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教育模式背景下实施体验式教育模式的意义和必要性

2016-05-30 04:12方素祥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8期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

方素祥

摘要:改革开放之后,经济飞速发展,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却基本停留在原地,严重违背社会的发展规律及时代的发展需求。当前教育最根本的弊端是把教育简单理解成知识的灌溉,过度强调知识教育,但论及除旧革新,路却还很漫长。本文将在当前教育模式基础上,探讨体验式教育作为传统教育模式的补充和完善的意义和必要性。

关键词:体验式教育;体验式学习;观察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8-0224-02

从知识的角度来分析,在当前教育中,知识一分为二,一种是学校教授的理论知识,孤立于现实生活之外的;另一种是通过实践学习内化的,不自觉的知识。学校教授的理论知识又都以符号的形式存在的,因此具有抽象且表面的特点,且离现实生活遥远,难以启发学生对于知识的意义和关联的领悟。知识又以信息化碎片的形式存在于大脑中,并未能完全吸收消化,再应用到日常的解疑答惑上。众所周知,社会结构多样,资料复杂的情况下,正规的学校教育的作用举足轻重,但亲身体验的经验和学校理论知识却出现了较大的裂缝[1]。

从学生的角度来分析,学生作为知识的旁观者,直接吸收理论知识,不再致力于获取有益经验[1]。比较起学风淳朴、大师辈出的民国时期,现如今的大学生已不再热衷于单纯的求学问道,求学动机也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求学动机的来源于:(1)基于生活的实际需要;(2)对知识的好奇,或者说是求知的欲望。在功利性思潮影响下,教师、家长、学生,乃至整个社会,都过分强调和注重生活的实际需要,笔者不禁想到樊际昌教授曾提出一个问题:“教育究竟是帮助一个人去寻求他感兴趣的生活,还是应该由少数人按照一个空洞的理想,制定一个抽象的社会秩序,然后强迫学生就范?”与此同时,应试教育又严重扼杀了学生求学的兴趣和对知识的好奇心。在经历过死记硬背的基础教育,进入专业分工极细的高等教育阶段后,大学生看似离社会更近一步,实则仍隔着很厚的屏障。求学的目的也基本上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因此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待人接物之道的修炼,对国际形势、国家政策法规等全然不在意。即使是颇为看重的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也只停留在应付老师、应付考试、以期顺利毕业上。

相较于传统教育,体验式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多方位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美国著名学者罗威尔曾讲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大学的目的,不在乎使大学生能赚得面包,而在乎使他吃起面包来滋味能够特别好”。也就是说,大学教育不应该把人变成赚钱的机器,而应该让学生懂得怎样做人[2]。教育的功能除了传递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研究学问的兴趣和能力,引导学生追求智识上的愉悦,追求精神满足。纵观一个人的生涯,物质生活固然重要,精神追求也至关重要。

何为体验式学习?从婴幼儿向父母学习生存本领,到学徒向师傅学习技艺,都是体验式学习。个体经验的成长与发展,都无法离开社会环境。黄天中教授在《生涯规划——体验式学习》一书中给出的相关定义是:“体验式学习是学生通过理论和时间的综合,使知识、技能、价值观发生改变的过程。体验式教育应包含亲情体验、社团体验、非营利组织体验、营利组织体验、跨文化体验等不同主题。”[3]体验式学习过程中,学生直接主动、积极地参与,亲身体验、观察思考及应用。因所呈现的刺激是最真实、最贴近社会,且与课堂收获的理论知识有一定的联系,故可进一步引发效能。

其实提倡体验式教育的理论依据由来已久,如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胡适的“处处是‘知,处处是‘行。知从行来,即在行里;行即从知来,又即是知”[4]。杜威的“经验哪怕只有一两,也胜过一顿的理论,任何理论都必须在经验中才有生命,有可核实的意义”[1]。

那么体验式教育模式是以何种立场或者说何种身份存在呢?笔者认为,体验式教育模式的立足点是作为当前传统教育模式的完善和补充,以期相互取长补短,两种模式齐头并进,为国家、为社会培养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统一高水准的大学生。体验式教育模式主要功能有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道德修养和人文情怀,培养学生自学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体验式教育模式是如何训练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能力?我们的教育过度依赖教科书上现成的知识,将其推崇为金科玉律,而知识只是过往时代意见的累积,具有实用性低,难以激发持续性学习兴趣的特点。当前教育制度体系下,学习效果的评价依据又是注重“标准答案”的书面考试,因此导致大学生养成了盲目依从权威的思维模式,失去了自动思想的能力,对所见所闻均缺乏深刻的认知和见解。而体验式教育模式为学生创造了需要思考、促进思考、检验思考的学习环境。杜威曾提出“思考的起始阶段即是经验”[1]。当学生进行体验实践时,便进入了独立思考的状态。

体验式教育模式是如何提升道德修养和人文情怀?“中国目前的教育,在大学里是教而不育。大学只‘办学,而不‘兴学,大学教授只‘讲学,而不‘督学。现代教育除供给正确智识以外,还要对学生的行为、道德、品性、人格负相当的责任”[5]。有效的道德教育,应当是偏向于启发式的教学,而不是“填鸭式”的理论灌输。体验式教育包含人文类的学习内容,如亲情体验、非营利组织体验等。以非营利组织体验为例——在与弱势群体的直接接触中,学生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开始有清醒的认识,心中已被埋下一颗悲悯的种子,相信待到有能力帮助弱势群体时,学生必将欣然履行个人的这部分社会责任。

体验式教育模式是如何培养学生自学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主动学习对于一个人的整个生涯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能力。知识的获得,必定是遵循自求者才能自得,而不自求者终不得的定律。体验式学习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处于中心位置,是积极主动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学习。虽然刺激来源于外界环境,但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却发自内心。体验式学习还具有扩散性,会对学生的行为和态度产生影响,甚至会造成人格的改变。

杜威被普遍认为是体验式教育的现代版之父。杜威提出“教育即是生活”,教育是继续不断的重新组织经验。杜威在《民主与教育》一说中谈及经验是如何让人们学习到知识:“行为一旦延续到承受后果,行为造成的转变一旦反射回来就造成了改变,原本单纯的波动就充满了意义,于是我们学习到了知识。”[1]由此可以解释,体验式教育模式是如何让学生收获知识的。体验学习过程中,学生会评估反思自己的行为、优势劣势以及行为产生的后果,并且根据预估的未来引导每一天的行动,在经历行为、观察、思考、评估的过程中,便学习到了知识。同时,因为体验行为直接决定着后果,学生会以行动促成较佳的成果,避免不好的结果。

陶行知在杜威的教育思想上探索衍生出了新的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以现代的理解看来,是指在生活中接受教育,教育在个人的生活体验中、生命经验中进行。“社会即学校”,最恰当的解释是离开学校进入社会情景中,任何所见所闻都有教育的效能。

体验式教育模式可采用大卫·科布尔(David Kolb)于1984年提出的体验学习循环模型。大卫·科布尔(David Kolb)是研究体验学习最具影响的学者之一。

“具体的体验”可以理解为实践过程,“观察与思考”是学生利用自己的感官观察记录体验的环境、体验行径、人际关系等,观察记录的均为客观事实,学生还需要根据观察进行思考,正如杜威提出的“不包含某种思考在内的经验,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但体验式学习不单单停留于思考阶段,思考后要进行归纳概况总结,内化为个人的知识与经验,即进入“抽象概念的行程与总结阶段”,也可以解释为当思考也成为体验的一部分,学生因此发现行为与后果之间的明确关联,形成了“抽象概念及总结”。

考虑到学生平时受困于既定的教材、统一的考试,学习研究及实践的自由度差,学习兴趣持续走低,体验式教育基本上安排在时间充裕,学生可自由进行学习研究及实践的两个假期中。如何好好利用三个月假期时间进行体验式学习?可参考著名教育家潘光旦关于假期生活的观点:学校的最大缺点,就是过于重视教材,学生无一刻不在字里行间寻生活,从而失去了自动研究的机会。假期是学生解除痛苦,回复自由的上好机会。学生要选择一两个比较高明的求知方法,去过一种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活[6]。

体验式教育模式作为当前传统教育模式的完善和补充,可视为教育改革的一种探索,一种过渡,虽有无奈,但也可算是一种进步。

参考文献:

[1]杜威.民主与教育[M].薛绚,译.译林出版社,2014.

[2]智效民.教育在民国[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

[3]黄天中.生涯规划——体验式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2.

[4]季蒙,谢泳.胡适论教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5]周先庚.大学生的训育问题[J].独立评论,1924.

[6]潘光旦.假期与知识生活的解放[Z].1930.

猜你喜欢
体验式学习
学习重在体验
心理拓展训练与相关概念关系辨析
对初中英语教学中体验式学习应用的几点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学习在企业经营模拟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高中语文课中的应用
学习重在体验
体验式学习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