辖9个社区,12个行政村,总人口16万人。9个社区共有12个健身场所,每天晚饭后,2600多人在场欢乐劲舞,结束了一天劳累的人们享受着清新和愉快,给砀城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从更广的视角来看,广场舞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进一步积极领导和深入推广,以完成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角色扮演和功能释放。

一、广场舞在农村兴起的背景和原因

广场舞的兴起虽源于城市,但近年来,隨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农村百姓过上了富足的生活。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农村群众的视野也逐渐开阔起来。农村群众开始对生活质量有了一定的追求,对自身的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向往,他们在农忙之余渴望一种能放松自己身体和心情的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广场舞因其具有的健身性、娱乐性、简捷性、沟通性等特点和独特的魅力,自然而然地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与喜爱。

二、广场舞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广场舞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新宠”

2016年3月17日,新华社授权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纲要》)。《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49.68%,农村人口是50.32%。农村占据全国一半人口,其文化的发展是我国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广场舞由城市融入农村,通过参加广场舞的练习,人们加强了交流与合作,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渲染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而且,广场舞和音乐结合起来,将人们从电视机前和平常繁重的劳作中解放出来,对人的精神滋养和审美情趣都有一定的熏陶,能够塑造新时期农民的新形象。总之,广场舞在农村兴起提升了农村地区人们的文化素养,丰富了农民的闲暇生活,帮助农民形成了健康、文明的消遣方式和树立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二)提高农村人口身体素质、促进农村体育事业发展

广场舞是一种通俗舞蹈,动作难度小,强度不大且富有韵律,节奏感强,易于学习。跳广场舞需要四肢、肩胸、腰脊、头颈等全身多部位参与锻炼,在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和缓解身体疲劳上有着十分良好的效果,有助于农村人口身体素质的提高。同时,因为广场舞对参与者的身体姿态有一定的要求,如展肩、挺胸、收臀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广场舞锻炼,对于保持甚至修正参与者的身体形态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另外,经过长期、有规律的广场健身舞的锻炼,人的上肢、下肢和腹部的肌肉力量和关节的柔韧性都可以得到显著提高。据很多广场舞锻炼者反映,在连续参加3周以上的锻炼后,上楼梯感觉脚步都较以前轻松,心情也较之以前充实愉快。

(三)丰富农民精神生活、塑造农村乡镇新风尚

當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广大人民群众正朝着既定目标有条不紊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这样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努力孕育与之相应的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和休闲娱乐方式。一直以来,农村地区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匮乏,以我镇为例,全镇12个行政村人口占全镇总人口的80%,这些人的文化生活还相当贫瘠,基本上还是看电视、打麻将、睡大觉。发展广场舞,能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使他们找到精神文化的寄托。激情四溢、丰富多彩的广场舞,能促使农村群众在参与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中缓解疲劳,调节心境并释放压力。另外,要维持一个乡镇的活力和繁荣,必须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满足乡村居民的精神要求。在农村推行广场舞不仅可以带动乡镇广大群众的参与热情,还能在无形中坚实了农村社会的群众基础,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农村的文化内涵,塑造了农村新风尚。

(四)融合村镇邻里关系,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广场舞是一种群体性运动项目,练习时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交流和学习,使陌生人变成了熟人,熟人变成了朋友,促进本地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从而能够促进和谐文化环境的生成。信息化使得群众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具有私密性,健康的社会交往显得越来越重要。另一个情况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留在农村的常驻人口越来越少,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越来越少,在农村推行广场舞能够让村民们走出了封闭的单门独户,感受到轻松欢乐的气氛,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温情与关爱。同时,随着广场舞追随者和拥护者的增多,还能生产出更多符合时代要求和普通民众审美需求的优秀文化作品,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和谐互动发展。

三、广场舞在农村深入发展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一)农村广场舞的发展困境

虽然现在广场舞得到了农村人民的广泛喜爱,但也不难发现农村群众在参与活动时遇到的种种困扰。

1、场地的匮乏。广场舞需要广阔的运动场地,但是在农村目前还极少有专门的休闲广场供人们活动。人们多是利用一些极为简便的场地开展活动,不仅限制活动开展,还可能对居民生活造成不必要和干扰。

2、缺乏专业指导。农村群众多是采用自学的方式学习舞蹈,完全的传帮带形式,没有统一的教学,舞蹈动作也能规范,这样的结果就是舞蹈的欣赏性和锻炼的效果得不到保证。

3、思想上的羁绊。在广大农村,尽管一些新思想新观念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涌入农村,但是传统思想依然根深蒂固。这些传统旧思想也制约着广场舞在农村的深入发展。有的人认为跳广场舞就是不务正业,自己不参与甚至还阻止家人参与,还有人认为“繁重的体力劳动完全可以强身健体,不必要参加跳舞健身活动”。甚至还有人说“广场舞是有钱人没事干,一般老百姓跳那玩意儿显摆”,对广场舞采取不屑的态度。

(二)广场舞在农村深入发展所遇问题的对策

1、转变思想,提高认识。现在有些农村乡镇政绩工程天天抓、会会讲,但是文化工作却是会上无声、行动无影,文化工作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冷门”。要想推进农村广场舞的发展,广大农村乡镇领导要转变观念,认清其在农村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要像重视物质文明一样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把广场舞这样的文化惠民工作同经济工作统一布置、统一检查、统一考核,以造就重视农村农民文化建设的氛围,顺应老百姓的精神生活需求,积极推动有益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新风在农村形成,确保农村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

2、依靠政府,增加投入。目前,广大农村拥有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十分有限,这也成为制约农村深入开展广场舞甚至是体育活动的瓶颈。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农村基层政府应把体育事业纳入农村基层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保证一定的建设经费和资金投入。同时,增加修建休闲广场等适用场地设施,完善广场舞推广的基本条件。结合砀城镇,每个村起码建一个硬化的文体综合小广场。因地制宜,因陋就简,配备简单的音响灯光。建小广场的费用,借鉴外地经验:财政支持一点、村自筹一点,热心人士捐献一点。至于音响设备则由县文广新局统一配发给每一个行政村。

(三)完善组织,加强指导

调查发现,广大农民对强身健体的广场舞是向往的。但是目前来看,大部分农村广场舞推广工作进展缓慢,有的甚至尚未起步。如何把农民的向往变成现实是值得农村基层部门深深思考的问题。从组织管理来说,建议建立农村广场舞组织管理机构,设立专门的指导中心,加强广场舞活动的发展规划、舆论宣传等相关事项的同步工作。由于农村体育设施落后、人们居住分散以及健身意识淡薄等困难,稳定的组织机构对发挥广场舞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政府、文化等相关部门应发挥桥梁作用,积极推进广场舞进农村,参与农民生活的构建。县文广新局要加强广场舞队伍建设,以乡镇基层文化站为依托,定期培训文艺骨干到乡村,人员不足时,可聘请退休舞蹈老师和城市文化志愿者。这些广场舞专业人才经过简短的培训即可入村工作,这样,条件好的村很快就能享受到舞蹈文化给生活带来的新变化,广场舞在农村的发展由此能得到人才保障和专业指导和支持。同时,要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共青团组织、妇联的作用,多方加强指导使之正常运作。

(四)措施得当,有效激励

要针对农村广场舞发展的薄弱环节,动脑筋,想办法,解决发展中遇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问题。通过广泛的宣传,打破部分群眾思想的壁垒,敞开心胸接纳广场舞,让更多的人加入广场舞锻炼行列。通过开展农村广场舞比赛、成立农村广场舞协会等形式,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各乡镇要利用工会、妇联等团体和组织,鼓励工作人员参与广场舞推广,做好带头模范作用。县文化主管部门要结合基层文化站专项考核工作,将广场舞作为乡镇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进行定期考核。另外,农村乡镇可通过开展农村的文化活动,给农村广场舞提供发展空间和展示平台,对优秀者给予表彰和獎励,推动广场舞的深入发展,从而使农民精神世界更加充实丰富,热火朝天投入到美好乡村建设之中。

猜你喜欢
广场舞角色扮演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角色扮演游戏
“角色扮演”拯救荷兰舰队
剖析角色扮演在初中英语会话教学中的应用
广场舞与群众文化建设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角色扮演教学法在营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