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两性取名文化对比研究

2016-05-30 20:02李宇东
科技资讯 2016年20期
关键词:两性当代姓名

李宇东

摘 要:姓名是代表国别、民族及时代的文化符号体系,它包含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汉字是所有语言中最形象的文化符号之一,每个字都有着其特殊的含义及独特的使用效果,因而中国人对于取名非常重视。不同的家庭在取名时,不仅会注意到姓与名的结构和组合,还要考虑到其中包含的安和富贵,品行修养等意义。不同时代侧重于不同的取名方式,表现不同的文化内涵。当代社会文化中两性取名的特点十分突出,这些名字的构成更有其深奥的涵意,值得研究与思考。

关键词:姓名 当代 两性 文化 文字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7(b)-0128-03

Abstract: The name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cultural symbol of countries and nations in a period; it contains a wealth of soci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Character is one of the most vivid symbols of language and cultural study, and each word has its special meaning and unique effect.Thence Chinese people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name.Different families pay attention to not only the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s, but also take into account the safeness of whole life, wealth, self-cultivation and other images which are meaningful.Different periods focused on different ways of naming and different connotations of the culture.The amphoteric name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and cultural features has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s, the constitute of these names has lots of esoteric meanings, which is worthy to study and ponder.

Key Words:Name;Contemporary;Amphoteric;Culture;Character

1 当代中国取名文化概述

曾经有古训说过:“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从我国的历史文化上看,刚出生的婴儿其姓名由家族长辈决定,姓名更多的是传承其家族的意志。中国人的名字还有别名、字、号等。[1]一些人由于实际需要也会改名,或表达志向,或表明身份,或为了避讳。所以我们可以从人的姓名中看出其人的情、志和品味,通过同时代的姓名研究还可看出那段时期的社会文化发展状态。

取名文化发展到今天,期间发生了不少变化,当代中国社会的取名方式主要分3个角度:名字的结构方式、名字的韵律美及名字的含义。

1.1 名字的结构方式

第一种取名方式是族谱取名方式。当代一些人家庭中还保存着家谱,通常由家中长辈按照家谱或族谱来为新生儿取名字。第二种取名方式是根据数格与五行推算出合适其命理的名字。最早提出数格命理说法的是《尚书》的《甘誓》与《洪范》。流传至当代,很多家庭都会测算其新生儿名字的数格与五行,或者在网上自行查找,或者请人来测算。第三种取名方式是通过字结构的视觉美来取名字。这种取名方式需要了解汉字的间架结构,与姓氏搭配,产生美的视觉感。例如:姓氏的汉字是包围结构,那么用独体结构就会和谐得体,既不会显得墨守成规又简单大方。

1.2 名字的韵律

中国当代人取名也讲究韵律美。如果是取单名,上声、去声的姓氏一般不使用上声、去声的的汉字做名字;如果取双名,一般三个汉字的声调一致的居多,都是一声或二声等,如下列名字:“徐悲鸿”“齐白石”“刘德华”等。由于个人名字的第一个字声调与姓相同并不算顺口,所以也比较少见。

1.3 名字的含义

取名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姓与名的组合不仅要结构音韵和谐,而且要有好的内涵,以体现出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愿望。当代中国人名字的含义也是该文探讨的中心点。名字中蕴含的意义则是体现当代文化的重中之重,所以下面围绕名字的意义来展开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 中国当代男性的取名特征

2.1 建国初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当代中国的历史的开端。名字的事件纪念功能成为了主流,出生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男性大多叫“建国”“国强”“建华”,人们纷纷为孩子取类似的名字或自己改名来表达对新中国的热爱。据统计,我国叫“张建国”“李建国”等的就有十几万人。20世纪50年代一场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抗美援朝战争,使“援朝”“反帝”“卫国”这几个名字有了特殊的纪念意义。“钢”“铁”“春生”“东升”等来表达对新中国建设的坚定信心。

2.2 文革时期

20世纪70年代的10年,是文革的10年,全国人民陷入到一股政治狂热中。父母们为孩子取名或者自己改名,以此表达自己对革命的忠诚和拥护。那时的男名或是“卫东”或是“万举”,此类名字反映出我国计划经济时代难以忘怀的率真年代和历史前行必然的脚印。

2.3 文革后期

起单字名的人,大多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当然,单字名也带来了类似重名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后,城市中还开始流行仿照英文名字发音起名,男名中出现了“约翰”“罗斯”等一批名字[2]。

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回归,个性化程度也开始增加,三字名重新开始流行。这时的男名有表示在事业前途方面希望的:“显勋”“鹏翔”“亚杰”等。有表示精神品格方面希望的:“少正”“长恒”“磊立”等。还有表示在学识才华方面希望的:“文博”“哲夫”“思聪”等。

3 中国当代女性的取名特征

3.1 建国初期

封建时期的中国,人们的姓名逐渐形成“姓+名(字、号)”的结构。那时期的女性处于男性的从属地位,一般的女性很少有名字,少数出身较好或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有自己的名字或字号。[3]出嫁后的女子姓名也变成“夫姓+己姓+氏”的固定格式。

在新中国建立之后, 女性的姓名逐渐摆脱了“夫姓+己姓+氏”的模式,采用与男子相同的“己姓+名”的格式。建国初期,女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华”“英”等字。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的十年间“华” “英”两个字在使用率上在人名中排名第一和第二位。建国初期新生儿女性的名字里,如“振华”、“国英”、“建英”之类十分常见。

3.2 文革期间

文革期间全国一片红,“红”作为传统女名用汉字,成为了文革期间最受喜爱的字。从198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关于姓名的统计结果看,“红”字在新中国成立前仅占比例的0.136%,然而到了文革十年,“红”字的使用频率则猛增至2.151%,跃居人名用字的首位,类似“继红”“永红”“卫红”等等十分常见。这时的名字超越其文化含义, 而添上了一抹政治色彩。

3.3 文革后期

近年来女名呈多元化趋势,更加个性化地发展,如“婧”字,表达了“女子有才能”的意思。有表示在学识才华方面希望的:“江颖”“文慧”“诗歆”等。有表示在品行外貌方面希望的:“雅文”“玉洁”“美玲”等。还有表示在事业人生方面希望的:“超男”“怡然”“怀宇”等。

女名的另一流行趋势和男名一样,也在于英文名谐音的采用,如“丽娜”“露西”“文迪”等等。

4 当代中国两性取名特征比较

4.1 当代中国两性用名相同点及其意义

4.1.1 当代中国两性取名相同点

首先,当代中国人的姓名中体现了人们对平安健康的追求。[4]国人安土乐天的情节持续至今,仍然希望避免灾害祸端恶疾,所以名字叫“平”“安”“康”的不在少数。

其次,占了中国人名字含义比例绝大部分的,是对幸福人生的渴望。对幸福人生的渴望不区分性别,体现在人们对博才富贵的追求和对自身卓尔不群的期盼上。显性层面的追求如一些名字中的“鑫”“昌”“盛”等表达了对兴旺富贵的追求。隐性层面的追求则是父母希望子女或聪颖杰出、美丽过人,如“聪”“颖”“丽”“美”等;或博闻强识、学识过人,如“博”“书”“文”等。[5]很多名字当中的“越”“嘉”“杰”则直接体现了渴望自身卓越的情感。

第三,“德”“贤”等字表示了当代中国人对美好品格的文化信仰,当代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品德端正。不管子女是男或女,命名人都希望他们有宽阔的胸怀,如“宇”“浩”;为人正直诚实如“正”“诚”;光明磊落“磊”“明”;做事要有毅力、有恒心如“毅”“恒”等。如天地自然往往还会被赋以人的精神和道德品性,上至日月星辰,下至山川湖海、花草树木等都可以被加工成为名字。用天地星辰等取名,有“浩宇”“旭辉”等;用山川湖海等取名,有“雪峰”“长江”“晓溪”等;用花草树木等取名,有“胡杨”“柏森”“佳茜”等;用鱼鸟等取名,有“鸿雁”“晓龙”“玉凤”等等;用金玉珠宝等取名,有“锦瑜”“铮珲”“红晶”等。

最后,通常名字或多或少都会被打上时代的烙印,如文革时期“卫”字在姓名中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20世纪90年代后的家庭非常重视知识,名字中有“硕”“博” 等字的远高于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国策后,还出现了父母双方的姓再加名字的四字名,如“孙林正则”“叶苏宁泊”等,这种情况同样不做性别上的区分。

4.1.2 两性用名相同点的文化意义

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稳健提高,思想、言论以及行动的自由获得了空前的保障。这种相对的自由体现在名字上,突出反应在选字范围较以往广大,汉字意义的多源性和对名字显性和隐形审美的加强等方面。除却带有政治意义的名字,父母为儿女取名,一是寄托对儿女的期望,二是力求名字新颖,上口易记。

姓名的演变可直接映射的社会文化意义是平等、民主与自由的逐步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女性的姓名不再隐喻,女性不再是男性的附庸,尽管“夫姓+太太”之类称呼在目前社会上也存在,但这体现为一种对女性作为男性配偶的敬称,而不是用作其姓名;二是两性姓名用字中性化的趋向;三是近些年一些家庭在取名时出现了“父姓+母姓+名”的形式,采用这种取名法,其一是为了立新,其二隐喻了女性姓氏地位的提高。

另一种文化变迁在于姓名的血缘宗法功能逐渐淡化。当下使用家谱取名的家庭有减少的趋势,人们更愿意取名表达其愿望或理想。

4.2 当代中国两性用名不同点及其意义

4.2.1 当代中国两性用名不同点

社会发展至今,传统上对男性和女性寄予了不同的期望,名字中给出了不同的审美要求,直到今天,取名时一些家庭习惯于性别认同,名字中多有体现性别的特征。男性性格一般定位在英武博大、有阳刚之气、意志刚毅上,因此常常使用诸如“志刚”“劲夫”“浩天”等字眼。中国女性的性格定位往往是温柔良善、贤良雅致、美丽贤淑,从而一些标志女性特征的字眼常常入女孩名,如“娟”“婷”“艳”“倩”等。而男名用“龙”,女名用“凤”;男为“太阳”,女为“月亮”是一般意义上大众较为接受的。现代女性取名也会使用“太阳”的意象,而男性相比却少在姓名中使用“月亮”的意象。

当代中国男女的名字在字形的选择上大体有相同的规则,但一个显著的不同点即女名中选用以“女”字为偏旁的字较多,而男名中一般不会出现这类字。选用这些字,能直接表明该个体的性别身份,而女性名中也一般不会出现“夫”“汉”等字。近年来女性名字中有“琪”“玲”“琳”等斜玉旁的字的比例也大幅度提高,中国传统文化中玉石坚硬、稀少、珍贵,在人们心目中有重要地位,《说文解字》中说它有“仁、义、智、勇”等品格,也反映了当代社会对女性形象的重新定义。

在韵律的选择上,性别身份也体现在名字当中。女名在字音的选择上,还喜用叠音如范冰冰、高圆圆等。这种叠音名读来朗朗上口,有一种娇美的意味,体现了人们心中的女性美。

值得一提的是当代中国有一类女性名字中的含义有意和男性趋同。原因主要是近二三十年独生子女的政策推出,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女儿,所以视女儿为男孩,此类名字有“胜男”“厉男”“赛男”等。[6]表面上打的是男女平等的旗号,实际上还是现实社会对女性自身不够自信的缩影。

4.2.2 两性用名不同点的文化意义

当代社会血缘宗法意识降低,名字在形音义以及文化蕴意上越来越自由,近二三十年推行的独生子女政策使性别意识在平等和个性的角度推进得更深更远。然而男女性别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性格等方面的不同,这种不同对当代中国人在取名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

传统文化中阴阳两性泾渭分明,流传到今天,男性用名保留着大部分的阳性意义,然而女名则有一部分保留了粉艳字和柔景字,流传了千年的男尊女卑的观念已经理论化、系统化、社会化,它在名字这一可以直接表达人思想形态的称谓中体现出来,虽然已经改变了许多,但要真正实现平等则需要更多的时间。

5 结语

当代中国社会两性取名在语言层面上有了更大的自主选择性;在文化层面上有了广博的暗喻性;而在历史层面上,则具有了一定程度的时代性和社会运动的参考价值,姓名的形式有限而意义无限。或许当代中国两性取名文化的变迁正是中华民族价值观的缩影,也是时代观念及语言文化发展方向的前导。在谈到风俗文明和社会文化时,这些变化或许是值得人们思考的。

参考文献

[1] 林耿,李冬环.中国人名字与地理文化关系[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91-95.

[2] 刘菲.中国人名字里的时代记忆[J].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11):21-23.

[3] 段建平,王婧.中国汉族女性 “名” 的语言文化分析[J].思想战线,2002(1):106-109.

[4] 徐梅.中国人名用字规律研究[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54-57.

[5] 季艳.中国人起名字的语言学理念[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7):125-128.

[6] 杨卫东,戴卫平.中国人姓名文化特色[J].作家,2008(16):187-188.

猜你喜欢
两性当代姓名
梁潮印笺·姓名章戢孴
梁潮篆痕·姓名类集
姓名的『姓』字为什么是『女』旁?
受控两性分枝过程
关于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分析
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当代》文学拉力赛”2016年第五站读者来信选登
论《紫色》中的两性和谐
两性聚丙烯酰胺的性质、合成与应用研究进展
DADMAC-AA两性共聚物的合成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