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协同创新中心”优势培养机械工程实用创新型人才

2016-05-30 10:56王春欢许洪斌邓明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39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机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王春欢 许洪斌 邓明

摘要:重庆理工大学依托“高端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平台,以市场实际需求为导引,通过引进和互派高端人才、提升师资能力、引入德国工程教育元素、建立多样化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等举措,进行了机械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积极探索与实践,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机械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9-0164-02

一、引言[1-3]

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该计划明确提出以协同创新中心为依托,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体制是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由重庆理工大学牵头成立的市级“高端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联合高校、科研院所、行业骨干企业和科技金融公司等8家单位,汇聚14个科研平台,拥有高水平研发团队和仪器设备资源。依托“高端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平台优势,通过引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引进领军人物和高端专业人才。以需求为导向,开展人才培养的校企对接、校校合作、学校与科研院所合作、国际合作交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多样化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等举措,大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企业输送更多实用创新型人才。

二、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4,5]

1.培养定位及模式无法全面体现机械工程特色。当前,无论是学校还是师生对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规律、培养目标认识不到位。人才培养特色以及专业应用领域和应用背景无法突出,达不到培养要求和社会的需要。

2.课程体系应用性及实践性不足。目前,针对培养学生应用及工程实践能力方面的课程教学体系设置不足,尤其在必修以及选修课程上重理论、轻实践,有些课程设置与生产实践严重脱节,缺乏对学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3.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差距明显。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以理论讲授为主,以实践教学为辅,以知识灌输为主,以研究讨论为辅的现象。由此培养的学生,毕业后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对人才的创新和应用能力的需求。

4.协同创新在机制建設上的缺失制约着机械工程人才培养水平。从学校外部来看,教育教学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社会生产实践脱节严重。从学校内部来看,学科之间、专业之间、教学与科研之间壁垒森严,无法共享资源。因此,目前的教学体系下,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相脱离。

三、基于“协同创新中心”的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措施

1.依托“中心”平台,引进领军、高端技术人才,多措并举提升师资能力。(1)依托“中心”人才培养基地——“中德(重庆)汽车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中心”,送培具有国际视野的工程实践能力师资队伍。依托重庆理工大学“中德(重庆)汽车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基地”,学校优秀教师赴德国进行机电领域高端专业技术培训,学习德国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理念。目前学校已选派33位优秀青年教师赴德进行为期8个月的机电领域高端专业技术培训,取得了德国认证的教师资格证书、行动导向教学培训证书、汽车检测诊断实践培训师资格证书。学成归国的教师全部参与到学院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研究生指导等各个教学环节,初步形成一批具有德国先进工程教育理念和标准、具有国际教学视野,自身具有较强工程实践动手能力的教学团队,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大幅提高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2)依托协同创新平台,引进机械专业领军人才和高端技术人才,培养一批教学科研骨干,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依托协同创新平台,学校引进协同单位同济大学林松教授,林松教授同时也是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终身教授,在机构学、机器人运动控制等研究领域获得世界同行的高度评价。为充分发挥林松教授在德所积累的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和丰富的机械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经验,学校积极为林松教授组建专家工作团队,同时组织教研室相关教师定期集中学习德国教材的精华,提升本专业师资队伍层次水平,增强师资队伍科研和教学实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我校与“中心”协同单位中的行业骨干企业,采用人员互聘的方式聘请5名企业副总以上人员和高级技术人才为兼职硕导,引领学校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培养学生“创业、创新、创造”三创能力,对我校相关专业人才队伍提档升级,大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本专业人才的核心市场竞争能力。(3)以学校青年教师能力提升计划为抓手,选派优秀青年教师赴协同单位进行挂职锻炼。针对目前本专业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学历层次和年龄结构,学校以“中心”合作企业为平台,选派5名具有博士学位的相关专业教师到5家企业进行挂职锻炼1年。挂职期间,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使其在以后的教学、科研中,能够更紧贴工程实际,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2.依托“中心”平台,引入德国工程教育元素,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1)中德联合,招收“汽车服务工程中德实验班”,探索车辆专业的中德“3+1”双学位培养模式。学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依托“(重庆)汽车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中心”的实验条件,招收“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中德实验班”。“中德实验班”学制4年,采用“3+1”培养模式,以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学历教育课程为基础,融入德国职业培训实训课程,并结合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实训实习,累计3年时间完成本科学历教育人才培养计划内容,累计1年时间完成德国职业资格培训课程内容。同时,学校与德国兰茨胡特应用科技大学合作举办汽车本科层次双学位教育,拟采用“3+1”的教学模式,即学生在我校学习3年,在兰茨胡特大学学习1年,且保证在德国有半年的实习期。在学校3年学习期间,将德国手工业协会汽车职业资格认证课程植入到本科教学课程体系中。学生修完双方认可的教学计划规定课程并获得相应学分,毕业时,能获得中国教育部颁发的学历学位证书、德国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学历学位证书以及德国手工业协会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目前,“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中德实验班”已列入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学校与德国兰茨胡特应用科技大学达成协议,合作举办汽车电子双学位教育。(2)引入德国优秀教材,融入德国先进教学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了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德国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学习德国先进的工程设计理念,学院和林松教授一起协商,引入了德国优秀教材《机械设计学》和《徒手绘图》。在引入过程中,组织机械基础教研室相关教师定期集中学习两本德国教材的精华,将德国工程设计的先进思想融入到教师群体中,并组织相关教师编写适合我校具体情况的《机械设计》教材和《机械制图》教材,同时在教师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将德国先进的工程设计方法和思想传授给学生。

3.与企业协同建立多样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1)依据企业实际需求,采用“订单培养”的培养模式。以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主线,将企业实际产品开发体系和开发手段引入课堂,使人才培养方案贴合产业发展需求,不断优化和整合课程体系,开设与理论课程有机融合的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同时,聘请行业龙头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参与实践教学,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22人次,实现与企业工程实际的有效对接。(2)与企业联合,实行“3+1”培养模式。建立“3+1”培养模式即3年在学校学习,1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同时毕业论文结合企业实际来选题。企业派出指导教师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和指导毕业论文,同时学生还有校内指导教师,校内指导教师主要起监督和指导学生的作用,以保证教学质量。通过解决生产实习中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目前,学校与长安汽车公司的“3+1”培养模式已实施多年,近几年,已有数十名学生顺利完成培养,并得到就业单位的好评。同时,拓展与其他龙头企业的合作并达成开展“3+1”教学模式的共识。

四、结论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全球经济一体化等因素对我国高校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重庆理工大学依托“高端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平台,以市场实际需求为导引,通过与协同单位的合作,引进了高端领军人才,培养了具有国际视野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引入德国工程教育元素和优秀教材、建立多样化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等举措,进行了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探索与实践,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冯晓.“2011计划”助推中国高校创新活力[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6):26-28.

[2]胡献林.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模式探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4,(2):186-189.

[3]山鸣峰,马君.高校协同创新的有效运行机制和驱动力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3,11(4):64-68.

[4]王洁,郎咸颖,金嘉琦,等.机械工程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31):131-132.

[5]姚莉,刘伟.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3(4):36-39.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机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简介
《中国机械工程》第五届编委会
《中国机械工程》第五届编委会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简介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