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鲁舍夫斯卡娅戏剧主题与诗学特征初探

2016-05-30 03:11孙雪
西江文艺 2016年6期

孙雪

【摘要】: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的戏剧创作突破苏联文坛的禁区,真实地描写现实生活、揭露普通人的生活状况。本文将从彼得鲁舍夫斯卡娅戏剧创作的爱情主题、女性生存主题、道德主题出发探讨作家笔下普通人的生存与精神状态;在戏剧创作特色方面,本文将分析作家的录音式语言、戏剧冲突的不可调和性以及颠覆传统的戏剧人物形象。

【关键词】:彼得鲁舍夫斯卡娅;戏剧主题;诗学特征

彼得鲁舍夫斯卡娅(Петрушевская Л.)是“新浪潮”戏剧的代表,被评为继万比洛夫(Вампилов А.)后最具代表性的当代俄罗斯剧作家。彼得鲁舍夫斯卡娅自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进行戏剧创作,在将近三十多年的文学生涯中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共发表三十多个剧本以及三部剧作集《科洛姆比娜的家》(Квартира Коломбины, 1983)、《莫斯科合唱团》(Московский хор, 1988)和《三个蓝衣姑娘》(Три девушки в голубом,1989)。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的第一个剧本《音乐课》(Урок музыки, 1973)创作于1973年,给作家带来声誉的是于1985年在莫斯科列宁剧院上演的《三个蓝衣姑娘》。

彼得鲁舍夫卡娅的戏剧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的苏联文坛独树一帜,那时的剧本主要以描述“美好的社会主义”为主,而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则客观、真实地描写普通人的现实生活,毫无掩饰地揭露各种社会问题。“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在戏剧主题和表现对象方面的突破是令人惊讶的,她既没有像主流意识形态所要求的那样去粉饰现实,也没有盲目追随70—80年代的苏联文学普遍存在的道德性至上的潮流。”[1]因此,作家的戏剧创作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焦点。下面本文将从彼得鲁舍夫斯卡娅戏剧创作的主题与诗学特征两个方面入手,探究作家的戏剧创作特色。

一、戏剧创作主题

第一,爱情主题。彼得鲁舍夫斯卡娅以女性的独特视角描写女性对真爱的渴求和在爱情中受到的伤害。在作家所有涉及爱情主题的剧本中表现的都是爱情的缺失以及爱情中的背叛。《爱情》(Любовь, 1979)讲述了婚姻中爱的缺失,剧本以爱情为名,但与我们的想象相反,剧本描写的并不是美好的爱情故事。《爱情》的主人公是一对新婚夫妇托利亚和斯维塔,故事发生在婚礼结束后的家中。回到家后斯维塔和托利亚首先谈论的是餐厅的菜,却对婚礼只字未提,很显然婚礼没有给他们带来任何喜悦之情。托利亚说:“这家餐厅会把我毒死。”[2]托利亚对餐厅的态度表明婚礼没有给他留下任何好印象。在两人的对话中读者能够感受到的只有两人之间相互的不理解。当斯维塔问托利亚是否爱她时,托利亚的回答却是:“我和你结婚是因为你是所有候选人中最适合我的。”[3]托利亚和斯维塔的婚姻是缺乏爱情的,两个厌倦孤独的人渴望改变这种生活,因此选择与对方结婚。故事的最后斯维塔的母亲回到家中,她揭露出斯维塔与托利亚之间的婚姻是虚假的。面对母亲的怀疑,斯维塔和托利亚愤然离去。托利亚与斯维塔的婚姻并不是建立爱情的基础上,但是故事的结局是两人共同从家中离去并决定开始新的生活,这说明他们是渴望得到爱情与幸福并希望能够改变自己的生活。

此外,在彼得鲁夫斯卡娅的很多剧本中都表现了婚姻中爱情的缺失以及女性在婚姻中遭遇的背叛,如在《一杯水》中M称自己的丈夫是狼,M独自承担家庭的重担还要承受丈夫的家庭暴力。《平板乐曲》(Анданте, 1975)中尤利娅竟然和丈夫以及丈夫的情人共处一室,尤利娅为了自己不失去栖身之地只好忍受没有爱情的婚姻。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在自己的剧本中表现爱情的非正常性与缺失,同时也体现出作家对当代俄罗斯人生存的思考,爱的缺失及病态的婚姻关系不可避免地导致主人公生存在世界中的孤独感以及对家庭的绝望。

第二,女性命运主题。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的剧作中几乎都是以女性为主人公,作家对女性的命运及人生遭遇给予高度关注。作家笔下的女性通常是单身的母亲、被丈夫抛弃的妻子或是独自承受家庭重担的妻子。彼得鲁舍夫斯卡娅颠覆了俄罗斯文学传统中的“永恒女性”形象,作家笔下的女性人物不是《叶甫盖尼·奥涅金》(Евгений Онегин, 1982)中塔吉亚娜这样神圣、纯洁的女性,也不是屠格涅夫(Тургенев И.)笔下具有奉献精神的丽莎。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剧作中的女性首先面临的是最基本的生存問题,为了生存她们不得不委屈求全,如《平板乐曲》中的尤利娅为不失去栖身之地只好与丈夫及丈夫的情人共处一室。《斯米尔诺娃的生日》中以三个女性波丽娜、艾丽娅、丽达为主人公,三人互相倾诉生活中的不如意,通过三人的对话展现了她们的生存状况。她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充满艰辛,艾丽娅要同时照顾生病的父亲和母亲,波丽娜只能依靠父亲微薄的退休金过活,又要养活两个孩子,而她的丈夫则完全弃之不顾。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笔下的女性都是不幸的,她们被艰难的生活折磨的体无完肤,作家对女性的不幸遭遇给予同情与怜悯,同时也肯定女性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第三,道德主题。彼得鲁舍夫斯卡娅从展现人与人之间病态的关系体现当代俄罗斯人道德的堕落。作家剧本中的主人公都要面临爱情、友情、亲情的瓦解。 在《我为瑞典加油》(Болею за Швецию, 1977)中奶奶来看望自己的孙子,并愿意倾其所有为自己的孙子买礼物,但是孙子对奶奶的到来置之不理,他关心的是奶奶到底有多少存款。奶奶在伤心之余决定离开时,孙子确毫无反应,而是一直在看足球比赛。在剧本中作者对失去家人关爱的老人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同时也反映出俄罗斯人道德的丧失。

《树木与房子》(Дом и дерево, 1896)中反映出亲情的丧失。米沙曾因砍伐树木与父亲尼古拉决裂,时隔数日米沙带着一群朋友再次来到父亲的家中并试图弥补与父亲的关系,但米沙真正的意图是占有尼古拉的房子。在剧本中儿子为获取父母的房子不择手段,米沙在父亲尼古拉进城的日子来到家中,他试图偷偷伐倒一颗树木栽种在父亲的院子中,可见米沙虽想恢复与父亲的关系,但却是建立在欺骗的基础上。此外,年长一代的薇拉为捍卫自己的生存空间也是丝毫不顾亲情,为拒绝女儿的求助薇拉以性命相逼,在给女儿的信中写到如果女儿住进自己的房子,她就会自杀。在剧本中每个人物为获取自己的生存空间而不择手段,树木的破坏也象征着两代人之间亲情的彻底泯灭。“作家的可贵之处并不仅仅在于揭示生活真相的勇气,还在于她透视生活的深度,比如她不光观察到人们生活在狭小的空间里,她还看到并不动声色地揭示出狭小的生存空间对人们心灵的束缚和道德的制约,这清晰地表现在家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上。”[4]

二、基本诗学特征

第一,录音机式的戏剧语言。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的剧本出现在戏剧舞台上时,最先引起学者们注意的就是其独特的戏剧语言。斯梅良斯基认为“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对日常生活话语进行了复杂的艺术加工,她的戏剧语言不仅是为了展现生活的外在层面,而是生活的内在本质。”[5]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将口语、黑话、专业术语、方言等加入人物的语言中,如在《三个蓝衣姑娘》中作者在斯维特兰娜的话语中加入如很多医学术语,《齐扎诺》通过人物话语中的语法错误和病句展现人物的醉酒状态。生活化的戏剧语言使彼得鲁舍夫斯卡娅所描写的日常生活更具逼真性并对观众产生强烈的冲击,并促使观众对自身的生存本相进行反思。

第二,戏剧的环形结构。“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对作家的使命问题与契诃夫(Чехов А.)持有相同的观点,她认为作家的主要任务是提出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6]作家在剧本中提出各种尖锐的社会问题,但是却没有表明满目疮痍的苏联社会该走向何方,人物该以何种方式进行自我救赎。因此,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笔下的人物对自身所处的环境毫无办法,这也导致戏剧冲突的不可调和性。在《三个蓝衣姑娘》中贯穿整个剧本的是人与现实生活的冲突,三姐妹为摆脱城市生活的繁重不约而同地来到郊外的别墅,但是这里的生活也不尽如人意。在郊外的别墅中她们每天都在为如何修复破旧的屋顶、各自要付多少生活费而争吵。伊拉想要再次脱离沉重的生活,所以決定抛弃生病的儿子和母亲与尼古拉私奔,然而伊拉的幻想再次破灭,她被尼古拉无情抛弃后又回到郊外的别墅中。再次回到别墅中,所有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屋顶还是在漏雨、伊拉的儿子还是在生病,主人公的生活又回到原点。

第三,戏剧冲突的淡化。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的戏剧创作在很多方面都体现出契诃夫戏剧的传统,尤其是戏剧冲突的淡化被认为是最能体现契诃夫传统的。“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同样刻意淡化外部的戏剧冲突,将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隐藏在表面平淡的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画面里和有着丰富潜台词的日常对话中,显示出作家对契诃夫戏剧传统的喜爱。”[7]以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的《三个蓝衣姑娘》为例,这部剧从名称上让我们很容易就联想到契诃夫的《三姐妹》,这两部剧作都以三位年轻的女性为主人公。“契诃夫与彼得鲁夫斯卡娅在相似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在人物形象以及情节设置上具有共性的剧本。”[8]在《三个蓝衣姑娘》与《三姐妹》中两位作家将具体的事件冲突变成对日常生活片段性的描写。在《三个蓝衣姑娘》中主要描写的是三姐妹在郊外别墅的生活,如三人为如何修复房顶等生活琐事的争吵等生活片段,展现出主人公在庸俗的生活面前所表现出的麻木。在《三姐妹》中契诃夫同样以描述三姐妹在外省小城的日常生活为主,但是与《三个蓝衣姑娘》的主人公不同的是三姐妹有冲破平庸的生活的意愿。

综上所述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的戏剧创作虽以关注普通人的日常为主,在剧本勾勒出残酷的现实生活图景。作家在剧本中不仅描写人的物质生活,同时也对人的精神世界给予关注,这也体现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在戏剧创作风格上,彼得鲁舍夫斯卡在戏剧语言,戏剧结构方面的创新对俄罗斯剧坛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也是彼得鲁舍夫斯卡娅能够在当代俄罗斯剧坛占据一席之地的原因。

注释:

[1]潘月琴. 试论彼得鲁舍夫斯卡娅戏剧创作的基本主题及诗学特征[J]. 中国俄语教学,2010(1):63.

[2][3]Петрушевская Л. Любовь[DB/OL]. http://fanread.ru/book/5423332/,2015-12-10.

[4]潘月琴. 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的戏剧经典《音乐课》[J]. 俄语学习,2009(4):51.

[5]А.Смелянский Песочные часы [J].Современ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1985. N4.

[6]Бавин С. Обыкновенные истории.[М]. Москва,1999. С.19.

[7]董晓. 舞台的诗化与冲突的淡化—试论苏联戏剧中的契诃夫风格[J]. 俄罗斯文艺,2008(2):53.

[8]Пискун Е. Чехов А. и русская драматургия конца XX века : преемственность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ых концпций[J] // Вестник Ленинградск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им. А.С. Пушкина, 2015. №3. С.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