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帮文化在日本的源流与发展

2016-05-30 00:13张淑珍
关键词:宁波日本

张淑珍

摘 要:红帮裁缝曾创造了中国服装发展史上的多个第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红帮文化。结合日本的有关史料,对“红帮裁缝创始人张尚义”之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研究了红帮裁缝对日本洋服业发展做出的贡献。

关键词:宁波;红帮裁缝;日本

中图分类号:TS9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346(2016)03-

红帮裁缝是清末民初以浙江奉化和鄞县一批裁缝为代表,以缝制西装见长的宁波裁缝的总称,源于日本,成名于上海。[1]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已有大量专家学者,对红帮文化进行了梳理。季学源等考察了红帮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历史贡献、科研成就等,对红帮文化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论述,展现了红帮文化的整体风格。[2]还有如王汝珍对历史上的红帮名店——荣昌祥的历史进行过考察[3],曹霞关注过国内其他地区“红帮”裁缝的发展[4]。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分析,红帮发源于日本。[5-6]在今天的日本东京、横滨、长崎、神户、京都等地还有许多红帮裁缝的后代经营的西服名店。如横滨“汤姆森商会”、“隆新洋服”,东京的“胜利西服店”、“培蒙西服店”等。那么,历史上“红帮”裁缝是如何到达日本?他们又是怎样传承和发展宁波“红帮”文化的?他们在日本服装史上的贡献有多大?这些都是值得考证研究的。

1 再议“红帮裁缝创始人张尚义”

张尚义,宁波张家漕人,生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卒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享年59岁。①陈万丰提出张尚义创业一说:“清嘉庆年间,鄞县姜山孙张漕人张尚义,学了裁缝手艺没法糊口,被迫改行在渔船上帮厨烧火。一次,因遇海难,渔船漂至日本横滨,被当地水兵救起。在举目无亲的异国他乡,张尚义凭借裁缝手艺,寄居码头靠修补救生衣度日。他看到港区内有不少俄国渔民和荷兰客商都穿西装,就趁补衣之机,将洋人的西装拆开,做成样板,学习裁制,渐渐熟能生巧,成为制作西服的高手,于是回乡带儿子创立了‘同义昌西服店。后多次从横滨返回故乡,带着奉化江畔的宁波人,一批接一批东渡日本,经营裁缝生意。”张尚义的后人在日本横滨等地开设洋服店,并代代相传。现横滨山下町73号,汤姆森商会仍在营业,就是由张氏第4代传人张肇扬经营。由此,张尚义被奉为红帮裁缝的鼻祖。季学源教授对此提出了异议,他认为从横滨港发展历史来看,张尚义在日本横滨创业一说并不成立。[7]笔者查阅了不少日本的相关史料,也认同季学源教授的观点。日本自1635年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直至1853年才被美国舰队打破国门,1858年与美国签订日美修好通商条约,大量欧美人进入横滨的时间当在1859年之后。在这之前横滨并无西方人来往,更别提对西服的需求。而张尚义于1832年已经去世,从时间上看,并没有在横滨学习西服缝制技术及开办西服店的可能。另外,中山千代教授综合了“The China Directory”、“Japan Directory The Chronicle and Directory for China,Japan&The Philippines”等资料编写了《1862-1926年间横滨洋服业者表》。从这张表来看,横滨最早的洋服店于1862年由西方人开设,中国人的洋服店则于1868年才出现。[8]而学者永田麻里子考证后提出,横滨第一家洋服店是由英国人创办于1862年,中国人在横滨的洋服店最早则是1863年由广东人开设的Cock Eye(同均昌)。[9]虽然在具体时间上各有说法,但日本的洋服研究者普遍认为,横滨洋服业的发展始于1859年前后。以上和季学源教授的考证较为一致,即张尚义在世期间,于横滨学艺并创业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而真正在横滨开设洋服店的应当是他的后人。

但是,张尚义在世期间,并非没有在日本学习西服技术的可能,比如离上海很近的长崎。长崎位于日本最南端,九州的最西部,距中国上海市860公里,自古以来就是和中国往来的重要港口。禁海令后,长崎作为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被保留下来,只允许与荷兰及中国通商。以荷兰人为首的西方人仍可以从这里进出日本,港口商船云集。另一方面,日本自1720年放开书籍禁令以来,开始盛行兰学(荷兰人传入的西方科学技术)。当时,长崎聚集了大量日本的特权阶层和上流知识分子,他们积极向荷兰人学习西方科学知识文化,同时开始模仿他们的穿着打扮。比如一些西医在行医时会在和服外套上西服,一方面为了和传统的汉医区别,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体现自身的优越感。[10]德国医生菲利普·弗兰兹·冯·西博尔德,1823到长崎的荷兰商馆担任医生,他在日记中记载了他于1826年觐见幕府将军情景。“招待我们的房间布置着西式家具,充满了荷兰风情,来迎接我们的伊藤醇更是穿着西服。”[11]在长崎市立博物馆馆藏的“荷兰屋敷绘图(江户中期)”、“出岛异人游兴图”等绘画作品中明显可以看到穿洋服的日本人。[12]可见在日本打开国门前,其特权阶层和上流精英分子已经开始接受西洋文化,并开始穿着西式服装。而长崎不仅聚集了大量的西方人,更是有大量学习西医的日本人,对洋服有相当大的需求。由此推测,张尚义在世期间,在日本尤其是在长崎学习西服制作的可能性是有的。当然,这个猜想还需要更多史料的考证,特别是张尚义有否东渡日本及东渡日本的具体时间,需要有更多的史料来印证。

2 红帮裁缝对日本洋服业发展的贡献

1858年,日本与美国签订通商条约后,开放横滨、神户、长崎等港口,大量西欧人涌入了横滨等地,西洋文化、西式服装开始盛行。明治维新开始后,政府强制推行穿洋服。最早到达横滨的西方人于1862年开设了第一家洋服店,而中国人则以西方人仆人的身份来到横滨。当时,日本民众普遍习惯于穿和服,对西服比较抵触。这给了中国裁缝极大的发展机遇。上海、宁波等地的裁缝纷纷到横滨等地闯荡创业。在宁波孙张漕村就有张氏、陈氏、孙氏等。当时,在横滨从事西服业最多的是广东人,其次是宁波人、上海人。其中,宁波人以从事男士西服缝制业为主,上海人则以制作女式洋装为主。1862年,横滨仅有2家西方人开办的洋服店。关于中国人最早开办洋服店的年份,则各有说法,但都集中在1860年至明治初期。可以说,西方人为首,中国人紧随其后,都为日本洋服业初期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这一点上说,中国裁缝(包括红帮裁缝)是日本洋服业发展的先驱者之一。

在随后的发展中,中国裁缝开始赶超西方裁缝。根据中山教授编制的“横滨洋服业者表”,在1868年横滨仅有2家中国人开办的洋服店,西方人开的则有8家。随着明治维新服饰改革,西服的需求量进一步增大。到了1877年,西方人的洋服店共12家,其中从事男式西服缝制的7家;中国人开办的洋服店则有14家,其中专门从事男士西服缝制的有11家。此后的15年间,中西方开办的洋服店在数量上虽然基本持平,但其中专门从事男式西服缝制的店,中国人开办的数量则为西方人的2~3倍。从1893年开始,随着日本鹿鸣馆洋服的衰弱,以及西服作为日本人的工作制服开始普及,日本的洋服业开始进入急速发展期。中国人创办的洋服店开始大幅增长,数量最多时达到39家。而在此期间,西方人的男式洋服店仅有3~4家。在长崎,有中国人在明治初年开办的“トム”和“长与号”;另据最早在长崎开办女装洋服店(1900年)的日本人坂田清吉回忆,开业初曾在路上遭到30多个中国人的围攻,反对他开店。[13]由此可以推测,中国人在长崎开办洋服店也是要早于日本人的。而在神户,最早开西服店的是广东人的“其昌号”和宁波人的应绍有。[14]在洋服业形成较晚的京都,也是中国的裁缝率先开办西服店。可以说,中国的男式西服裁缝业者为日本洋服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当时来自宁波的裁缝是男士西服裁缝业者的主要从业者。《横滨华侨志》记载:宁波人刘忠孝、陈阿财等于1870年到横滨,陈阿财及其儿子陈愈康是隆新洋服的承传人,并传承至今。[15]据横滨开港资料记载,张氏族人中,张有福1910年开办“公兴昌”,张有舜1901年开办“同义昌”,张有保1905年开办“永兴昌”,张方标1912年开办“东昌号”,张广福开办“兴昌号”,张有宪开办“永兴隆”,张师月开办“同义和”,张方广先生继承家业于1926年开办了“汤姆森商会”,并由张肇扬继承。[16]开店的具体时间可能不同史料记载的有所出入,但可以证明张氏族人在日本曾经创办过不少西服店。张尚义第3代孙张师贤先生曾回忆:我15岁(1916年左右)到张有松裁缝店(“同义昌”)学生意,当时店里有100多人,已经蛮大。②来自宁波的裁缝们在当地站住脚后,还积极向外拓展,张师月在东京开办过东昌西服店,张师贤在横滨开办了胜利西服店,并向东京拓展。戴祖贻继承许达昌的培罗蒙西服店,并将店开到了东京帝国饭店,为前美国总统福特等政界要人制作过西服,蜚声中外。

红帮裁缝在长期的西服制作中,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裁剪方式。相比于西方,宁波裁缝运用立体裁剪方式制作的西服更符合日本人的体型,以其精湛的手艺被交口称赞。曾赴横滨学艺并在东京创业的顾天云,专门到欧美考察学习西服制作,在总结多年西服制作经验和日本欧美西服制作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技艺。比如,他的尺子不同于其他同行,类似直角三角形,正反面都有刻度,中间有3个形状各异的孔,孔边呈现各种弧度,能画出西装袖子、裤裆、腰围等部位,也能检验成品质量。[17]在日本《银花》杂志41号(1980年)上,刊登了红帮传人张方广先生的访谈,文章介绍张方广先生练就了目测的本事,他能觉察每个顾客的细微之处,他做的西服,只要顾客的体型不发生变化,就能穿一辈子。而当时的日本人会裁制西服的很少,在洋服业兴起后,他们开始向技艺先进的西方人或中国人学习。在横滨,随着西服业的发展,规模大的洋服店开始雇佣日本工人,同时也招收日本的学徒。饭旧铁五郎在向中国人开的西服店学习技艺后,于1877年在横滨创办了新店;出身“云记”③的石塚龟太郎、田中久吉等成为日本洋服业界的大师;石川政二、田畑年光、野口浜吉等因出色的手艺奠定了日本洋服裁剪技术的基础。[18]虽然,没有直接记载红帮裁缝向日本人传授技艺的史料,但从上述史料可以推断,在横滨聘用日本工人,招收日本学徒是常见的事,而张师贤先生描述的“同义昌”店里当时有100多人,在这些工人或学徒中应当有相当一部分是日本工人或学徒。

可以说,在日本洋服业,特别是男士西服业的发展中,红帮裁缝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不仅和西方人一起成为日本洋服业的先行者,还在西服的制作工艺,服饰的改良、创新等方面直接推动了日本洋服业的发展,并为日本培养了一批西服制作人才。

参考文献

[1][2][5][17]季学源,竺小恩,冯盈之,等. 红帮裁缝评传(增订本) [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3]王汝珍.荣昌祥:上海的红帮名店[J].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7-8.

[4]曹霞.汉口的“红帮”裁缝[J].武汉文史资料,2008(8):56-59.

[6]陈万丰.中国红帮裁缝发展史:上海卷[M]. 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7.

[7]季学源.张尚义裁缝家族新考[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9):43-50.

[8][13]中山千代.Japan Directory の研究(1)洋服業形成史料として[J].文教女子短期大学部研究紀,1978:53-63.

[9]永田麻里子.横浜外国人居留地における洋服業者の相互連関と商品販売の特性[J].服飾文化学会誌,2012:25-35.

[10][12][14]日本洋服史刊行委員会編.日本洋服史[M].東京:株式会社日本図書センタ-,2011.

[11]シーボルト.江戸参府紀行[M].東京:平凡社,1967.

[15]王良.横浜華僑史[M].横浜:財団法人中華商館,1995.

[16]http://www.kaikou.city.yokohama.jp/journal/120/02-3.html(横浜開港資料館館報)2013.

[18]横浜市史:第4卷[M].横浜:有隣堂,1968.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Hong Band Culture in Japan

ZHANG Shu-zhen

(Ningbo Dahongying University, Ningbo Zhejiang 315000,China)

Abstract: Hong Band has created a number of first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lothing development, and has formed a unique Hong Band culture. Combined with Japan historical data, the writer puts forward her own idea over the viewpoint of Zhang Shangyi being the founder of Hong Band tailoring and studies the contributions of Hong Band tailors to the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tailor industry.

Key words: Ningbo, Hong Band tailor; Japan

(责任编辑 竺小恩)

猜你喜欢
宁波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宁波第二激素厂
探寻日本
一图读懂宁波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黄金时代》日本版
污水零直排,宁波已经动起来
美哭了的日本点心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