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与《我愿意是急流》的爱情主题研究

2016-05-30 02:57马利丹
西江文艺 2016年24期
关键词:致橡树爱情诗舒婷

马利丹

【摘要】:爱情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而诗歌又是赞美爱情抒发感情的最好的文学形式,所以爱情诗这一独特的文学体裁,因其独具魅力的语言特色与音乐美感而在中外文坛上熠熠生辉。舒婷的《致橡树》与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均是以爱情为题材,抒发如痴如醉的爱恋,以独特的意象勾勒令人惊赞的意境,耐人寻味。本文重点分析两者的表现形式、语言方式、意境构建上的相同之处,在创作背景、情感观念、结构、写作技巧等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舒婷;裴多菲;爱情诗

一、相同之处

(一)从表现形式上看,二者均为自由诗

自由诗作为表现形式的一类,其段数、每段的行数和每行的字数都没有固定规格,在句式音节上,比押韵诗歌自由得多,基本没有束缚和格律特征,虽然有节奏,但押什么韵,换韵的位置等都不强求一样,不受格律的限制,句子长短不拘,形式不论。

(二)从内容与语言方式上看,二者均为抒情诗

诗歌分别把感情移到“木棉”“急流”等事物上,与世人的内心感受、主观情感加以揉合,并以主人公的口吻来抒发情感,反应真实感受,直抒胸臆,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完整的人物形象,通过比喻、象征的语言方式表露内心强烈的感情,是情歌的基本体式,以爱情为表现题材。在语言上,二者均在语言上意象化、多义化,用形象及生动的语言勾勒客观情境,而非以平铺直叙的方式来抒发爱恋之情,使这种意象更加立体化和形象化,使读者真切的融于画面,亲身感受诗歌勾勒的画面当中,身临其境,切实感受饱含深情的爱恋,任思绪蔓延,从而延伸思维空间,产生其它意蕴的联想,体现了多义化的特点。另外,二者都采用重言复唱手法。

(三)舒婷与裴多菲独特的意境构建

从意境上,二者均把主观感情与客观生活巧妙结合,缘情写景,木棉相互触着,终身相依; 鱼儿在急流中愉快游荡,鸟儿在荒林里鸣叫的意境,具体意象的情感转移将哲理性的意念变得更加亲切自然,耐人寻味的意境添加了人们内心的思慕之情,沉醉在美好的爱情中。

二、不同之处

(一)内容上

1 .创作背景不同

《致橡树》写于1977年,“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人们产生信仰危机,人和人之间需要相互尊重。诗人以冷静的思考,深入到对国家命运。l9世纪的欧洲正处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处在变革时期的诗人,经过革命与战火的洗礼。渐渐成长为 坚强的革命战士。爱情在诗人心中不仪有风花雪月的轻柔甜蜜,也蕴涵着为自由而牺牲的崇高精神。《我愿意是急流》是诗人裴多菲在1847年写的。当时,匈牙利的封建专制势力日益猖撅,革命运动风起云涌,裴多菲在激烈的革命斗争中磨练了坚强的意志,对爱情的理解也有了新的升华和飞跃。

2.诗歌形象不同

这两首爱情诗都运用了比喻性的形象,将无形的爱情物象化,显得具体生动,诗人的丰富热烈的感情、对爱情真谛的独有领悟由此得到充分的抒发。《致橡树》一诗以“木棉”自白的形式来表现现代女性的爱情宣言。“橡树”“木棉”既是平等独立的,又是紧密结合、息息相通的。《我愿意是急流》在诗中诗人先后把自己(男性)比喻为“急流”“荒林”“废墟”“云朵”“破旗”,把爱人(女性)比作“小鱼”“小鸟”“常春藤”“火焰”“夕阳”,构成五组生动的意象。属于诗人(男性)自喻的意象,阔大、粗犷、壮美,富有阳刚之气,给人以力量、勇气;比喻爱人(女性)的意象,則娇小、细腻,柔媚,给人以柔弱之感。

3.创作主旨不同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这首诗歌表达出来的是女性对爱情的另一种理解:独立、平等和忠贞不渝。《我愿意是急流》同样是首爱情诗,表达的却是另外一种情感。这首诗是诗人写给正在热恋中的女友尤丽亚的,通篇充满了热烈而坦诚的表白。人们仿佛听到教堂结婚进行曲声中新郎坚定而沉稳的声音—“我愿意”。这里。我们看到了诗人的爱情观何等崇高、偉大,也体会到侠骨表象下的款款柔情。诗人甘愿为所爱的人经受磨难,用自己的痛苦与衰败换取她的欣脱和繁荣。

(二)形式上

1.对比式与递进并置式结构差异。

《致橡树》采用对比式结构,将文本分为两个部门,第一部分对三种爱情观念进行否定,接着在第二部分树立了自己理想的爱情观,以木棉的形象与恋人并肩站立,继而用“绝不”和 “必须”把两部分联系在一起。《我愿意是急流》中采用并置式结构,全诗分为五节,通过“我愿意”和“只要”把意象联系在一起,结构相似,对仗工整,用复沓的形式直抒情怀,形成一种磅礴的气势,将澎湃激荡的爱情直截了当地抒发出来。

2.“以多喻少”与“以少喻多”的写作基本技巧差异

从诗歌的写作基本技巧看,二者均采用以实喻虚的手法,把爱恋之情具体化,实感化。但《致橡树》采用“以少喻多”,《我愿意是急流》选用“以多喻少”。《致橡树》采用“以少喻多”,即在一个基本比喻即橡树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层层生发。多个比喻来集中表现对爱人的爱恋,使这种感情更加突出。

3.抒情方式及口吻不同

《致橡树》是以新时期女性的口吻,以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通过“木棉”同 “橡树”并肩站立,共同“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以爱情告白的方式展现了女性要求爱情中独立、平等的诉求,是对时代男性中心话语和男性权威的挑战和回应。以 “不像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 “常年送来慰藉的泉源”为反面意象,发出摒弃女性作为“陪衬”“附属”的强烈呼声,不需要呵护和照顾,表达女性独立、平等的时代精神。《我愿意是急流》则以男性口吻,以一系列“我愿意”的语言方式,借“急流、荒林、废墟”等粗犷宽阔富有包容力量的意象,来保护娇小柔弱的女性,以绝对的主动权来给予恋人呵护,抒发了男主人公对爱恋的义无反顾,为爱付出一切的奉献精神。

综上所述,《致橡树》与《我愿意是急流》都是表达对爱人爱恋的抒情诗。二者的相同之处体现在诗歌表现形式上,二者同为自由诗,语言方式及其所表达的内容上,二者同为抒情诗,意象构造独特优美,均把主观感情与客观生活的物镜巧妙结合; 不同之处体现在表达情感上,流露出不同的情感观念,舒婷诗歌以对比式结构,以少喻多的写作技巧,抒发了独立平等的女性情感观念。裴多菲则以递进并置式结构,以多喻少的写作技巧,从男性视野着眼,诠释了对爱人的呵护。

猜你喜欢
致橡树爱情诗舒婷
舒婷《致橡树》(节选)
国风·秦风——《蒹葭》或许,从来都只是一首爱情诗!
舒婷的鼓浪屿
致橡树
爱情诗页
高中语文中《致橡树》文本细读兼论当代意义
平行研究视角下的《致橡树》和《我愿意是急流》之比较
爱情诗页
诗人舒婷的爱情故事
诗,我喜欢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