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女大学生安全意识形象的媒介建构

2016-05-30 01:49王为维
学理论·下 2016年3期
关键词:女大学生互联网

王为维

摘 要: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新浪网报道的女大学生安全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后发现,女大学生过多被塑造成安全意识薄弱的负面形象和受难者形象,正面形象的比例略低。这种形象形成的根源与媒体的议程设置、社会责任、注意力经济博弈、女性被消费的刻板印象等相关。大众应理清现实与媒体图景的区别,媒体更需建构全面、客观的女大学生安全意识形象。

关键词:互联网;女大学生;安全意识形象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3-0165-03

社会性别理论认为,性别分工并不是由男女生物学上的差别决定的自然体,而是社会有意造成的性别不平等的社会规范[1]。在传统社会文化中,女性通常被贴标签,成为柔弱、头脑简单、感性的代名词。网络媒体诞生以来,其对女性的刻画也从未停止。女大学生作为女性中特殊的人群,是大众关注的对象之一。本文以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新浪网新闻中心为分析渠道,围绕女性的安全意识问题,探索网络媒体是如何塑造女大学生安全意识形象的。

女大学生是指全日制高等院校的专科及专科以上学历的女学生。非全日制的学生如非脱产自考、成人高考、函授等的女学生不在此研究范围内。女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形象,是指媒体通过对女大学生面对安全问题(生命安全、财产安全等)时的行为反应的描绘和刻画,塑造出女大学生是否具备安全意识及安全意识如何的形象。

一、研究方法

本文以新浪网新闻中心对女大学生的报道为研究对象。新浪网新闻中心汇集了全国性各大新闻网站及全国报纸、电视新闻等信息来源广。同时它也是全国知名新闻门户网站,由此得出的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说服力。故笔者选取了新浪网进行内容分析。“根据日常生活经验以及统计数字显示,读者看报70%以上的内容都是只浏览标题;在全文阅读的稿件中,又有30%是因为标题好,读者才被吸引去读的。”[2]所以笔者以“女大学生”为标题关键词,采集样本时间为2014年7月1日至2015年4月30日,限定于新浪网全部频道进行新闻搜索。剔除掉重复性内容(有些新闻是重复出现的)及评论性的内容(如女大学生安全问题引关注,专家:预防为主多管齐下)后,选择以女大学生在标题叙事中为行为主体(有些标题女大学生不是行为主体,如“演员杨紫在剧中饰演女大学生安小慧”)的样本,共获取了与主题相关的样本290条。通过数据分析,探讨女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形象是如何被塑造出来的。

二、数据分析

(一)女大学生安全意识形象分析

经过分析,女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形象可以归纳为正面形象、负面形象、受难形象以及中性或难以辨别形象四类(详见表1)。

正面形象是指面对安全问题时女大学生采取积极有效的行为方式应对,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如“女大学生遭色狼强吻后反咬其嘴唇机智脱身”“女大学生手机定位智捉贼远程控制抓拍小偷照片”等。负面形象是指面对安全问题时女大学生自身采取消极或不当的行为方式,这种负面形象往往由女大学生本人自愿或无意造成的。如“台北女大学生家中自杀,遗书称被嫌没身材没脸蛋”“河北失联女大学生被警方找回,警方:瞒着家里见网友”等。受难形象是指女大学生作为被害者的身份,被他人欺骗、凌辱、杀害等形象。如“女大学生找工作遭公司老总强奸并怀孕”“女大学生陷电话诈骗被坑6万多元”等。中性或难以辨别形象是指不具备前三者的形象界定或者和安全问题无关的形象,如“80后女大学生不当白领去通管道”“上海女大学生开兰博基尼跑车卖衣服”等。

从报道倾向上看,女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形象被塑造成受难形象居多,占比40.7%。中性或难以辨别形象次之,其后分别是负面形象和正面形象。在报道中,媒体对女大学生的关注点很大一部分在于女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安全问题无关,这类报道笔者统一归纳入中性或难以辨别形象中。所以中性或难以辨别形象的比例较大,占39%。刨去中性或难以辨别形象后,可以看出女大学生安全意识形象以极大比值被赋予受难形象和负面形象,比值共占59.3%。这意味着在新闻中,女大学生通常被塑造成安全意识薄弱的人群,成为被侵犯者和消极对待安全问题的对象。

另外,根据不同月份女大学生被报道新闻条数的比值,可以得出在2014年9月至2015年1月,女大学生被报道数量居多,尤其是2014年9月,女大学生以受难形象出现的新闻条数多达31条。这源于2014年8月底至2014年9月初,各高校陆续开学,学生离家返校。女大学生在这段时间失联者居多。这些新闻迅速成为热点话题,并从网络蔓延至现实生活。新闻议题最终影响公众议程,女大学生的安全问题一度成为舆论热点话题。舆论热点刺激各大新闻机构聚焦于女大学生安全问题。所以2014年9月新闻报道中女大学生条目居多。这一热点话题持续到2014年底,2015年对女大学生安全意识的报道基本平衡。

(二)女大学生安全意识形象的报道议题分析

根据媒介展示的女大学生安全意识形象侧重点的不同,笔者将相关样本划分为12大类型(详见表2)。因为中性或难以辨别形象几乎都描述女大学生的生活,如“女大学生毕业后承包荒岛搞旅游”“成都女大学生才貌双全,被封最美站神”等,这和安全意识议题基本无关,故对报道议题的分析是排除此类别的,最终可得出177个有效样本。这些议题类型分别为:(1)犯罪,如采取贩枪等违法活动。(2)性相关(裸照、性侵、猥亵),强调女大学生主动或被动在性安全领域受到侵害。(3)交通或出行安全,强调主体在交通工具上或在出行途中受到安全威害。此项若同时发行性安全问题,这一情况将被列入第2条,不重复计算。(4)工作(求职或兼职)安全,若此项同时发生性安全问题,此情况将被列入第2条,不重复计算。(5)传销;(6)自杀或意外身亡;(7)日常生活失误导致的安全事件;(8)被杀害、失联、失踪;(9)被诈骗;(10)被打伤、烧伤、烫伤;(11)与生育相关的安全问题;(12)其他。统计表明,在上述报道议题中,与女大学生安全相关性最大的是性相关(裸照、性侵、猥亵)领域,占比20.34%。排名第二是被杀害、失踪、失联,占比19.21%。第三是自杀或意外身亡,占比13.56%。排名4至12位的依次为被诈骗、犯罪、日常生活失误导致的安全事件、被打伤烧伤烫伤、传销、交通|出行安全、其他、工作(求职或兼职)安全、与生育相关的安全问题。

根据排名,性相关问题是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的重点。即使在5条正面形象的新闻中,也有2条(“女大学生遭色狼强吻后反咬其嘴唇机智脱身”“女大学生遭色狼袭击,因练十年跆拳道将对方赶跑”)和性安全相关。在负面形象或受难形象中,被性侵、猥亵或者裸照被传上网是性安全问题突出的表现形式。性安全问题常出现在以下情况中:与网友见面被性侵;工作中被性侵;裸照被室友、前男友等曝光;被陌生男子猥亵、性侵等。被杀害、失联、失踪也是报道重复性较高的议题,这类议题着重强调突出女大学生的受难者形象。女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岁至24岁之间,通过化妆打扮呈现出青春活力美貌特色,而体力往往比不上成年男性。所以女大学生在独自外出、离家返校等情况下容易成为某些人心怀不轨的对象。失联事故的出现,不仅和女大学生本人疏于防范有关,有时女大学生的行为本身就蕴含安全隐患,如“郑州女大学生失踪1个月,曾找人冒充父亲请假”。另外,失联事件并不等同于被害。如“失联十余天吓坏父母女大学生竟是在杭州玩”。此类事件的出现,凸显出女大学生自身安全意识薄弱。

三、女大学生安全意识形象呈现原因探析

通过对议题整体形象分析,女大学生在网络媒体上被塑造成安全意识淡薄的形象。通过对议题报道类型的分析,可以看出女大学生遭受性相关和被杀害、失联、失踪的问题居多,所以女大学生往往成为被侵犯的对象。网络媒体为大众勾画出女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图景。李普曼在《公共舆论》中提到,外部世界和我们头脑中的景象是不一致的。“每个人的行为依据都不是直接而确凿的知识,而是他自己制作的或者别人给他的图像。”[3]网络在对女大学生进行报道时,经过选择、加工后形成拟态环境。在拟态环境中,女大学生的安全意识薄弱,但拟态环境并非现实环境的再现。之所以出现女大学生安全意识淡薄形象,这和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媒体社会责任与注意力经济的博弈、女性被消费的刻板印象等有关。

第一,议程设置理论强调大众传媒没法决定人们怎么想,但可以影响人们想什么。2014年8月底9月初,大量的女大学生安全问题被报道后,对此问题的舆论热度提升。“民警测女大学生安全意识,15名女生8人上无牌车”“女大学生安全问题引关注,专家:预防为主,多管齐下”等新闻说明针对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社会各界人士都采取措施关注这一现象。笔者所在高校采用层层开会、下发安全防范手册等方式提高高校安全防范措施尤其是女大学生安全防范措施。但是,现实中女大学生安全意识形象不能单靠媒体报道获悉。“别给女大学生被侵害事件贴标签”一文写到“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的报告显示,全球的凶杀案中,有79%受害者都是男性,只有21%的受害者是女性。在中国这一数据分别是78.1%和21.9%。”[4]新闻的议程设置功能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大众对女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关注度。但媒体的重点应该放在安全措施方面,否则大众舆论容易走向女大学生头脑简单和社会治安差等方面。

第二,媒体的社会责任和注意力经济的博弈。传媒的社会责任理论认为“传媒要投射出‘社会组成群体的典型画面……它可以使传媒准确地描绘各个社会集团……人们在做决定时倾向于凭借自己的好恶印象,而一副错误的画面可以彻底摧毁一个正确的判断。”[5]社会责任理论强调媒体应该准确全面描述各类人群,否则其偏见会导致现实的错误判断。网络媒体对女大学生安全意识的报道多集中在负面新闻,这种报道倾向性过于明显,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屈从于“注意力经济”。网络媒体环境中,大量信息过剩,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网络媒体经济实际上就是以注意力为基础的经济。人类天生对危险敏感决定了同等情况下人的注意力会集中于负面、受难等信息。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网络媒体为吸引受众,争夺受众的注意力,其社会责任意识被搁置一边。

第三,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媒介文化属于大众文化范畴,大众文化崇尚消费主义。消费主义将男性与女性置入‘看与‘被看的模式中,女性成为被男性‘观看的审美客体。因此,大众媒体在女性形象的构建中无情地将女性性化、物化和商品化。”[6]在我国,女性地位虽然比新中国成立前有大幅度提升,但媒体文化中依然存在女性被观看被消费的现象。网络媒体对女大学生安全意识的报道具有刻板印象。大量新闻关注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突出大学生群体中女性群体而不是男性群体。大量新闻图片展示女大学生的身体。女性被等同于柔弱、感性、顺从、头脑简单。被骗钱财、轻易搭黑车、相信网友导致性侵等新闻一再重复女性的弱势地位和被消费的刻板印象,社会性别成见始终存在。

四、结语

通过对新浪网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的调查,笔者发现网媒中的女大学生安全意识薄弱,通常被塑造成负面形象和受难者形象。这种形象塑造的根源与媒体的议程设置、社会责任与注意力经济博弈、女性被消费的刻板印象等相关。网媒塑造的形象始终是一种图景。大众要能理性认知现实和媒体塑造的关系,防止做出偏见认知和判断。媒体在报道女大学生安全意识形象中握有话语权,应避免刻板印象的书写,强化社会责任,以塑造客观的全面的女大学生安全意识形象。

参考文献:

[1]张晨阳.当代中国大众传媒中的性别图景[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14.

[2]赵君,彭梁洁,邱爽,等.新浪网新闻中心对中国女大学生的报道研究[DB/OL].[2015-10-08].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44110/142321/10384894.html.

[3][美]李普曼.公众舆论[M].阎克文,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8.

[4]知风.别给女大学生被侵害事件贴标签[DB/OL].[2015-10-08].http://hlj.rednet.cn/c/2014/09/01/3454297.htm.

[5][美]弗雷德里克·S.西伯特.传媒的四种理论[M].戴鑫,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9.

[6]刘利群.中国媒介与女性发展报告(2011-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45.

猜你喜欢
女大学生互联网
高校女大学生自主创业SWOT分析及策略研究
基于TRIZ理论的女大学生创业能力与精神培养研究
六字诀健身气功锻炼对女大学生焦虑心理的影响实验研究
有氧健身操结合瑜伽练习对女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