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毛泽东的救国救民之路

2016-05-30 21:39李玉姣
文化产业 2016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李玉姣

摘 要:青年毛泽东在内外交困的环境下,一直努力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实现了从最初的求学救国到以民众大联合来救国救民,最终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实现救国救民的转变。

关键词:青年毛泽东;救国救民;求学;民众联合;马克思主义

近年来研究毛泽东的文章数不胜数,大多谈及青年毛泽东的思想历程,青年毛泽东的人格分析,青年毛泽东的政治观等,研究青年毛泽东救国救民的也有涉及。高文超《青年毛泽东的心志与理想微探》中便提到了青年毛泽东立志救国救民,且“根据毛泽东早年的诗歌和文稿对其当时的心志和理想作一探析。”本文以青年毛泽东将“救国救民”作为自己的精神追求为逻辑起点,以青年毛泽东求学来救国救民、民众的大联合来救国救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救国救民这三种途径为线,具体阐述青年毛泽东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适应当时的实际情况来实现救国救民的抱负。

一、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现状

1910年刚出乡的毛泽东读了《列强瓜分中国之危险》这一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小册子,他后来回忆说:“我现在还记得,这本小册子的开头一句‘呜呼,中国其将亡矣!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小册子的内容使毛泽东大为震惊。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他开始关注政治时事,关心国家大事。毛泽东向同学萧山借阅《世界英雄豪杰传》,还书时毛泽东对萧山说到:“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我们应讲求富国强兵之道,才不致蹈安南、朝鲜、印度的复辙。

在这个世上,人之所以为人,为独立的个体,首先最基本的就必须是他有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权利,他人无从侵犯,此后才能去追求幸福安定。但是在青年毛澤东当时所处的社会,这最基本的权利都无从实现,本应爱民护民的政府像完全转换了角色,“腐败绝顶的政府,甘心为恶,屠杀人民,与市民战,与学生战”。青年毛泽东义愤填膺,他看到了“社会的腐朽,民族的颓败,非有绝大努力,给他个连根拔起,不足以摧陷廓清。”青年毛泽东认为“这样的责任,乃全国人民的责任,不是少数官僚政客武人的责任。”为警醒自己不忘救国救民的追求,在离开东山前往省城求学前,给自己取名“子任”,意即将救国救民作为自己的责任。

二、实践途径

毛泽东在当时的环境下,并不是一来就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来实现“救国救民”的追求。相反,青年毛泽东是在反复的选择并实践中,渐渐的发现发现只有“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

(一)求学救国。1913年青年毛泽东考进了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读预科,后来并立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青年毛泽东开始了长达五年半之久的师范生生涯。他花大量时间在读书自习上,为锻炼自己于任何环境中都能专心致志读书和思考,甚至去闹市中看书,所谓“闹中求静”,此外,他并不局限于几本教科书,而是博览群书,广泛涉猎。本无多的经费一大半都用来买书,买不起新书就去折扣店买旧书,甚至自己手抄书。除了自己努力学习外,他还积极倡导自己的同学为挽救中国的危亡而储才蓄能,坚持做到有真才实学的救国能人,而不是不学无术只为自己的生活的小人。他说:“来日之中国,艰难百倍于昔,非有奇杰不足言救济”

(二)民众的大联合。正当毛泽东苦于找不到出路时,发生了两件大事。这两件大事使青年毛泽东发现民众的大联合是改变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有效途径。1917年11月7日,在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党联合工人、农民、士兵等民众力量发动武装起义,推翻了俄国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独立自主。

青年毛泽东认为民众联合的力量是强大的,尤其是在中国,民众联合的力量更是无可限量的。正如他写到:“我们中华民族原有伟大的能力!压迫愈深,反动愈大,蓄之既久,其发必速。我敢说一怪话,他日中华民族的改革,将较任何民族为彻底。中华民族的大联合,将较任何地域任何民族而先告成功。”毛澤东对中国革命的前途非常乐观,充满信心。

(三)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救国救民。青年毛泽东最终选择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实现救国救民的精神追求是有迹可循的。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中曾对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及其意义进行了热情的赞颂,毛泽东认为各国人民要想得到彻底解放,“惟有步俄国和匈牙利的后尘,实行社会的大革命”。这时青年毛泽东已经开始特别关注社会主义。

但此时的毛泽东还没有确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他一心筹划湖南自治运动,无奈最终也是失败。在运动失败后,青年毛泽东失望倍增,政治界暮气已深,腐败已甚,政治改良一途。青年毛泽东在北京与李大钊、陈独秀等经常接触,讨论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一些问题,并研究如何在湖南开展革命,这使他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青年毛泽东在受陈独秀、李大钊等的影响,和在总结湖南自治运动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发现了马克思主义这面旗帜,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可以从他给蔡和森的回信中得出。当时新民学会提出了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学会的方针,但是至于以何种方式来达到这个目标却产生了不同的见解。以蔡和森为代表主张组织共产党,走俄国式的革命道路;以萧子升为代表的会员主张“温和的革命”,用教育做工具。蔡和森和萧子升将各自的观点想法写信寄给毛泽东。其中蔡和森在1920年8月13日给毛泽东的信中主张道:“对于中国将来的改造,以为完全适用社会主义的原理与方法。我以为先要组织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在研读完蔡和森的信件后,1920年12月1日毛泽东给他复信,“明确表示‘深切赞同蔡和森走俄国人的道路,组织共产党,经过阶级战争,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改造中国社会的目的。他努力经营文化书社,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发起湖南省俄罗斯研究会,组织留俄勤工俭学;出席中共一大,并积极建设湖南地方党组织;在安源创办工人补习学校,成立中共安源党支部。为了加强党的干部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何叔衡等在利用船山学社社址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在青年毛泽东及一干共产党人的坚持下,湖南省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强有力的根据地。从此之后,青年毛泽东成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名战士,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坚定不移沿着革命的道路走下去,最终实现了自己救国救民的精神追求。

参考文献:

[1]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上海:三联书店,1979(12).

[2]萧山.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M].北京:人民出版社,1949(3).

[3]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湖南:湖南出版社,1990.

[4]毛泽东.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本刊策划·走进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