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创新尝试后的感悟

2016-05-30 04:16马真忠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6年3期
关键词:科学课合作创新

马真忠

摘要:一节创新的历史课堂教学,自主、合作、探究,对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进行了再思考:老师是学生合作学习的桥梁,相信学生,为挖掘学生的潜能铺桥搭路;对一节好课的标准进行了再感悟:好课应该是“实惠课”“科学课”“特色课”。

关键词:课堂教学 创新 合作 “实惠课 ” “科学课” “特色课”

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关键在于创新,因为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新课程价值追求。如何创新历史教学,众多教学一线的历史教师应该高招很多,各不相同。笔者近期在高二理科班的历史必修III教学中作出了一次教学尝试,旨在充分发挥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相结合的精神,课程进行至第六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共两课(民族工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单元属于社会与经济史的内容,如何来完成这一单元的教学任务让笔者颇费心思。显然,再按照前几单元的教法来完成这一单元是不合适的了,那样做只能使课变的枯燥与乏味,交给学生吧,又觉得很不放心。经过几天的思考,眼前忽然一亮,何不让他们合作办一次手抄报呢?报的内容当然是这一单元的内容了。

“每小组4人,以第六单元的内容为主,合作办一次手抄报”,当笔者宣布这一决定时,许多同学眼中都露出了惊异的目光,他们有点不敢相信,于是笔者又重复了一遍。

为了使同学们能按照笔者的设想(要完成教学任务)搞好这次活动,特意提了几点要求:(1)4人既要有分工,又要讲合作,组长就是主编,组员就是编委,从课文中选材要合作,排版、插图、写文字各发挥特长要分工。(2)办好后,课堂上要张贴在黑板上让大家评价。(3)手抄报的评价得分就是该组全部组员的得分。

两天后,当笔者再次走进教室上课时,惊异的发现黑板上按照小组整齐地粘贴了各组的手抄报(还真不能小瞧了他们!)怎么来讲评呢?干脆就让他们来表演,笔者来做助手。于是,笔者提出了一个具体的评价过程:第一,由小组长代表组员到讲台上讲出本小组手抄报的主要内容;第二,有老师和其他同学就他们办手抄报的内容提出针对性的问题请组员回答(可准备30秒);第三,大家给手抄报整体的设计及组员们的表现评分。

过程是出乎笔者的意料的,各小组长登上讲台,像小老师一样讲的条理清楚,不慌不乱,笔者提出的问题他们回答得也很不错(以前怎么就没发现呢),整体评分大家也非常公正。这样,课文需要掌握的内容笔者在提问时给涉及到了,各小组还依据自己的手抄报从不同的角度挖掘了教材,教学任务轻松的完成了。

第一,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隐居幕后,学生走向前台,他们或独立探索,或合作学习,或展开争论,思维始终处于激活状态,不论是对对知识的掌握,还是对合作意识、探究意识等等现代意识的培养,比之教师的和盘托出、硬性操练不知要强出多少倍。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老师的任务在于如何把它开发出来。合作是充满快乐与成功的,老师是学生合作学习的桥梁,让我们相信学生,为挖掘学生的潜能铺桥搭路。

第二,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突破教师、突破教科书、突破课堂,突出让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评价等学习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制作、测量、观察、操作、思考、研究、猜测、交流、分析、归纳和整理等方法,使学生自己发现、提出、解决问题,可以很好的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精神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教师的作用发生了变化,不再像以前那样,把教科书奉做“本”,把教参当做“标准”,教师合理地创造性的使用教科书,教师可以进行调整、补充、增加或删减。同时,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不仅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在教室里学习,而且组织学生在课外、在图书室里学习,在社会上学习和实践。

第四,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算是“好课”呢?我觉得一节“好课”应该具有如下特点:应该是“实惠课”。课堂是学生求知、进取、成长的主要阵地,学生的很多时间都是在课堂里度过的。我们甚至可以说,课堂学习是学生在青少年时期最主要的生活和生命方式。所以,不论课程怎样改革,一节好课首先应该是让学生得到实惠的课,应该能够促进学生各方面都有所发展。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好课”应该让学生有所收获,或者是获得了知识技能,或者是掌握了规律方法,或者是增进了交流体验,或者是拓展了思维,或者是触动了情感心灵,甚至是提升了人格、改变了人生观、世界观,等等。总之,好的课堂教学首先应该是“有效教学”甚至是“高效教学”,好课就应该是“实惠课”。 应该是“科学课”。既然是“好课”,一定有触动师生心弦的精彩之处,一定能够给学生带来某些“实惠”。既然如此,“好课”一定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一定是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智发展特点的,一定是符合学情、班情、校情甚至是国情的。应该是“科学课”。而那些课堂效果不是太完美的“课”,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其教学行为的背后,一定有理念乃至理论方面的深层次原因,一定有悖于“情”、不合“理”的地方,应该是“特色课”。人都是有个性的。由于性格、习惯、阅历、素养等方面的不同,教师和学生——这些课堂里的人也都是活生生有个性的人。同时,由于学情、班情、校情不同,各地、各学校、各班级也都是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因而,“好课”应该是因“地”制宜的课,应该是因“校”制宜的课,应该是因“班”制宜的课,应该是因“人”制宜的课。也就是说,“好课”还应该是彰显师生和学校、班级的个性和优势的课,应该是“特色課”。有特色的课应该说都是合乎“人情”、顺乎“天理”的“好课”,应该说都是教师、学生、环境和教材四者科学而有机地融合和统一的“好课”。

总之,教师要不断求新、求进,不断进行自我扬弃,从而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不断实验和探索,提升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质量。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师生应该伴随着课堂一起成长。

猜你喜欢
科学课合作创新
上一堂动森科学课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科学课教学反思
科学课不利因素的实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