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广播在巨灾环境下的报道特征分析

2016-05-30 01:46方楠宿洁周玲
中国广播 2016年3期
关键词:应急广播传播效果

方楠 宿洁 周玲

【摘要】本文以2008年汶川地震应急救援过程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4小时直播的《汶川紧急救援》系列节目为例,围绕节目类型、报道方式、节目内容等方面,以大数据为基础,对应急广播在巨灾环境下的报道特征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应急广播 汶川地震 紧急救援 传播效果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报道机制,从当晚19点开始,推出抗震救灾特别直播节目《汶川紧急救援》,5月13日早7点起,《汶川紧急救援》全天24小时直播,这是中央电台历史上首次开通全天24小时的直播节目。到6月2日15点,播出时长超过420个小时。中央电台《汶川紧急救援》是当时地震发生后唯一畅通的媒介,充分发挥了应急广播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社会动员与信息整合的功能。

本文从《汶川紧急救援》420小时直播期间选择每天四个收听高峰时段,分别是早高峰(7:00~9:00)、午饭后(13:00~15:00)、晚高峰(17:00~19:00)以及晚饭后(19:00~21:00),每天共计8个小时,再结合22天的直播节目,通过对其具体的节目类型、报道方式和节目内容的研究,探索国家级应急广播24小时直播的运作规律,对节目在应急的反应速度、节目策划、内容报道等方面的经验进行总结与研究。

一、《汶川紧急救援》每小时节目划分设置与主要节目类型分析

《汶川紧急救援》打破了传统的节目设置方式,以一个小时为一个直播单元,采用轮盘式直播。白天的节目按小时划分,一般分成四个板块,不同节目形式在四个板块之间的分布情况见表1。

通过对《汶川紧急救援》22天四个高峰时段共计176个小时节目中的节目类型逐条编码(编码指标见表2)并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汶川地震后的应急报道过程中,新闻消息、记者亲述、专访和专题报道这四个类型使用最广泛。

(一)新闻消息的“短小精悍”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应急广播“快”的优势,第一时间传递灾区信息

新闻消息作为新闻报道中最常见的一种新闻形式,时效性以及“短小精悍”的内容特征可以让听众用最快的速度和最少的时间了解最新的信息。对《汶川紧急救援》节目中每小时板块新闻消息每天的播出数量统计显示,早高峰时段193条/次,午饭后时段72条/次,晚高峰时段60条/次,晚饭后时段62条/次;新闻消息的单天单时段数量峰值也出现在早高峰期间,即5月26日早7点~9点(见图1)。

1.新闻消息更适合在早高峰时段播报

作为广播收听中最黄金的时间,早高峰时段对新闻消息的收听需求最大,上班途中的受众精神状态正逐渐清醒,他们亟需新鲜、海量的资讯让自己亢奋起来。以5月26日早高峰的新闻消息为例,在两个小时的直播过程中,新闻消息用的时长不超过7分钟,报道内容涉及应急知识宣传教育、抗震救灾的决策指挥、次生灾害的研判、对受灾地区的救助与捐助、设施的修复与灾后重建工作、受灾地区气象信息发布,等等。如此海量的信息,在极短的时间内密集轰炸,足以把听众的耳朵叫醒。

此外,处于移动中的受众,客观上也对新闻消息这种强伴随性的报道方式更加青睐。从午后开始,受众已经有精力对更具深度的报道进行关注,新闻消息的数量趋于中等,在诸多报道类型中排名退到第二、三位,在广播节目类型中的占比有所降低。

2.新闻消息适用于突发事件报道

首先,新闻消息“短小精悍”的内容体量意味着可以快速编排发播,这恰好符合应急广播报道的需求。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即便灾区封路、断网,还是可以通过海事卫星电话迅速插播连线新闻消息,最大限度地发挥应急广播“快”的优势,第一时间将灾区信息传递出来。其次,新闻消息在不同时间点位滚动播出的形式,可以将灾情信息有效传递给受众。

(二)“记者亲述”是深入报道凸显人文关怀题材的探索性、创新性应急报道形式

“记者亲述”即记者以第一人称的报道方式,将自己在灾区的经历讲述给听众。从收听效果来看,前8天早高峰时段,曲线上下浮动较大,之后逐渐平稳至第16天,然后有所下滑,但幅度不大(见图1);而在午后和晚高峰时段,“记者亲述”的曲线特点更鲜明,即峰值比其他节目类型更高(见图2、图3)。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

1.节目特点与应急管理不同阶段的报道需求相匹配

首先,前8天,由于“记者亲述”是节目直播中的一种新尝试,所以采用多少,后方编辑需要在尝试中不断摸索;同时,这段时间恰好也是应急管理中的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阶段,此阶段的报道更加重视受灾信息公布、人员救助、防止次生灾害发生等方面的内容,因此“记者亲述”所占比例的曲线波动较大;其次,从5月21日到25日情况来看,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记者亲述”的报道数量增加,且曲线保持稳定,此阶段灾害救援工作已趋于平稳,即将从应急处置与救援阶段过渡到灾后恢复与重建阶段,在这一阶段,“记者亲述”是很好的一种报道方式。视角独特、令人难忘的记者亲述故事,不但给人以温暖,还给人以希望。

2.节目聚焦全天报道重点

《汶川紧急救援》后方编辑部每天都会确定一个播出主题,并在不同时段根据不同的报道重点组织相关的新闻报道内容。“记者亲述”也会选取与之相匹配的内容,加大力度配合报道。

虽然“记者亲述”中那一个个感人的瞬间,起到了给人以希望的作用,但在抗震救灾报道的中后期,新的、更具震撼力的消息相对减少,“记者亲述”这一类型的大量使用是否有占用节目版面以达到凑时间的嫌疑,还值得进一步研究、讨论。

(三)专访是弥补应急报道经验不足与应急知识储备较为欠缺的有效途径

专访的最大特点在于“专”字,即对事件和问题的探讨更加深入,记者或主持人会就某些问题和话题专门采访相关领域的专家。总体来看,《汶川紧急救援》专访的数量仅次于新闻消息,分布相对均匀(见图1、图2、图3)。

1.大量使用专访是应急报道初期经验不足的一种无奈选择

汶川地震发生时,媒体的应急报道机制还不完善,报道的准备时间短、直播间尚未掌握最新信息等因素都容易导致报道失误率的增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选择就是邀请专家,用专家的经验弥补早期报道的准备不足。

2.弥补编播人员知识储备的不足

对地震灾害的报道,涉及到大量专业知识与政策分析,包括地震及相关衍生次生灾害、灾害逃生自救、灾害预警、卫生防疫、重建补偿等诸多方面,编播人员可以在和专家互动的过程中,边学边用,弥补自身相关专业知识的欠缺。

3.为听众答疑解惑,更好地普及灾害应对常识

自然灾害发生后,重大伤亡与巨额财产损失会让受灾群众与社会公众在心理上产生恐慌情绪。大量引用专家的解读,可以帮助受众解除疑虑,同时也利于普及灾害应对常识。

(四)“寻亲”“报平安”类专题报道能为受灾群众沟通信息、构建相对稳定的社会网络关系提供交流平台

《汶川紧急救援》第一次在广播中引进了“寻亲”专题。“寻亲纸条”和“平安纸条”的设立,为受灾群众搭建了信息交流平台,帮助他们寻找亲人或向亲属发送平安信息。从节目类型曲线图来看 (见图1~图4),此种类型在灾害发生后前一周的占比相对较高,同时,晚高峰时段占比较大。

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许多家庭、亲朋之间失去联系。“寻亲”“报平安”类专题节目在直播中滚动播出,为灾民传递信息,不但温暖人心,而且效果显著。

1.有利于灾害发生初期灾民社会网络的构建

灾害发生初期,每天都有无数失联亲属、朋友借助这一平台发布信息,很多人借助电波重新联系上对方。灾民之间的不断互动与联系,形成了灾民社会网络,而正是借助这一专题节目,让灾民社会网络更加稳定。

2.在灾后重建时期起到稳定灾民社会网络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尚未脱险的受灾群众生还的希望也许逐渐变小,但一条短信、一个登记,依然可以给亲人们以希望。因此,在灾害发生的前期与后期,应该着重引入“寻亲”和“报平安”专题节目。

二、《汶川紧急救援》节目报道方式分析

《汶川紧急救援》共有三种报道方式,分别是直播间(口播)报道、现场报道与录音报道。

(一)现场报道是最适合应急广播的报道方式

现场报道,是指记者在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在新闻现场边采录音响(画面)、边采访、边解说报道的一种方式(此处的现场报道特指直播现场报道,录播现场报道划分到录音报道里面)。总体来看,现场报道在白天时段采用的最频繁,超过八成的报道均采用了现场报道的方式(见图5、图6)。

1.现场报道是最适合应急广播的报道方式

重大自然灾害使受灾地区形成多处信息孤岛,应急广播成为灾区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渠道。记者可以在第一时间深入灾区一线,以连线现场报道的方式将灾区的真实情况传递给外界,新闻时效性更强。

2.应结合特定报道内容与应急管理特定阶段选择现场报道方式

现场报道的优点是可以快速将现场发生的事件信息进行实时发布,而对那些时间性要求不高的信息,现场报道不一定比直播间报道或录音报道更有优势。现场报道更适合灾害发生后的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阶段。以《汶川紧急救援》为例,地震发生后的黄金72小时救援期、地震造成堰塞湖次生危害,这时的报道内容对时间要求高,更适合以现场报道的方式进行跟踪报道。

3.现场直播间的设立可以更好地发挥现场报道的特点

《汶川紧急救援》播出过程中,由于现场连线报道过于密集,经常会造成重要信息的播出顺序相对靠后。前方直播间的设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前后方沟通不畅的问题,减少连线报道直接采用现场采制的报道,更好地发挥了现场报道的特点。

(二)直播间的深度报道与心理抚慰工作成为晚间应急报道新的业务增长点

直播间报道是指主持人或播音员在直播间里播报消息,它包括通常意义上的口播新闻,也包括在直播间对专家进行专访或深度报道。总体来看,直播间报道在三种报道形式中排在第二位(见图7),尤其在晚饭后时段,直播间报道方式采用较多。

从应急处置的发展规律来看,晚间产生新闻的数量减少,因此相应的直播间报道数量就会上升。从报道内容来看,回顾式报道的比例也会增多。同时,经过一天的忙碌,部分受灾群众和救灾人员需要电台播出心理干预的内容,以舒缓紧张或痛苦的情绪。

(三)录音报道因更具现场感与典型性丰富了应急报道的节目内容

录音报道除了语言叙述以外,还带有从现场采制的音响素材,能给受众身临其境的感觉。报道的内容更具深度,音响更具现场感和典型性,对时效性要求不高,同时单条录音报道的时长较长,所以一般安排在版面相对宽松的晚饭后时段播出。

三、《汶川紧急救援》节目内容分析

本文按照应急管理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进行划分(共四个阶段、19项内容),建立编码体系(见表3),由此对《汶川紧急救援》22天四个高峰时段共计176个小时节目中的节目内容进行逐条编码。

综合分析来看,主要核心报道内容都得以体现,其中“实施救助”的内容在各个时段都占据了最高的比重,而“信息发布”“应急准备”“社会动员”“恢复重建”等内容在四个时段的表现也比较均衡。其他内容则表现不一。

1.从报道主题来看,白天时段报道的内容重点突出,紧紧围绕“实施救助”“信息发布”“社会动员”“恢复重建”等动态性的应急处置工作内容,新闻含量高;晚高峰后报道倾向于总结性内容,包括“救助补偿”“应急准备”“心理救援”等,且各项内容的报道量呈现出均衡状态。

2.从报道对象来看,白天的报道内容更多聚焦于政府的应急处置行为,关注政府主导的灾害应对措施。这与日本的应急广播报道重点存在着差异。日本的应急广播在对“3·11”地震的报道中,并没有聚焦在具体的抗震救灾报道、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上,而是紧紧围绕幸存者的需求开展报道,主要包括灾情的准确报道、预测余震的可能性、各类灾害应对信息、生活服务类信息(包括逃生路线、紧急避难场所的位置、停水停电信息、各种服务电话号码)等。

由此可见,日本应急广播的报道更关注幸存者,如何向幸存者提供更多的帮助是日本应急广播的责任。我国的国家应急广播,在未来应对自然灾害时,报道的内容也可以做适当调整。

3.心理干预在灾害报道中开始凸显重要性,表现在从晚高峰时段开始心理干预内容逐渐增加。在应急广播中开播心理干预节目,对受众进行心理救援,这来源于社会需求对媒体的倒逼。幸存者身体上的痛苦与精神上的恐惧,救灾人员在面对灾后惨状时情绪上的悲伤,都需要心理医生的辅导。以应急广播为平台,邀请心理专家为受灾群众进行心理辅导,成为实施心理干预的最好方式。

四、研究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汶川紧急救援》的节目类型、报道方式与节目内容的研究,可以发现,应急广播在不同时段,选择与之相匹配的节目类型,采取最佳报道方式,播报适合的内容,可以更好地发挥应急广播信息传递、引导舆论、呼唤救助和心理干预的作用。

1.从节目类型来看,新闻消息“短小精悍”,更适合在白天进行播报;专访报道有利于灾害应对常识的普及;“寻亲类”专题可以给人以温暖和希望,适合在灾害发生的前期与后期、晚高峰时段播出。

2.从报道方式来说,直播间报道以晚间为主,心理专家做客直播间,发挥应急广播心理干预的作用;录音报道将音响与解说相结合,报道内容更具深度,适合晚间播出;而现场报道更适合在应急管理的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阶段的白天时段播出。

3.新闻含量高的报道内容适合安排在白天时段,如“实施救助”“信息发布”“社会动员”和“恢复重建”;总结性报道与专业内容适合放在晚高峰以后播出,包括“救助补偿”“应急准备”和“心理救援”等。

通过对2008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汶川紧急救援》的内容发布和传播效果进行深入研究,在遵循应急广播的传播特点的基础上,为了使应急广播传播效果最大化,在议程设置上符合应急管理的要求,特提出如下建议:

1.将应急广播的报道方式、节目类型更好地与应急管理各阶段相匹配,以期在合适的时间,用适合的方式报道正确的节目内容(见表4)。

2.应急广播工作的高效运转,不能仅靠健全的应急广播运作机制,对应急广播的工作人员也要有制度化建设,使工作标准化与模块化。

3.对应急广播来说,专访这种节目类型不但重要,而且必要。只有建立自己的专家库,突发事件发生后才可以第一时间快速反应,让最合适的专家出现在直播间,为受众答疑解惑。

4.现场直播间的设立可以更好地发挥现场报道的特点,更好地发挥应急广播信息沟通的作用,第一时间将灾情传递出来。

(本文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研究部分成果)

(作者方楠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资产管理中心员工,宿洁系中央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周玲系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

(本文编辑:莫玉玲)

猜你喜欢
应急广播传播效果
在最需要的地方发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传播的渠道与效果研究
线索与议程设置:提高党报传播力引导力的切入点
明星微博在社会公益活动中的传播功能与效果研究
企业微信生态圈的信息传播机制及效果分析
不只实用,还要好听
我国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的传播效果及影响因素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浅析应急广播现场编辑能力建设
基于数字电视传输的应急广播系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