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非艺术类专业学生民族音乐知识调查》报告

2016-05-30 14:12牛艺臻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32期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调查问卷民族音乐

牛艺臻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其音乐教育。而民族音乐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更值得我们传承与发扬。笔者以中国海洋大学为例,就综合类高校的民族音乐知识普及进行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了现阶段本科生对于民族音乐的教育情况。部分大学生掌握了常见的民族音乐知识,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对于民族音乐尚未形成全面的了解。民族音乐教育普及任重道远。

关键词:民族音乐;调查问卷;高校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058-02

一、绪论

1.选题依据。民族音乐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高校作为大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要承担起传播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任。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院系设置为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医药学院、水产学院、基础教学中心音乐表演专业等。但艺术类学生掌握的民族音乐知识较普通专业相对丰富,因此本次调查以非艺术类学生为对象,开展音乐知识的问卷调查,以了解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了解情况及其中学阶段接受的音乐教育情况。

2.研究目的及意义。进行此项调查问卷,首先了解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学生的音乐知识掌握情况——学生在掌握文化课知识的同时是否具备基础的民族音乐知识?从而引发对当代大学生音乐教育的思考。其次为提高高校及社会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强调音乐教育的重要性。音乐素养及审美能力是培养高尚的情趣以及完善人格的重要途径。学习音乐基本知识可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增强对音乐的感悟、理解和创造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化发展,对当代大学生具有重大意义,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更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

3.研究方法。①查阅资料。首先通过阅读文献资料了解当代大学生音乐知识层面以及高校音乐教育的现况,为调查研究做铺垫。②问卷调查。通过特别设计的问题表格,由调查对象做自填式回答,收集笔答资料。③抽样调查。在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作为调查的样本。④对比分析。通过收回的问卷进行分析,不同题目进行对比统计,从而得出结论。

4.调查对象: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非艺术类专业学生。

5.调查时间:2015年5月。

6.调查方式:通过网络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

7.创新之处。①作为中国海洋大学音乐类调查问卷,以鱼山校区非艺术类专业学生为基础,排除了艺术类专业学生,更加准确的了解了鱼山校区学生的民族音乐知识掌握情况。充分利用校园资源,确保调查人群更为全面和有参考价值。②可以丰富我校音乐类问卷调查,为其他更深层次的音乐类研究提供基础。

二、正文

1.根据调查统计,接受调查的54人中,有43人更了解民族器乐,占总人数的79.63%;11人更为了解民族声乐,占总人数的20.37%。

2.对于所在的高中音乐课中涉及民族音乐的知识情况,28人选择“一般”,占总人数的51.85%;17人选择“几乎没有”,占总人数的31.48%;选择“经常”和“总是”的人数分别为7人和2人,占总人数的12.96%和3.70%。由此可见,高中阶段受访人群接受民族音乐知识的情况相对薄弱。

3.本科期间接受民族音乐知识的情况,28人选择“几乎没有”,占总人数的51.85%;22人选择“一般”,占40.74%;只有3人和1人选择“经常”和“总是”,分别占总人数的5.56%和1.85%;

在接下来的民族音乐常识题中,大部分受访者可以选择正确的答案。

在选择属于我国新疆地区的民歌中,90.74%的人选择了正确答案《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在选择《阿里郎》是我国哪一个少数民族的民歌的题目中,44人选择了正确答案“朝鲜族”,占总人数的81.48%;4人和6人选择了“蒙古族”和“哈萨克族”,分别占总人数的7.41%和11.11%。

在选择二胡作品的题目中,42人选择了正确答案《赛马》,占总人数的77.78%;各有6人选择了古琴作品《高山流水》和琵琶作品《十面埋伏》,各占总人数的11.11%。

在选择吹奏形式的乐器中,52人选择了正确答案“笛子”,占总人数的96.30%;各有1人选择了“古筝”和“琵琶”,各占总人数的1.85%。

在选择属于蒙古族民歌伴奏乐器的题目中,53人选择了正确答案“马头琴”,占总人数的98.15%;只有1人选择了“二胡”,占总人数的1.85%,此题成为正确率最高的题目之一。

在考察二胡名家华彦钧(阿炳)代表作的题目中,同样有53人选择了正确答案《二泉映月》,只有1人选错,正确率高达98.15%。

在选择我国民族乐器琵琶的图片题中,52人选择了正确的琵琶图例,占总人数的96.30%;各有1人选择了二胡和中阮的图示,各占1.85%。

在选择作曲家王洛宾先生作品中较为熟悉的歌曲中,《在那遥远的地方》和《掀起了你的盖头来》最被受访者所熟知,各有41人选择;36人选择了《康定情歌》。此外,各有26人选择了《达坂城的姑娘》和《青春舞曲》;有24人选择了《半个月亮爬上来》。

在“如果有机会,您会选择学习下列哪种或哪些民族乐器?”的题目中,古筝最受受访者喜爱,有20人选择。此外,古琴、笛子、二胡和琵琶也得到了较高的呼声,分别有18人、17人、12人和11人选择愿意学习这些乐器。

在受访人最熟悉的三种民族乐器中,二胡、琵琶和古筝是最为熟悉的三类乐器,分别有28人、26人和25人填写了这三类乐器。

受访者最熟悉的三首民歌分别为《掀起了你的盖头来》、《康定情歌》和《在那遥远的地方》。

三、结语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的受访者有着一定的民族音乐常识,对于常见的民族乐器以及民族歌曲都有一定的了解且对民族乐器的了解高于民族声乐。高中和本科时期对于民族音乐知识的接触相对较少。对于冷门的民族乐器与民族歌曲并没有较高的兴趣。基于此,笔者有以下建议。

1.作为当代音乐教育的重要基地,高校应提高对民族音乐知识的普及。将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作为音乐限选课的标准。此外,还可以鼓励社团进行与民族音乐文化相关的活动,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2.加大对民族歌曲的宣传与普及。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受访者对民族声乐的了解远不及民族乐器。平日里,高校可以定期组织民族声乐的讲座,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民歌、热爱民歌。

3.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历史久远,一直传承到当下,对社会和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学习冷门乐器的人本身较少,倘若没有较好的保护和传承,极易失传。各个地区的民族管弦乐学会可以加大活动与宣传力度,对于少见的冷门民族乐器可以进行知识普及与宣讲,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和传承民族音乐的队伍中来。

作为一名民族声乐的学习者,笔者十分欣喜的看到了大部分受访者对于民歌有着一定的了解,美中不足的是,還有小部分受访者对于民族音乐知识概念略有模糊。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笔者会留意并积极地投入到身边的民族音乐活动中,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将民族音乐与当代流行音乐相结合,让更多的人真正喜爱属于我们自己的民族音乐。

猜你喜欢
高校音乐教育调查问卷民族音乐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人格特质分析
课堂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的实践与探索——以《其多列》一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