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阅读下的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

2016-05-30 14:12谭琼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32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新媒体

谭琼

摘要: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在我国的理工科学校尤为常见,本文探讨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阐述新媒体阅读背景下大学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并从教师建设、人文关怀、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调整和教育资源环境开发利用的角度提出理工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035-03

教育部明确指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大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味、审美情趣、人文修养和科学素质。①

一、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

人文素质是一个人的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的综合,人通过自身所具有的人文知识进而由知识内化成人文精神,这是对人的尊严、生命价值的追求和关切,是对人类文明的高度珍视。说到底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如何做人。培养学生做人的基本观念,学会对国家、民族、社会、人类的承担。

近些年教育发展趋势都是导向功利化,商业化,传统文化课和个人社会地位的升迁几乎背道而驰,它们不再能够提供物质上安身立命的保障。无论欧美还是儒家中国,高校几乎成了职业规划量身定做的培训场,文化的主流不是对学生人文学术方面的培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理工科学校尤其彰显。理工科专业性较强,培养的是具有某种专业素质和能力的专门人才,历来忽视人文精神的熏陶,造成了大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和不足。表现在知识面太狭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不足。这些问题,其实都是精神素质问题。

实用主义、实利主义,虚无主义的教育,正在培养出一批钱理群先生所概括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己利益成为他们言行的唯一的绝对的直接驱动力,为他人做事,全部是一种投资。没有信仰,没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关怀,大悲悯,责任感和承担意识,就必然将个人的私欲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②

科学知识和人文教育缺一不可。当代人才培养最健康的方向应该是培养学生独立能力,应变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地更新知识结构,全面发展,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和自我发展完善的需要。“互联网+”的时代,阅读媒介风起云涌,如何做到把网络优势运用到人文素质教育上来呢,合理运用必将能化腐朽为神奇,取得锦上添花的效果。

二、新媒体阅读的兴起

当今是个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并存、互放异彩的伟大时代,也是个更开放、更包容、更多元的创新时代。人们因为阅读习惯、阅读内容、阅读时间等多种因素,或选择新媒体进行碎片快餐式的阅读,很少有人继续钟爱传统纸质媒体,享受有触摸感的阅读。

新媒体阅读即数字化阅读。无纸化时代,手机、平板电脑和各种手持设备都成了电子阅读的载体。通过电脑或智能手机、Ipad、Kingle等移动客户端,在网络上多渠道获取各种信息,享受数字新媒体阅读体验。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今日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占比提升至90.1%。互联网已经与人们的生活融为一体,新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

先进的新媒体技术迥异于传统阅读,不仅有文字,还有图片、视频等,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大大提高阅读的趣味性。而且还有扫读、跳读、同时读好几本书等提高效率的阅读方式。如果说手机、平板明晃晃的屏幕还会有点刺激眼睛,那Kindle的屏幕则无论在日光还是灯光的环境都能保持和实体书相近的阅读体验。Kindle拥有E-ink电子纸墨技术,完全还原了读纸质书的真实感受。而且轻薄,快捷,容量大,云端储存让在不同的终端上阅读变得十分方便。据相关调研数据显示,有74.67%的大学生的闲暇时间主要用来上网,70.3%的大学生平均每天用来上网的时间超过两个小时。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媒介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在阅读的内容上,选择性灵活,个人根据自己爱好,随意选择,轻易搜索。不用在图书馆找寻自己爱看的书,只要网络搜索,书籍跃然而出,省去逛书店买书找不到好书的烦琐,在网上看看书评,然后下载阅读。电子阅读提供了一个更加方便的渠道。上课看、睡前看、排队打饭看、在等公交和公交上的时间也可以阅读,人人、贴吧、论坛、微博、微信等各种新媒体媒介吸引不同的人群,大学生是网民中的大群体,他们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积极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满足自身对知识多方面的需求。

三、新媒体阅读下的机遇与挑战

在这个新媒体阅读时代,伴随着移动终端的兴起,阅读意味着,随时随地,而不用非得一定找个舒适的地方或随身带着大本的书。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把阅读填在间隙时间中,能深深体会到新媒体阅读益处。数字化阅读带来了丰富的资讯和资源,丰富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也在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大学人文教育而言既是机遇也充满挑战。对大学生而言,新媒体增加了他们求知方式。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现在大学生彻底摆脱传统纸质媒介的局限,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地点的局限,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新媒体涵盖内容广泛,如同大百科全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随意阅读,新媒体多元化内容充分拓展其知识面和视野,拓展知识广度和深度,对专业学习形成有益补充。同时,新媒体阅读可以增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求知的道路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除了教师的答疑解惑,百度、专业论坛成为他们求知的新途径。自主学习可以增加大学生探索能力,为以后独立解决问题奠定基础。新媒体是把双刃剑,各种弊端也显而易见。首先,移动终端使得大家很难有完整的时间安静地阅读,使得长时间阅读变得奢侈,大量的碎片化阅读导致大学生价值观混乱,影响人文素质教育的系统性。特别是微博、微信等媒介,快速性、互动性、流动性强,转发、分享、点赞功能使信息的分享功能加快,一些片面化的极端的信息容易引起群体性发酵,造成不良后果。尤其是吸引眼球的社会热点事件,通过新媒体,传播速度快,网络主流意见往往成为大学生舆论的风向标。如果不加以引导,容易引起大学学生价值观的扭曲。其次,快速阅读也导致学生放弃了对文字的深度追求。新媒体环境中的受众乐于“快餐”式阅读,微信、微博等自媒体让受众产生一种随心所欲掌控信息的享受,而且碎片化的信息与阅读容易让人难以专注于阅读,也就让信息接收者远离文字的深度。如果一个人内心浮躁,就不会有深层次的阅读,即使看的书再多,忘得也快。再加上新媒体多是以手机、电脑等为终端,阅读体验与纸媒等传统媒体有很大区别。例如,阅读电子书,如果要找出前后关联的地方加以批注,就会比较麻烦,而纸媒则可以快捷地进行前后翻页做记号。新媒体的这种不便之处使得读者有一定的阅读障碍,降低了读者对前后信息的关联性,因此,也就降低了读者对文字的深度追求。人文思想更强调是开启人的丰富想象力,对文字敏锐的感受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网络快餐文化以简单快捷的形式代替深度阅读,学生在接受信息的同时极容易缺乏独立思考,思维贫乏单一,不利于创造性思维和高层次思考能力的培养。浅阅读,网络冲浪,快餐阅读,追求新奇刺激,缺乏思考和钻研,这些都不利于对科学知识的积累培养和严谨的思维逻辑推理能力的养成。再次,新媒体阅读使大学生成为“低头族”。当今社会,移动终端的发展使人整天低头对着手机,坐地铁、吃饭、走路等,随处可见“低头族”,在大学生群体中也日益普遍。“低头族”每天与手机为伍,线上活跃,线下冷漠,其显著后果就是导致个体逐渐封闭起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逐渐减少,间接影响到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感情。情感的淡漠必然会对大学生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看待问题的方式或方法也可能受到影响。最后,新媒体阅读环境下,还可能造成校园图书馆等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学习氛围也有所降低。以手机为载体的新媒体伴随性非常强,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这在人文学科的课堂教育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以前的传统媒体环境中,黑板与粉笔是最重要的教具,教师离不开黑板、粉笔,学生离不开教材和笔记本。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学生在讲台下抄写。但是在以电脑为主的新媒体引进课堂教学后,教师和学生几乎都不再使用教材,教师上课只需轻松地点击PPT,大学生则掏出手机,拍下PPT即可,或者直接让教师拷贝PPT,学生拿回去学习。虽然师生的课堂都轻松了许多,但是教学过程显得简略,学生的学习变成走马观花式的学习。由于新媒体具有海量信息,学生足不出户就能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想看某部文学作品,不用去图书馆,可以去网上下载电子书;想看期刊杂志,也不用去阅览室,有电子杂志或者相关APP。因此,大学生可能去图书馆的次数也就少了,纸质图书的借阅量下降,图书馆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学习氛围也有所下降。

可以说新媒体改变大学生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改变了教学环境、教學方式、教学过程和教学媒体,如何因势利导势必成为当前高校教育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四、高校教育如何因势利导

社会、家庭、学校是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来源。从历年来各种校园事件来看,学校的人文教育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当代青少年的很多烦恼在于媒体、网络向他们展现了各种光怪陆离的生活断面,给了他们各种遐想,似乎生活有无数选择。然而媒体、网络并没有给出实现的途径。大部分父母的教育背景和过时的人生经验根本无法满足在这个时代生活需要得到的指导。大学生都是有自己主见又容易受别人影响的群体,耐性和热情有限,因此高校人文教育工作者责任重大。首先是教师自身要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熟练网络媒介的应用,关注网络热点及大学生舆论动向,思考人文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充分挖掘网络资源,丰富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对于一些网络热议事件,如果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要及时澄清纠正。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辩论,分享等方式,引发学生对事件思考。对社会时事的洞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现实生活的感触等,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互动,散播思想和理念,无形中提高学生素质。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始终与社会发展保持密切联系,结合学生现实问题展开,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结合,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人文知识内化,并上升为人文精神。其次可以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百度贴吧、博客、QQ群等,定期地、有目的性地推送相关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做一些主题文化的推送,围绕主题深入挖掘,吸引学生参与。尤其关于日常行为的规范,做人的基本常识,中西方人文经典,中西文化的常识,中西文化的根源,思维方式等,以此开阔学生的视野和眼界。第三,提高学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充分了解现在大学生的群体爱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与学生的爱好相切合,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学教师在教授人文素质相关课程时,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把相关内容和兴趣爱好相结合,实施更新,与时俱进,并结合新媒体沟通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第四,借鉴名校的人文素养培养途径,因地制宜地设置理工高校的人文素养教育体系,包括课程设置、组织实施、考核评价都要有清晰的设计与执行。哈佛大学新生入学第一年必须学习“共同基础课”,包括历史、哲学、艺术、文学、数学、自然科学等,其中的人文学科的比重大约占50%。③因此,根据我国的理工高校的实际情况,参照这种课程体系对我国当下的理工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制度做出调整。在组织实施中,一方面直接从显性课程入手,为理工大学生安排适当的人文教育课程,拒绝以学分为中心的课程安排,让学生在非功利状态下接受人文教育。另一方面,通过开展人文学科学术沙龙、开设人文科学报告、讲座等方式,将学生融入人文教育隐性课程。在考核与评价方面,可以从师生、过程、方法与结果这四个维度入手。由于是针对理工科高校而设置实施的人文素养教育,因此在考核与评价过程中应当与人文社科类学生的评价方法有所区别。最后,充分利用已有的人文教育资源和环境,实现人文素质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开发新的人文教育资源,不断激发人文教育工作者的热情和学生学习的兴趣。新媒体既然是双刃剑,那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必须把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结合起来扬长避短。理工学校一方面要进一步建设自己的软硬件资源与环境,通过各种方式鼓励理工学生放下手机,多去图书馆,多参经典阅读活动,等等。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慕课、网络公开课平台等,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在这过程中,教师应当做好阅读规划和指导。同时需要学校配合来营造高品位校园文化。如开展一些文化活动,读书日等,使人文素质教育变得轻松简单又丰富多彩。

随着高科技不断进步,阅读形态的变化,无论是随时随地任意畅游一本电子书还是坐在图书馆翻阅纸质书籍,目的都是纯粹而单一的,就是为了得到书籍给予的智慧与心灵的畅快。新媒体时代,读书方式发生了变化,但对知识的渴求与分享却永不改变。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④人文科学如果不能满足技术时代的新需求,那不能说是时代的衰退,只能说是人文学科的失败。每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不断求知并反思,寻求互联网+时代人文素质教育如何适应潮流。

注释:

①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Z].1998.

②钱理群.寻找失去的“大学精神”——钱理群《致青年朋友》.

③吴余渝.探索、构建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新体系[J].文学教育(中),2011,(08):60-61.

④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Z].教高司[1998]2号,1998-04-10.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Z].教高司[1998]2号,1998-04-10.

[2]钱理群.致青年朋友[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8.

[3]徐涛.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109-112.

[4]万凤华,郑乐,胡夏闽.美国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特色及其启示[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5]杨冰郁,万小朋,徐滨.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问题与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教育新媒体
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医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现状与对策研究
人文素质教育视角下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人文素质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