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6-05-30 21:38夏勤乐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32期
关键词:小羊思维能力笔者

夏勤乐

摘要:一直以来,语文教学中存在重视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笔者就如何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思维能力;提高;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266-02

语文教科书中所选的课文,它是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的总结,为培养学生思维提供了契機。一直以来,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不到位。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而听、说、读、写能力又离不开思维。怎样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让思维具有准确性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是一篇记叙文,讲的是红三军团在过草地时,由于没有食物充饥,彭德怀决定杀自己最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五头牲口以解决燃眉之急的事。其课后的思考题是:“不耐烦”、“怒吼”、“发火”分别表达了彭德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笔者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1.自主学习。师:先找一找这三个词分别出现在课文的哪些句子中,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注,再读读这些句子,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学生自主学习,师巡视指导)

2.交流反馈。师:请交流自己的体会。生:我从这三个词中可以看出彭德怀做事果断,雷厉风行。师:回答的很好,擅于从文字中找到关键信息,思维很准确。彭德怀对大黑骡子有着深厚的感情是在什么情况下忍痛决定枪杀坐骑。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生:彭德怀喜爱大黑骡子,但在面临草地断粮、战士们饿昏倒的严峻形势下,他毅然决定杀坐骑以解燃眉之急。生:这些词句所描写的神态和动作正是彭总矛盾复杂心理的表现,反映出彭总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从中体会出彭总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抓点破式的发问,让学生在矛盾交错的文章里,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和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训练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二、让思维具有求异性

求同求异是思维的两个翅膀,二者缺一不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语言的内在规律。在读听中培养学生打破常规思考和看问题的习惯。在阅读教学中启发学生敢于发表自己不同于他人的见解,在课堂教学中展开合理的想象,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如针对《开天辟地》文中的一段话,笔者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口中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发出的声音变成了轰隆的雷霆,左眼变成了光芒万丈的太阳,右眼变成了皎洁妩媚的月亮,隆起的肌肉变成了三山五岳,流淌的血液变成了奔腾的江河,筋脉变成了纵横交错的大道,皮肤变成了万顷良田,就连流出的汗水也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甘霖。”

1.在感受想象中体会排列不能随意。口中呼出的气变成了(万顷良田);发出的声音变成了(三山五岳);隆起的肌肉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甘霖)……(通过讨论,学生从中明白虽然内容没有改变,但想象不合乎情理。)

2.在感悟中训练语言表达。

3.学生展开想象。师:想一想盘古的身躯还会怎么变化呢?让我们都来当一回小诗人吧!出示:他的 ,变成了( )。(1)学生试着填写。(2)小组合作后将内容连成一段话。如:他的头发,变成了黑黝黝的泥土;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等等。师:听了你的叙述,我仿佛看到了你们就是一个个小小的神话家,真是了不起啊!

三、让思维具有条理性

学生的思维语言表达要有条理,即思路要清楚。因而,教师首先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步骤。一般先考虑哪一方面先说,哪一方面后说。如何让学生有条理地回答问题呢?例如在《郑和远航》第五自然段教学片段。师:郑和在航行途中遇到了哪些凶险,是怎样克服的?我们该选择一种怎样的思路交流呢?选择如下的一种思路。出示:郑和远航途中遇到的第一个凶险是( )是这样克服的( );遇到的第二个凶险是( )是这样克服的( )。学生同桌间互相表达,再选代表分别用不同的思路进行表述。这样训练,学生的叙述完整,条理清楚。

四、让思维具有创造性

“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时,笔者努力激活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去发现课文和生活中的“五角星”。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横切苹果和竖切苹果进行比较,并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上百年来人们一直循规蹈矩地竖着切苹果。学生从中体会传统的切法好拿、好吃、好切,但是也错过了发现创造的机会。学生通过动手、动眼、动脑在观察和交流中产生了新的遐想:如果横切梨会出现什么图案呢?他们又有了新的思考、新的发现。(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还可以活跃他们创造思维)

五、让思维具有指向性

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必须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启发引导,努力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爱学肯学,思维活动会引入教师设计的思维方向,从而更好地进行思维训练。

1.从文章的题目入手。在讲《九寨沟》时,教师先出示了一个“沟”字,让学生扩词,学生会说出“河沟、沟渠、水沟”等。教师进一步引导:“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题目为《九寨沟》,九寨沟在我国四川,这个地方为什么叫九寨沟呢?让我们一同走进九寨沟去看一看。接着教师朗读课文。

2.从文章的情感入手。在学习《第一次抱母亲》一文时,文章内容容易理解,语言朴实,字字句句都渗透着母亲与子女的爱。笔者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当我们生病时,母亲就会毫不犹豫地把我们送到医院,直到我们恢复健康才放心地离开。同学们,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母亲这样做的呢?是母爱”。再让学生回忆一下母亲对自己的照顾,说说自己第一次抱母亲的情景。此时,学生能真正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3.从学生的好奇心入手。教学《石头书》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同学们,我们书包里装着语文书、数学书,你们有没有见过石头书呢?石头书是什么样子的呢?它有什么用呢?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们就会明白的。”这样,学生一接触课文就充满了兴趣。

六、让思维具有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学生认识事物往往只看表面,不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只就要求教师采取措施,根据教材设计一些探索性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步步深入。

如在教学《狼和鹿》这课时,让学生懂得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如果简单地提问:“《狼和鹿》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那么班级中大部分学生就很难回答出来。为了使学生能明白这个道理,笔者设计了几个小问题:100多年前的凯八伯森林怎么样呢?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呢?鹿的生存状态怎样呢?25年后,凯巴伯森林又會怎样呢?鹿的生存状态又将如何呢?学生通过认真地朗读课文很快就从文中找到两种完全相反的结果,并对这一状况进行了深入地剖析,明白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从中懂得了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接着,笔者又提问:“给森林和鹿群带来巨大灾难真正的‘祸首又是谁呢?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他们以后又将怎样去做呢?”经过这些环环相扣的提问,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七、让思维具有发散性

要训练学生的思维,必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精选那些蕴含思维价值和具有思维强度的问题发问学生。二年级语文《狼和小羊》结尾是:“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这句话给人思考余地多,想象的成分大,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很好的内容。因此,笔者在讲读这节课文时问学生:“狼往小羊身上扑去,结果会怎样呢?”这样一问,学生就能积极地思考,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小羊用自己的角把狼顶到水里去了。”有的说:“正当狼往小羊身上扑去时,刚巧来了一位猎人收拾了狼。”还有的说:“小羊躺在地上装病,说自己快要死了,你如果吃了我,你也会死掉的,小羊逃过了一劫……”从学生的回答来看,他们的思维被打开了,虽然学生说法不一,但都认识到:小羊是无辜的、善良的,狼是凶恶的,不会有好下场。如此的发问,不但让学生领悟到存心要干凶恶残酷的坏事情,那是很容易找到借口的,还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八、让思维具有全面性

一般来说,学生在概括叙事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时,往往会过于简单,抓不住要领,即使说了一大堆也容易会把一些关键内容遗漏。如何引导学生全面的思考问题呢?下面以《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的教学加以说明。师:课题是《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看到课题后,你想到了什么?生1: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生2:这是一条怎样的鱼?生3:他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师:带着这几个问题自读课文,读完后看看你们知道了什么。生1:我知道了这是一条大鲈鱼。生2:课文是与文中一句话为题的,是爸爸对汤姆的命令。师:“我”好不容易才钓到一条大鱼,这父亲为什么要让“我”把鱼放了呢?生:父亲让“我”把鲈鱼放掉,是因为这条鲈鱼是“我”在鲈鱼开放日前两小时就钓的。师:文中讲汤姆叹了口气,心想:“这辈子再也钓不到这么大的鱼了”,汤姆后悔了吗?再读课文,边读边想刚才的问题。生:在父亲态度坚定,没有商量余地的情况下,“我”无可奈何地把鱼放掉了,这件事让“我”受到了启示。师:“我”当时从这件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生:汤姆可能会后悔再也没有钓到那么大的鲈鱼,但更多的是欣慰,自己铭记了父亲的话,要处处严于律己。

以上教学中,当教师发现学生在概括主要内容时,把文章关键内容遗忘了:一是在什么时候就钓到了鱼;二是从自身成长经历中体会这件事情,得到了启示。学生在质疑、感悟、释疑的过程中,促使其要全面地思考问题,思维得到了充分的训练。

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和通过语言证明别人的思维,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语言文字,驱动学生灵动的心,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猜你喜欢
小羊思维能力笔者
毛茸茸的小羊
培养思维能力
老师,别走……
培养思维能力
狼和小羊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