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大学定位视角下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探究

2016-05-30 10:48王洁任路伟屈建萍赵爱东胡万枝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8期
关键词:转型大学院校

王洁 任路伟 屈建萍 赵爱东 胡万枝

摘要:突破同质化、实现内涵式发展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内部动力;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和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主要外部动力。在内外部压力的交织下,以培养高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应用技术大学是地方本科院校实现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上需明晰四个要素:必须以正确的顶层设计为行动指南;以专业为转型突破口,专业设置以职业为导向;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重视实践教学;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结构。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应用技术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8-0015-02

明晰的办学定位策略是地方本科院校寻求转型发展之根本,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规律与趋势,又应引领各层次高校实际工作部署。应用型人才需求量的提升为当下地方本科院校提供了契机,也是高校立志于地方与社区服务的功能体现。在内外压力与动力交融的双重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理应突破局域化发展瓶颈,力求在外延式向内涵式质量提升过程中逐步实现转型。

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动力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部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也不例外。当前的外部动力主要是社会经济转型发展引起的产业机构升级,其本质是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内部动力主要来自地方本科院校急需破解同质化发展的困境,实现内涵式发展,落脚点是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的综合培养质量。

随着我国经济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以往的劳动力市场优势正在逐渐减弱,这必然要求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面对经济转型发展的压力,地方本科院校应该义不容辞的承担起培养高技术人才的职责。然而,教育部对2012年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排名的结果显示,地方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最低。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研究调查成果显示,我国地方本科高校主要存在5个层面的问题:(1)办学定位趋同,盲目按照惯性思维发展;(2)学科专业无特色,与地方产业结构脱节;(3)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4)科学研究“重科学、轻技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意识能力低;(5)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深入,企业参与合作育人时缺乏必要保障。随着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校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更符合社会的多样需求,突破同质化的困境是地方本科院校必须破解的问题。

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方向:应用技术大学

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急需高技术应用人才,并且工业化国家的实践也已经证明,当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后,本科阶段高等教育增量主要用于培养应用技术人才。在内外部动力的驱使下,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必需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应用技术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应用技术大学(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s)的诞生原因、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显示了它正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方向所在,既符合外部的经济形势,也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

(一)回应社会的需求而诞生

应用技术大学是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一种大学类型,比如英国的城市大学、美国的专门学院、日本的高级专门学校。应用技术大学的历史痕迹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直到1968年德国政府决定建立一种新型的、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机构,自此标志着这种类型大学的诞生,也就是德国的高等专业学校(Fachhochschulen)。随后欧洲各国纷纷仿效该模式建立类似大学,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欧洲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这种类型大学的顺势而建,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技能人才的需求。可见,应用技术大学诞生的社会背景与我国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面临的社会经济形势十分相似。

(二)注重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技术大学特别突出对经济社会和产业技术发展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实行产教融合、产学研用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应用技术研究与推广。尤其是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的时间往往是理论教学的3~4倍,学生的毕业设计也要求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题。实践教学的安排正是在与学校形成稳定关系的企业里展开的,学生在真实的环境里亲自动手实践,在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指导下有效实践,最终达到企业与学校的互利共赢。最为典型的就是德国的“双元制”模式,企业和学校双方共同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实施、检查和调整,最终完成教学任务。

(三)专业设置面向市场需求

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定位是构建以就业需求和素质养成为导向的实践性、创新型、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以应用能力为中心,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研究以问题为导向,重视应用性研究,课程安排重视实习实训,师资队伍注重技能型教师,教学模式注重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只有明确应用技术大学的内涵特征,才不会在转型中迷失方向。

三、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核心要素

地方本科院校的成功转型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企业的积极参与、地方本科院校的主动探索,三者相互协调配合才能推动高校成功转型。当前政府正在政策导向、信息提供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凸显服务意识,相关的政策体系正在制定实施,致力于为高校的转型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宏观环境。以下结合当前我国走在转型前列的地方本科院校的成功转型经验,探求地方本科院校欲转型成功需具备的内部要素。

(一)高校转型发展必须以正确的顶层设计为行动指南

高校办学模式在多样化社会需求的主导下呈多元化特征,大众化高等教育走分类管理、分类发展、特色办学的道路,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因此转型高校首先必须明确: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到大众化阶段的必经阶段,是适应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经济体制深化的需要。应用型大学应强调对经济社会和产业技术发展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实行产教结合、产学研用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应用技术研究与推广。其次,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旨在积极构建高等教育职业体系。合理的高等教育体系应该是学术与职业并驾齐驱,二者是相对独立且平行的系统,相互贯通,协调发展,然而职业教育在我国当下的教育系统里地位不受重视。地方本科院校应该抓住机遇构建职业教育系统的大好时机,正确看待高校转型的性质,实现自身内涵发展。

(二)以专业为转型突破口,专业及其体系建设以市场为导向

专业设置雷同、忽视市场的需求是导致当前地方本科院校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因素。改变传统以学科学术为导向的专业设置逻辑,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设置逻辑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培养高技术人才的突破口。应用技术大学强调专业面向市场和服务社会,欧洲的应用技术大学正是紧紧抓住这一点才保证其很低的失业率。

就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实现专业建设的转型主要应以立足地方,设置与地方经济结构紧密相关的专业为主。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的黄淮学院正是从专业改革入手来实现转型的。该校结合驻马店的经济形势,大幅度地对偏学术型专业进行关停关转,开设与驻马店市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专业。归根结底就是转型高校的专业设置要从学术性向应用实践性转型,凸显专业面向的行业性、应用性和区域性,彻底改变专业服务面向不清、特色不明等问题。

(三)重视实践教学,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应用技术大学的典型特征,这也正是其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关键所在,该模式的实质是理论教学与实践培训的紧密结合。通过顶岗实习、建立实验班、校内外研究中心、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等多种模式创造真实的实践环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需与企业沟通交流,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扩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努力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实践环境。

(四)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校成功转型的重要动力之一。学校顶层领导是转型发展的设计者,在政策和精神层面进行引领和指示,教师则是具体工作的执行者与承担者,负责落实高校的工作部署。目前我国“双师型”教师所占的比例大多数在30%以下,这与欧洲60%以上的比例相比差距甚远。“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首先建立“双师型”的人事制度,尽量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顶岗实习,同时在考评上重视应用技能的考评;其次积极引进校外专家、高级技工为兼职教师,为大学生聘请社会性导师,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素质;再次是学校教师发展中心要提供针对性的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促使青年教师尽快达到在高校任教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李克强:让“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EB/OL].http://www.gov.cn/guowuyuan/2014-06/23/content_2706-734.htm.

[2]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R].2013-11.

[3]陈锋.关于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若干问题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16-20.

[4]董立平.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J].教育研究,2014,(8):67-74.

[5]陈兆金.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N].河南日报,2014-06-26(7).

猜你喜欢
转型大学院校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转型
沣芝转型记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