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贝多芬第二十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和声特点

2016-05-30 16:35王文君
艺术评鉴 2016年2期

王文君

摘要:作为音乐形式发展的突破口,和声的写作手法代表了作曲家的创作思想,而贝多芬的和声手法的运用则丰富了古典主义时期和声语汇,这尤其体现在他的第二十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中。这该乐章里无论是曲式结构、织体应用、和声语言等方面作曲家都进行了建设性探索,体现了作曲家的创新意识和革新精神。本文力图通过对贝多芬第二十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的和声分析,了解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和声语言应用的手法,进而揭示其创作风格和规律。

关键词:线性进行   持续音   副属和弦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和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在音乐史的地位是极其突出的,他不仅是古典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者。

贝多芬的第二十七钢琴奏鸣曲《献给李希诺夫斯基伯爵》,是贝多芬在大约有五年里没有创作钢琴音乐之后,于1814年写下了这首奏鸣曲,并于1815年出版。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在接近后期奏鸣曲的一首作品,也是贝多芬所写的全部两乐章奏鸣曲的最后一首,它较准确地预示了贝多芬晚期奏鸣曲中所固有的音乐风格和某些音乐特点。总之,这首奏鸣曲着力表达了斗争与和平这两大矛盾,展露了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冲突,这一种普遍存在的人情,也表达了贝多芬本人深刻的内心情感——精神和感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斗争,最后达到了一种和解。①

《贝多芬第二十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曲式为奏鸣曲式,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个部分组成。呈示部中主部主题调性为e小调,副部主题调性为b小调,主部主题调性与副部主题调性形成五度调性布局的关系,这也是奏鸣曲式中最典型的调性布局手法。主部主题采用并列单三部曲式结构,副部主题则采用平行乐段结构。连接部分由两种材料构成,从主部主题的调性转至副部主题的调性。结束部则使用属和弦的衍生解决到主和弦上来为副部主题的调性做补充。

展开部的导入用单音b音导入,展开部第一阶段采用主部主题A段的动机材料,后将A段与C段的动机进行了综合。间歇过度段为两个展开段落之间的缓冲间歇片段,上下声部形成箭头状的收缩线条进行。展开部第二个部分采用的是主部B段的旋律,旋律逐渐破裂,并随着和声极不稳定的线條上升,递交给回头的连接准备。回头连接由主和弦构建,采用主部A段的动机完成。再现部从呈示部原样复制,连接部大致相同,末尾的和声指向性不同。副部调性服从主调调性,也就是调性回归,与呈示部结构相同。结束部结构略有扩充,开放停止属和弦上。尾声是主部A段主题与C段主题的“回光返照”式的结束。②

本文通过对第二十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和声分析,从而尝试总结贝多芬在该乐章中和声运用的特点,而文中所指的和声特点是指音乐作品中的和声框架、和声语汇以及和声应用的技术。笔者相信通过对和声的分析总结出的和声特点有助于将和声理论知识、写作练习与作品中的实际应用相联系,从而了解和弦与乐曲结构、内容表现等方面的关系,进而有助于逐步掌握各时期的和声发展概况与各流派、各作家的和声风格特点。

笔者通过查阅资料以及作品分析,总结出作曲家在作品中使用的四种和声手法,下面对这些和声手法进行阐述。

一、线性进行的使用

“线性进行”主要是指近现代音乐创作中强调各声部横向的线性观念,旋律线条的发展不依赖纵向和声逻辑发展的一种复调写作技法。在线性进行中每个声部的横向运动主要是上行与下行、同向与反向、级进与跳进、以及节奏变换等因素所决定,线条与线条的结合不受和弦结构与和声序进的制约,和弦与和弦之间的关系无须遵从不协和解决到协和的进行规则。在这部作品中多次运用线性进行这一技术手法。比如在《贝多芬第二十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第104-107小节高音声部与低音声部同时使用了线性进行。低音声部为上行线性运动,高音声部为下行线性运动,节奏上使用了八分休止符与八分音符交替进行。

例1:

上例中从低音声部可以发现其线条为5 、6、 7 、1 、#1、2、b3 、3 、4、#4 、5的上行线性运动,高音声部其发展线条为5、#4、4、3、b3、2、#1、1、7、b7、6、b6的下行线性运动,作曲家使用八分休止符与八分音符交替进行,使音乐变的俏皮与活泼,由强到弱、左右交替的演奏,这四个小节为两个展开段落之间的缓冲间歇地带,上下声部形成箭头状的收缩线条进行,在两个展开段落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重属和弦以及副属和弦的使用

重属和弦组是在半音和弦里应用最为广泛的和弦组,这组和弦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升高了音阶的Ⅳ级,升高后的Ⅳ级也就改变了它本来的下属和声特点,成了属和弦的导音。副属和弦与离调是联系在一起的,离调是转调的一种特殊形式在音乐作品中某一阶段用临时变音记号或者临时变音和弦引起调性色彩的变化,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没有巩固新调的调性,依然保持自己主调的调式色彩。在离调中充当副调属和弦的叫做副属和弦。重属和副属和弦在浪漫主义时期被作曲家大量的采用,这在《贝多芬第二十七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中也是比比皆是。比如作品第22-24小节运用了重属和弦并做解决。

例2:

这段谱例的调性在e小调上,不难看出谱例中第一小节的和弦是#4、#6、#1、3是Ⅴ级上的属七和弦然后进行到第二小节属七和弦上(7、#2、#4、6)。这些重属和弦可以模糊调性,因此被作曲家大量使用。

三、通过中介和弦的转调

从某一大调或小调到任何一级关系的大调或小调的转调一般会遵循以下四个步骤:1.明确前调调性 2.找出中介和弦 3.引入转调和弦 4.确立新调调性。贝多芬的很多作品中均大量的采用这个方法,在这个作品中也不例外。如下例所示。

例3:

上例为作品展开部分Ⅱ。这个部分的调性为F大调转到a小调上,转调和弦发生在作品第198小节(上方谱例第3小节)此和弦为2、4、6 ,在F大调中是调内的Ⅵ级和弦,在a小调中看是调内的Ⅳ级和弦。因此2、4、6作为了F大调转向a小调的中介和弦。谱例第四小节的和弦为3、#5、7、2很明显它是a小调的Ⅴ级和弦,谱例第六小节的和弦是6、1、3,为a小调的主和弦,因此属七和弦解决至主和弦,明确了新调的调性。通过中介和弦2、4、6完成了F大调到a小调的转调。

四、主、属持续音的使用

持续音是指其他声部作各种和声序列进行的同时,在其低音声部一直延续或重复的音、音组叫做持续音。它的功能就是使低音声部能独立成为一个单声部,有两种基本的形式:一是由主和弦的根音形成的持续音,叫主持续音。二是由属和弦的根音形成的持续音,叫属持续音。早在古典主义时期主属持续音就经常被采用,之后一直延续到今,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也不例外。贝多芬在这首作品的呈示部副部主题中就应用了主持续音。

这种手法使用在作品的副部主题中。加大了对主持续音的使用力度,从第61小节开始是b小调的主持续音7,低音声部使用主持续音延续到64小节,上方高音声部使旋律一直在以小节为分句的流动。

例4:

上例加大了对主持续音的使用力度,从谱例的开始是b小调的主持续音7音,低音声部使用主和弦的分解形式(除外音)延续到结束小节,而上方高音声部使旋律以小节为短句的形式在流动。作曲家使用这一手法的目的还巩固和明确调性,然而从另一面来看,使副部主题以优美华丽的旋律与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

五、结语

贝多芬所创作的第二十七首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是贝多芬晚期创作的最后五首钢琴奏鸣曲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晚期的五首钢琴奏鸣曲都表现出对贝多芬对发展技巧的兴趣。他晚期钢琴奏鸣曲的风格特点是慎重地发掘了动机和主题的最大潜力,持续性通过模糊的分界线而获得。在晚期作品里加入了复调的用法,并且更加的复杂了。和声学的概念应用的更多,色彩的变化更加的丰富,音响的宏伟却产生于他已经完全耳聋的时候。③

贝多芬在进行钢琴奏鸣曲创作时所运用的和声手法、材料几乎都是典型的欧洲传统和声,所选用的和声材料种类较为繁多,但仍然以传统的三度叠置和弦为主。贝多芬在和声材料的选择上,是经过反复实验和推敲的,在写作的时候,突出了和声的纵向结构,大部分都運用了以三度关系叠置的三和弦或七和弦,通过这些和弦的应用,丰富了和声的纵向结构形式,扩大了和弦的内涵。在贝多芬的后期奏鸣曲中,乐章或段落间不再有明显的界线,各乐章间常常一气呵成,联系紧密,音乐素材的相互融合或衔接,呼应更加自然流畅,乐思和速度 的变换愈来愈频繁,这是古典奏鸣曲式趋向自由的浪漫主义风格的明显标志。频繁的和声变换也是贝多芬后期钢琴奏鸣曲的一大特征。大量的减七和弦、半音、那波里和弦,等音变换等,扩大了和声的运用范围,和声的功能性开始削弱,浪漫主义的色彩性越来越明显。和声作为音乐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历来是音乐形式?发展变化的突破口。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在和声的运用上,突破了古典时期音乐的一些条条框框的约束,这一突破,推动了和声进一步的发展。贝多芬在奏鸣曲中对于和声的运用对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④

注释:

①③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436-437页。

②范乃信:《贝多芬密码》,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年第258页。

④高丽欣: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和《第二十九钢琴奏鸣曲》分析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年第32页。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桑桐.和声学[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

[3][苏]伊·杜波夫斯基,斯·叶甫谢耶夫,伊·斯波索宾,符·索科洛夫合著.和声学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4]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

[5]范乃信.贝多芬密码[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

[6]高丽欣.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和《第二十九钢琴奏鸣曲》分析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