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浚县泥咕咕的文化精神

2016-05-30 12:40李梦珠
西江文艺 2016年24期
关键词:文化精神浚县

李梦珠

【摘要】:浚县泥咕咕的文化精神是泥咕咕艺术的本质,主要表现为追念先人、求吉纳祥的理念;崇尚自然,追求和谐的意识及传承经典、与时俱进的精神,体现在泥咕咕的纹饰、造型、色彩、工艺等各个方面。作为浚县地区民间艺术文化的活化石,深入分析泥咕咕的文化精神是研究这一民间艺术的关键。

【关键词】:浚县;泥咕咕;文化精神

泥咕咕是民间对浚县泥塑玩具的统称,因其尾部有两个小孔而能吹出不同的声音而被称为泥咕咕。浚县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经考古发现,远在6000多年前,史前先民已在此繁衍生息。在悠久的历史文化洗礼下,泥咕咕作为浚县地区历史记忆的活化石,其内部蕴含的文化精神博大精深。关于浚县泥咕咕的研究目前已有很多著述,主要集中在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工艺传承、艺术比较研究四个方面,就其文化层面来讲,也有不少涉及泥咕咕文化内涵的论述,但都不甚全面,笔者试图从历史发展角度对泥咕咕的文化精神做一全面分析。

一、追念先人、求吉纳祥的理念

在农业文明社会,民间技艺的传承多是父子相继,口授心传,传播方式及区域极为狭窄,这些诞生于民俗文化中的民间艺术都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据《资治通鉴》记载,隋朝末年,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在黎阳一代与隋军大战,将士伤亡惨重。李密的部将杨玘奉命收容伤员,驻扎在大伾山下休养生息,战士稼穑之余,团泥捏制泥人泥马,以祭奠战友,寄托怀思。从此,那些伤员在当地定居,泥塑手艺便流传下来,当年屯兵的村落由此被命名为杨玘屯。泥咕咕生产的重心正在杨玘屯,当地的人家基本上都会捏制泥玩具,且流传有顺口溜:“杨玘屯里吃顿饭,就会捏制泥咕弹。”[1]不仅如此,在泥咕咕中,销量最大的是“骑马人”和“战马”,战马类似于“唐三彩”的装束,也是泥咕咕起源于隋唐的佐证。

浚县泥咕咕的传统题材主要有战马、珍禽瑞兽、家禽家畜、历史人物四种类型。其中战马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马的头部和颈部多塑造的特别大,躯干和四肢甚为短小,其雄壮的气势很有特色,多为祭奠战友,寄托怀思而作。珍禽瑞兽主要是指辟邪、独角兽、狮子、麒麟、燕子等吉祥物。鸟的形象最为多见,主要有燕子、斑鸠、麻雀、鸳鸯等,造型古拙质朴,有的昂首鸣叫,有的展翅欲飞,装饰性极强。在中原文化中,燕子多被认为是“玄鸟生商”中的玄鸟,所以被冠以“燕娘娘”、“燕奶奶”的称谓而敬祀,是谓送子神。斑鸠因为爱护鸟窝,麻雀因其强大的生育能力也被作为送子神,鸟类神因其习性与称谓多与生殖崇拜联系在一起,反映了先民对于生命的敬畏。麒麟作为上古四灵之首,寓有祝颂早生贵子,子孙贤德之意。麟的造型以鹿为原型,融合了牛、马、羊等多种动物的形象于一体,造型健壮可爱,是天下太平,年丰岁年的象征,寄托了人们对吉祥和幸福的追求。在民俗活动中,人们给亡灵送上纸扎的麒麟,有超度亡灵,送亡灵升入仙境之意,且庙会上的配饰中多有麒麟送子的图案。[2]家禽家畜有鸡、猪、羊、牛、马等,作为十二生肖的保护神,绵延已久,且鸡与“吉”谐音,猪羊在民间是财富的象征,形象稚拙可爱,富有生活气息,是大吉大利的象征。

二、崇尚自然、追求和谐的意识

浚县临近黄河故道,经常年的冲刷淤积了大量的黄胶泥,土质细软黏腻,可塑性强,是天然的泥塑材料。当地属暖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冬季农闲时节,泥咕咕作为副业与农业发展相配合,已形成了特有的制作模式。在农业文明的社会中,农耕民族与耕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祖宗世代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安于斯。所以在先民的心目中,空间的扩张并非他们所求,只希望时间的绵延长久,“天长地久,福禄永终”是他们特有的文化心理。[3]

浚县泥咕咕的底色以深黑色为主,少量品种以深褐色、紫红色为底,在底色上饰以白粉、大红、大绿、中黄、鲜蓝诸色,五彩缤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效果,沿用了中国传统的五色观。黑色即本色,在中原文化中有刚正不阿,深不可测之意味。泥咕咕以黑色为主调,与其用于敬祀祈子的意愿相应和,黑色与红、青、黄、白的配色对比鲜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效应,极具民间艺术的喜庆色彩,也有一种和谐统一的意味。

泥咕咕的装饰花纹以花草纹样为主,多绘在各种动物造型的背部及人物的衣饰上,尤重笔触变化,讲究点画排列,色彩对比鲜明,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在民间传说中花草多于女性的美好相结合,诸多花仙子的故事广为流传,艺术中的花草形象多被誉以美好事物的象征。泥咕咕中富贵牡丹,高洁菊花,纯洁荷花,吉祥桃花等纹样的运用正表达了先民对于自然的崇敬和美好的愿望。泥咕咕的形象质朴古拙,造型夸张,多突出人物或动物的头部,蕴含了传統艺术重神似,师造化的理念,同时反映了泥咕咕艺术中崇尚自然与追求和谐的意识。

三、传承经典、与时俱进的精神

浚县泥咕咕的传承发展多依赖于浚县正月古庙会的兴盛,庙会是民间民俗文的集中体现,是民间文化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土壤。浚县正月古庙会从农历正月初一到二月初二,因其历时久、规模大、香客多而被称为“华北第一古庙会”,是随碧霞宫的创建而产生的,凝聚了儒、道、释相互融合的民间文化信仰。碧霞宫始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一年(1542),为浚县知县蒋虹泉主持兴建,俗称奶奶庙,建于浮邱山之巅。碧霞宫内塑有碧霞先君的像,作为民间文化的信仰,浚县周边的人们都被吸引过来进香。随着香客的增多,物资交流市场的兴起,浚县正月古庙会约定俗成。[5]泥咕咕在浚县庙会上的销量最多,当地需要求子的妇女都会遵从习俗,从庙会上买来泥咕咕带回家里。若在回家的路上遇到小孩子,也要把泥咕咕散发给小孩子,孩子们会唱起“给个咕咕鸡儿,生子又生孙儿”的童谣。

浚县泥咕咕的传统技艺以手工捏制为主,以黑色为主调,造型质朴古拙,其战马、珍禽瑞兽、家禽家畜、历史人物等各种形象在明朝时基本固定下来,具有程式化特征,如斑鸠、独角兽、骑马人、抱桃猴、孙悟空等经典形象。隋唐时期因瓦岗军战事而兴起的骑马人,战马的头颈被塑造的粗壮有力,与短小的四肢形成鲜明对比,极尽夸张之能事,束起的马尾更彰显了战马的威武雄壮,带有战争年代特有的历史记忆。明朝时期随着文学艺术的发展而兴起的唐僧、孙悟空、刘备、关羽等形象都成为经典造型。2001年浚县泥咕咕被列为我国亟待保护的民间艺术,2006年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近些年来,泥咕咕的发展又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出现了喜洋洋、奥运福娃等揭示现代生活的典型形象,这与泥咕咕艺术发展历程中传承经典、与时俱进的精神相呼应。

结语

浚县泥咕咕的文化精神是泥咕咕艺术的本质,是其千年历史传承积淀的结果,熔铸了当地特有的民间文化与民俗活动精神,体现了农耕文化中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文化心理,是泥咕咕艺术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时代前提下,探究泥咕咕艺术的文化精神对于传承民族经典,再创民族辉煌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党春直著.中原民间工艺美术[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2]高有鹏、张广智著.民间百神[M].安阳:海燕出版社,1997.

[3]钱穆著.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费银普主编.淇水诗源——鹤壁.[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文化精神浚县
浚县大平调演出
挥毫泼墨
浚县
浚县
河南浚县社火文化与中学美术教育
郭沫若《女神》意象体现的文化精神解析
教师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保障
从中西宗教差异中透视中国文化精神
浅述中国太阳神话的文化精神
《史记·刺客列传》刺客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