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斗茶”

2016-05-30 10:48郭宾
初中生学习·低 2016年3期
关键词:水痕茶饼百戏

郭宾

在古代,斗茶可谓风靡一时,如同西班牙斗牛一样惹人眷爱。但不同的是,斗茶要文雅得多,文化内涵也十分丰富。

斗茶,即比较茶的优劣,又名斗茗、茗战。其始于唐,盛于宋,是古代有钱有闲人的一种雅玩。

宋代极讲究茶道,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无不好此。尤其文人雅士更是喜爱斗茶的情趣,故宋代斗茶之风极盛。

每年清明节期间,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古人斗茶,或十几人,或五六人,大都为名流雅士,还有店铺的老板,街坊亦争相围观,像今天看球赛一样热闹。斗茶的场所多选在有规模的茶叶店,前后二进,前厅阔大,为店面,后厅狭小,兼有小厨房,便于煮茶。有些人家有较雅洁的内室及花木扶疏的庭院,或临水,或清幽,也是斗茶的好场所。

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相互品评,以分高下。古代茶叶大都做成茶饼,再碾成粉末,饮用时连茶粉带茶水一起喝下。斗茶,或多人共斗,或两人捉对“厮杀”,三斗二胜。斗茶内容包括:斗茶品、斗茶令、茶百戏。

斗茶品以茶“新”为贵,斗茶用水以“活”为上。一斗汤色,二斗水痕。首先看茶汤色泽是否鲜白,纯白者为胜,青白、灰白、黄白为负。汤色能反映茶的采制技艺,茶汤纯白,表明采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色偏青,说明蒸茶火候不足;色泛灰,说明蒸茶火候已过;色泛黄,说明采制不及时;色泛红,说明烘焙过了火候。其次看汤花持续时间长短。宋代主要饮用团饼茶,调制时先将茶饼烤炙碾细,然后烧水煎煮。如果研碾细腻,点茶、点汤、击拂都恰到好处,湯花就匀细,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点茶、点汤,指茶、汤的调制,即茶汤煎煮沏泡的技艺。点汤的同时,用茶筅旋转击打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称为击拂。若汤花不能咬盏,而是很快散开,汤与盏相接的地方立即露出“水痕”,这就输定了。水痕出现的早晚,是茶汤优劣的依据。斗茶以水痕晚出为胜,早出为负。

斗茶令,即古人在斗茶时行茶令。行茶令所举故事及吟诗作赋,皆与茶有关。茶令如同酒令,用以助兴增趣。

茶百戏,又称汤戏或分茶,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茶道,即将煮好的茶,注入茶碗中的技巧。在宋代,茶百戏可不是寻常的品茗喝茶,有人把茶百戏与琴、棋、书并列,是士大夫们喜爱与崇尚的一种文化活动。宋人杨万里咏茶百戏曰:“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

宋代,茶大都是用来招待贵客的,喝茶是一件奢侈的事情,难度较大的茶百戏,流行的范围比较窄,一般只流传于宫廷和士大夫阶层,底层百姓掌握这种技艺的少之又少。

宋人斗茶之风的兴起,与宋代的贡茶制度密不可分。民间向宫廷贡茶之前,以斗茶的方式评定茶叶品级等次,胜者作为上品进贡。斗茶,作为一项游戏,当时只局限于文人雅士之间。元代以后,渐渐推向民间,至晚清复归消歇。

古人斗茶的一些技法已难觅踪影,只在我国西双版纳等地,仍能看到古代斗茶的遗风。如今的“斗茶”大会上,相得益彰的是古乐,心随弦动,古乐空灵,茶香袅袅。这种“斗茶”与古代有根本的不同,却能反映中国茶文化的精深与历史的源远流长。

猜你喜欢
水痕茶饼百戏
保压时间对白茶饼物理特性和感官品质及化学成分的影响
云南主产茶区茶树茶饼病发生时空研究
“百戏之祖”:昆曲里的古典传承
镜影未了
泡茶品茗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我喜欢
邹城汉画像中的乐舞百戏
眉户《百戏图》《曲调名》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