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建筑领域的思考

2016-05-30 04:12钟媛媛金焕玲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20期
关键词: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筑

钟媛媛 金焕玲

摘 要:建筑不仅是一种物质实体,它也是一种文化精神符号,代表着国家民族的文化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当代最科学、最合理的价值追求。应该融入到各个不同的领域,包括建筑、艺术、日常生产、生活等领域,从而形成中华文化体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以“和谐”价值观为例,认为“和谐”价值观融入建筑领域应遵循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伦理原则,需要注重新老建筑的和谐共生,关注建筑与人、环境和文化精神的和谐等问题。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筑;和谐

中图分类号:B8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0-0156-02

中国建筑,无论是建筑本身,还是建筑背后的故事,都深深蕴涵了中华文明宝贵的精神气质,保留了历史的文化印记,展现了时代的价值追求。而今天的中国建筑,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体现。“和谐”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成为中国建筑文化所追求的精神目标和价值标准。

一、将“和谐”价值观融入建筑中的必要性

(一)中国传统建筑追求“和谐”之美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和谐”在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中都是极为推崇的核心理念。例如,“天人合一”、“师法自然”、“和谐共生”、“厚德载物”等等,都是“和谐”价值观理念的体现。中华文化的“和谐”价值观同样反映在建筑设计中。与欧洲各国建筑不同,中国的建筑特别强调群体的组合之美。无论从建筑本身的布局、结构、色彩、高度,还是内外装修、彩画、木雕、砖雕等装饰,都处处凸显协调之美。例如,在贵州、广西、湖南侗族地区,著名的侗寨建筑就把“天人合一”的“和谐”展现得淋漓尽致。侗寨建筑围绕鼓楼修建,鼓楼、戏台、萨堂、民居木楼、寨门、凉亭、风雨桥……看似自由布局,实则有着非常强的向心意识,透露着秩序的和谐美。还有,中国古代的园林将自然美景加以巧妙剪裁,移至有限空间内,小中见大,宛若天开,给人们展现的也是一个和谐的理想境界。例如,苏州园林就是典型的代表。因此,中国自古以来就将“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融于建筑之中。正如东晋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就是中国人对和谐家园的憧憬和追求。

(二)现代建筑应有中国文化的独特品质

建筑文化是一种深远厚重的文化,它是一个国家文化底蕴的写照,也展现出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是文化的符号。近些年,由于受外来建筑文化的影响,我国的传统建筑受到了冲击,毫不犹豫地毁坏具有文化价值的古建筑,不加思考地复制所谓现代性建筑,破立之间,丧失了中国文化的独特品质。梁思成先生就曾说过,“中国城市多在无知匠人的手中改观,故一向的趋势是不顾及历史及艺术的价值。舍去固有风格及固有建筑,成了不中不西,乃至滑稽的局面”,“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征,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为事实明显的代表着我们文化的衰落,乃至消灭的现象。”[1]我们应该思考中国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建筑?笔者认为,文化的特色是绝不能放弃的。这一点,德国就做得非常好。德国的建筑忠实于城市的历史,忠实于城市的文化,因此,德国的建筑就像是城市的名片,非常富有表现力,一看就知道是德国的。细数中国古代建筑的伟大成就,可见我国实际上是有着非常丰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艺术理论的,这些在一些资料中都有记载。那么,在今天这个文化交融的时代,我们的建筑文化应该何去何从呢?如何在城市的设计、建设中既传承保留传统的特色又构筑现代元素,如何在中外文化的碰撞交融中,在城市建筑的新旧之间依然成功凸显“和谐”的声音,是我们应该思考和把握的。

二、将“和谐”价值观融入建筑中的原则

(一)“天人合一”

中国古人追求“和谐”,而“天人合一”则是和谐的最高境界了,这里的“天”是抽象的、非实体的概念。儒家的“天人合一”虽说内涵丰富复杂,但最基本的观点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这点上,先哲们从不同的角度都进行了阐释。例如,孔子的“畏天命”,孟子的“尽心、知性”,董仲舒更是强调“天人感应”、“人副天数”等,天道生生不息。儒家主张人要尊重自然、尊重生命,主张人和自然的共荣共生。“天人合一”虽不是专门针对建筑而言,但作为一个普遍的原则,也融入了建筑的理念当中。因此,“天人合一”的“和谐建筑”,也就是要克服建筑与环境的异化,尤其是在现代环境下,实现人与自然、建筑的和谐共处是首要的原则。

(二)“和而不同”

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了“和”字。从构造上看,“和”字属形声字,甲骨文从“龠”,形口吹排箫,声禾。《说文·龠部》:“龢,调也。从龠,禾声,读与和同。”指音乐的和谐。古“谐”字写作“龤”,亦从“龠”,形口吹排箫,有众人一同口吹排箫,合调之意。可见,“和”“谐”最开始都与音乐有关,指声音相应,伴奏适度,只是后来才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哲学概念。那么,“和谐”是不是指一模一样呢?答案是否定的。实际上,“和”的概念强调“多”。“和”非常强调事物的多元性和多样性,并且也追求丰富性,坚持有“多”才有“和”。在历史上,学界有很多次“和同之辩”。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就是说君子善于协调各种不同的分歧见解,并不盲目附和;而小人却不能正确对待不同的分歧意见,只会追求表面的毫无原则的统一,其实是盲目附和,并未达成共识。因此“和而不同”是和谐的本质意蕴,也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要求。“同”是抹杀矛盾双方的差别性,是消极的;而“和”则是实现双方的差别统一,是积极的。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东西方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民族文化的交流碰撞、冲突和融合,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在建筑领域要实现民族文化更新,更要遵从“和而不同”,分清良莠是非,杜绝盲目附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此才能凸显建筑作为一种文化、艺术的精妙之美。

三、将“和谐”价值观融入建筑中的思路

(一)注重新老建筑的和谐共生

将“和谐”的价值观融入建筑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在城市的整体规划设计时要注重新老建筑的和谐共生。现在很多城市为了更新改造,进行大拆大建,把很多优秀的建筑文化遗产破坏了。这一方面破坏了很多历史记忆,另一方面也使城市失去个性。习近平在《<福州古厝>序》中就特别提出:保护好古建筑有利于保存名城传统风貌和个性。现在许多城市在开发建设中,毁掉许多古建筑,搬来许多洋建筑,使城市逐渐失去个性。在城市建设开发时,应注意吸收传统建筑的语言,这有利于保持城市的个性。所以,这就需要先在设计理念上要有整体观,偏执于一方均是不可取的片面之举。其次,如何做到城市新老建筑的和谐共生呢?很多积极的做法是新老分区,各展风采。在这一点上,巴黎、罗马以及上海,都是做得很好的,既保留了老城区建筑的历史风貌,又开辟了新城区的现代建筑,新老建筑和谐共生。

(二)注重建筑与人的和谐

建筑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所以建筑本身应当遵从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就是建筑要实现与人的和谐。首先,建筑本身在选址、结构、材料、色彩以及装饰等方面要满足人的需求,考虑人的感受,使人有归属感、愉悦感和幸福感。其次,建筑与人的和谐,不仅体现在建筑为人服务的本质要求上,而且,优秀的建筑也能促成人与人的和谐。例如,老北京的四合院就是建筑与人的和谐的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基本是天在上、地在下,人在院落中的一个封闭居住模式,这种设计非常符合中国人内敛含蓄的精神品质。四合院看似简单,其实在整体设计时却包含着严格的等级和秩序观念,而这种秩序也正是“礼”的标准,是人们为了实现社会和谐、人际和谐所应当遵从的原则和规范。

(三)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

建筑与环境的和谐,这里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是指建筑能够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与环境融合为一体,成为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的很多山地建筑都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建筑与人工环境的和谐,是指一个建筑的建筑造型和风格需要与周围的已有建筑取得协调、形成对话,而不能是完全孤立、格格不入的。同时,它还需要考虑到各种使用功能,充分利用周围环境,协调各种矛盾。

(四)注重建筑与文化精神的和谐

建筑,既是物质财富的体现,也是精神财富的缩影。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地域文化面临着国际化的冲突,弱势文化也需要在强势文化的浪潮中不断冲撞与交融。建筑作为一个文化载体,能否在地域化、民族化、全球化之间走好融合之路,是每一个建筑人应当考虑的问题。有人曾说:“如果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域在现代化、国际化的过程中失去了自我的识别性和凝聚力,那只会导向可悲的结局。”笔者认为,衡量一个城市建筑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准就在于是否能够将这个城市的文化、这个民族的文化深深印刻在建筑中,印刻在人们的观念中,是否有利于增强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我们所要建设的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我们所要倡导的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共同价值。我们的建筑,作为社会文化和价值展现的重要载体,应该秉持“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和谐自然观,以最终实现建筑与人、环境,与文化精神以及建筑自身的和谐共生。

猜你喜欢
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