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创作中胆略及其他

2016-05-30 09:24孙彦立马建卫
科技风 2016年4期
关键词:小草戏剧创作

孙彦立 马建卫

一部优秀的戏剧作品的产生,是创作者脑子与手辛勤劳动的结晶,也无不是作者集中了无数生活素材与灵感。在整个强烈的创作欲望的驱使下,极巧妙地运用了戏剧创作中的一切技能技巧来完成的。然而,我们大多认为仅有素材灵性,没有对人生与社会生活的多重体验,也同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多少年来,人生与社会生活的体验,一直是戏剧创作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关于灵性与创作欲,我已经说了许多。其中便是创作之胆略,生活与艺术的技巧,更是漫长而遥远的,这一关经过无数次的坎坷争论与荆棘之路后,才可以进入其辉煌的殿堂或者巅峰。因此,有志于此必须多横下一条心,树立百折不挠的勇气。在生活中精心体验,在现实中认真的提炼,脚踏实地的去摸索生活真谛,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也就是说要有胆略和志向。往往有些刚踏上戏剧创作之中,草草的编个故事,说是瞎编乱造可能有损于他的人格,可故事中的人和事的那种枯燥无味,干瘪,虚弱无实,毫无鲜活的人生之感,真是缺乏生活的技巧,更谈不上创作的灵感与欲望。我记得郭沫若曾经说过一句话很幽默却很中肯,谓之“大狗大叫,小狗小叫”,的确如此,在戏剧创作,人生感悟的百花园中,既有参天大树,也有无名小草;既有名贵的牡丹、玫瑰、芍药,也有战地黄花、狗尾草及各种无名小草。但只要你认真的在生活的海洋中驰骋,挖空心思的揣度任务的内心世界,大胆的树立人物个性,就肯定从一个无名小草成为名贵的花卉或参天大树,其衡量标准就是创作胆略驱使之下,不断深入提炼生活,挖掘人物个性的本能,这就是你笔下的水准与份量。

关于如何看待生活及生活的体验,人物的个性与创作剧本本身的关系问题,似乎是早已定论,无需再去探讨的问题了。然而,在生活中我却也发现有这样一个创作现象,究竟可行与否,至今我未能彻底考证。几个人凑在一起,茶水,啤酒,水果放在一旁,哥几个神聊,胡侃,聊到下半夜,也许再加上几个大半天,没准一篇作品就孕育而生。然而在分头有一个人或几个人执笔,拼着命弄个个把月,“宝贝儿”就分娩出世了,这种作品并非就一定是次品或低劣的东西,甚至也许就是影响或有轰动效应的佳作,这种创作方式无可非议。但需要认真探究的是这种作品究竟是侃、聊、道听途说编出来的(与生活无关),还是与生活修为相关,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我认为当然是后者,因为作为策划者也好,执笔者也好,如果没有深入生活,光凭聊、侃绝对是写不出真是的人与事,更谈不上戏剧情节,人物矛盾的可信性。生活中总有个别人认为,好像越是熟悉的东西,越有生活的东西,反而越写不出来。而一些不熟悉的,见所未见的东西,接触后有新鲜感,再去深入生活的体验,细心挖掘,思考人物内心动态,更容易写好,这正如古人所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或者说是习惯性,“惰性”在作怪,对于天天所见身在其中的东西,久而久之会给与我们一种形成了自然的习惯感,进而也就不想或认为不必去思索和挖掘了。生活贵在体验也就是说,不能别动的跟着生活走,听之,任之,麻木不仁,而是要勤于思考,有所感,有所悟,把发人深省和饶有异味的东西感悟出来,这才是创作中真正的精神与胆略。

猜你喜欢
小草戏剧创作
小草的烦恼
有趣的戏剧课
小草受伤了
牛小草的牛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小草也会疼
《一墙之隔》创作谈
戏剧类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