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筝曲《临安遗恨》的艺术特色

2016-05-30 17:35王瑞华
艺术评鉴 2016年2期
关键词:艺术特色

王瑞华

摘要:《临安遗恨》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何占豪先生创作的古筝名曲,作品以南宋爱国将士岳飞的《满江红》改编而成。作品将民族性的音乐旋律与现代化的和声语言相结合,将人物形象的旋律化塑造以及变奏主题与叙事性题材相结合,将传统器乐技法与外来乐器融合,并采用独特的转调和创作布局,体现出深刻的艺术内涵和民族特色。

关键词:临安遗恨  古筝协奏曲  艺术特色

古筝的演奏艺术历久弥新,自秦朝以来,一代代音乐工作者不断地传承和创新古筝的演奏技法,从对技法、曲目、美学、表演等不断的改进、优化,形成了演奏的许多规律和方法。古筝作为民族器乐,必然要以音乐演奏来展现曲目美、音色美、形象美,并随着社会审美观念的不断变化丰富演奏形式,才能避免其单调乏味,才能更好的传播古筝文化,演奏古筝乐曲,展现古筝艺术魅力。而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正是这样一首迎合时代的审美理念,富有其音色美、曲目美、形象美的这样一首作品,更是一首值得我们去细细体味和思考的音乐作品。

一、古筝曲《临安遗恨》的创作背景

古筝曲《临安遗恨》是我国著名作曲家何占豪先生所作。作品以南宋著名抗金将士岳飞的英雄事迹为题材,以岳飞的《满江红》词为曲调素材,用单一主题变奏创作而成。《临安遗恨》最初是何占豪先生创作的一首中阮协奏曲,1992年被他改编成了古筝协奏曲。整首乐曲以《满江红》的曲调为旋律素材表达出了英雄将士岳飞被奸臣所害,囚禁于临安大理寺狱中,临刑前对家人的牵挂与思念、对江山社稷的担心和自己报国无门的无奈、伤感、忧郁的情绪。

《临安遗恨》是一首古筝协奏曲。协奏曲是以一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一同表演的大型器乐套曲,产生于巴洛克时期,在古典主义时期得以完善。在《临安遗恨》这首乐曲中,中国的传统音乐与西洋音乐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并使得古筝音乐的演奏不再是过去单一的独奏。使人在听觉上感受到其旋律的优美,和声的丰富,在视觉上使人感觉到其舞台更加的丰满。

二、《临安遗恨》的艺术特色

(一)《临安遗恨》的结构特色

《临安遗恨》这首乐曲是一首古筝与钢琴的协奏曲,以古曲《满江红》的曲调为主题的变奏创作。全曲分为七个部分,其结构为:引子、A、A1、A2、A3、A4、A5(尾声)。

引子由钢琴引出,一开始调性还不明晰,紧接以不协和、不稳定的和弦,下面就是连续的八度下行级进,表现出了愤恨悲伤的情绪。之后有六个部分,分别为:A段精忠报国;A1段征战沙场;A3段重振山河;A4蒙受冤屈,A5壮志未酬。在结尾处旋律回到了主题,但是主音调也发生了转变。钢琴和弦的半分解织体体现着古筝的清新与雅致,表现出人们对大将英雄的回忆与哀悼。在最后铿锵有力的结尾处钢琴与古筝合奏出铿锵有力的和弦,表现出世人对奸臣、小人的憎恨,强调出乐曲的主题“恨”。

⒈引子(1-50):

乐曲的开始是以钢琴激昂、悲壮、有力的注式和弦开始,下面古筝以铿锵有力的和弦配合左手的大幅度刮奏,展现出气吞山河、顶天立地的气势,同时也表现出了悲壮的情绪,明确了乐曲的基调。然而在引子部分的长摇出现就非常鲜明地表现出了故事主人公内心的愤懑、纠结和痛苦。这段的节奏比较自由,音色和力度的变化也比较鲜明,在25小节后的旋律级进和速度的变化更加强了这一段的戏剧性变化,同时钢琴的伴奏也尤为重要。

2.慢板(51-96):

这一部分是乐曲的主题段落,主题在D大调上出现,是以传统古曲《满江红》的旋律发展、变化过来的。这一段充分展现出祖国美好山河,表演自然、大气,仿佛回到故事发生的那一刻,岳飞站在高高的城墙之上,感慨祖国的大好河山。在67小节处乐曲转到了G大调的主题,思想由原来感慨、沉醉祖国美好河山转变到了故事的主人公对祖国江山社稷的担忧。一边是金兵一次又一次的对大宋的侵扰;一边是大宋朝廷里明争暗斗。这部分是故事主人公内心的真情流露,表达出主人公内心复杂的情感。演奏这部分时需要以音乐的动人为基点,强弱的变化需要进行细微的处理。

3.第三部分(97-207):

第三部分的情绪与第二段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一幅金戈铁马,冷兵器相见,战鼓阵阵作响的画面,特别是在扫摇部分的快结尾处,鲜明地表现出冷兵器相接的残忍与无情。在第三部分刚开始的时候钢琴奏出低沉有力的附点节奏,形象的模仿出马蹄的声音,仿佛奔驰的战马把人带到了浴血奋战的疆场,然后古筝的出现,让战场的局面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危险,似乎看到了大将岳飞率领千军万马为江山社稷、黎民百姓而浴血奋战。在快速轮指部分,要合理安排好执法,指尖发力,每个音要颗粒饱满,力量匀称,音与音之间要干净。

4.第四部分(208-244):

這一段是对慢板旋律的模仿。在这里上一段音乐的情绪戛然而止,钢琴弱奏进入,奏出仿佛远处钟声的音响,古筝对第二部分进行再现模仿,只是第二部分的音乐要柔和、细腻。好像一个人的夜晚,独自思索着,仰望夜空,无限的思念与回忆,还带有落寞的心情。在这一段尤其需要注意音色上的处理,强弱的对比。

5.第五部分(245-310):

在这一部分音乐相比前面的会显得轻快活泼了很多,好像故事的主人回到了年少时候,仿佛是在主人公儿时习武的场景。英雄也会有稚嫩的时候,也会有在母亲膝下承欢的时候,这是一个英雄的另一面。

6.散板(311-结束):

这部分整个都由散板构成,这里是以华彩段的演奏手法进行的,这时钢琴停,古筝以左手的扫为主,右手以摇和扫摇为主,声音铿锵有力,表现出岳飞从回忆回到现实,当岳飞就要走上刑场,带着对朝廷的愤懑、对江山社稷的担忧、对亲人的牵挂,音乐情绪变得复杂、心酸。在这里音乐结束在了G调,这是主题音乐的第三次重复。这一段音乐思想比较复杂,既有黎民百姓对奸臣的愤恨,也有百姓们敢怒不敢言的矛盾心理,最后的和弦好似声声长叹,叹息岳飞的悲壮与对社会的无奈。

(二)《临安遗恨》的旋律与和声特色

1.民族性的旋律与现代化的和声语言相结合。

《临安遗恨》的主旋律摘选自古曲《满江红》。《满江红》是为元代文人萨都刺所作的一首词《满江红·金陵怀古》而配的曲。中国音乐学家杨荫浏先生在1925年时,用此曲为岳飞的《满江红》填入词后广为流传的。原曲为典型的民族五声徵调式。在改编时,作曲家将明亮、豪迈的徵调式变成了色彩暗淡的商调式和羽调式,表现出一种婉转、哀怨的情感,而且可以更加细腻地刻画出主人公内心的情感,也更加形象地塑造了主题形象,还有一些经过音、辅音、偏音的使用,使得音乐婉转、动听。由于五声调式在正音上构建的和弦都是协和的和弦,缺少推动性和展开性,使得音乐色彩单一,需要表达愤怒、纠结、紧张的情绪还是不够的。作曲家就在多处使用了减小七、减三、减七等的不协和的音响效果,还使用了持续进行不解决和延迟解决的现代和声处理,使音乐情感丰富,旋律感人、动听。

2.人物形象的旋律化塑造以及变奏主题与叙事性题材相结合。

旋律形象塑造及变奏是中国传统器乐曲的常用技法。而通过变奏来塑造一个主人公不同的性格,叙述主人公生平的故事以及思想情感的变化的乐曲,《临安遗恨》可以说是很成功的作品。“旋律美”是中国人欣赏乐曲的一种审美倾向。音乐家过人的才华也正是“旋律美”的深度、广度和质量使听众认可的。《临安遗恨》与何占豪先生早年的器乐作品《梁祝》一样,都是以旋律塑造主题形象。但其也有不同点,就是《临安遗恨》用一个单一的主题变奏,表现了岳飞的精忠报国之志、沙场征战之功、忧民思亲之情、山河重振之愿、蒙冤受屈之怨、壮志未酬之恨的一系列故事。

3.传统器乐技法与外来乐器的融合。

《临安遗恨》是将中国音乐体系与欧洲音乐体系相结合的器乐作品,换言之也就是古筝与钢琴或管弦乐队的结合。古筝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有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到近代更是形成各种技法独特、风格多样的艺术流派,作曲家们也不断地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艺术筝曲,因而古筝对不同风格流派的特点进行了吸收、融合,音乐的表现力也不断地增强。由于传统音乐有很强的地域性,所以在表现某一地域的作品也应用适合该地方的艺术演奏技法为主。所谓“临安”就是现在的杭州,因而此曲就非常具有浙江音乐风格的作品。《临安遗恨》这首作品不仅有“清弹”“点指”,还有各个流派的扫弦、摇指、刮奏,所以说《临安遗恨》这首乐曲是对浙江筝曲的继承与发展。在钢琴的伴奏方面,钢琴本身就是极具表现力的,其音域宽广、擅长演奏和声、和弦与节奏。钢琴在这里使用了连奏、琶音、断奏、震音的演奏手法,可以与古筝相互应答,渲染音乐情绪,为呈现主题烘托背景,表达感情深化内涵。所以说,古筝与钢琴虽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在此曲中却可以各显其能,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三、古筝曲《临安遗恨》的演奏技巧

(一)以对作品的深入了解作为前提

音乐作品并不是凭空而来的,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每一首作品都有其特定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更是创作者思想情感的结晶。所以仅从技术角度来认知和演奏音乐作品是远远不够的,还是需要充分做好案头研究工作,对作品各方面的信息进行深入浅出的挖掘和认识,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和感受,并以此作为演奏的基础所在。筝曲的演奏不是空架子,不是将曲子的旋律单纯在琴上“抓”下来,而是要给予乐曲以血液和肉体,赋予音乐本身的思想和情感,才能将音乐得以升华。《临安遗恨》这首乐曲,要让聆听者在所演奏的音乐作品的旋律中,听出演奏者所叙述的故事,扫摇部分的旋律要有气势和激情,到最后面的不协和音的双摇(或扫摇)部分,要让聆听者感受到冷兵器的残忍和无情。这都是演奏者自身要对乐曲所进行的了解。

(二)以扎实的基本功作为基础

古筝演奏不仅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门技术。如果想要获得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就必须要有扎实的演奏基本功作为前提。比如,一个连字都认不全的人,是不可能饱含感情的朗诵诗文的。所以说要想具有丰富的古筝音乐表现力,就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作为保障。很多著名的演奏家或歌唱家,每天依旧坚持着基本功练习也是同样的道理。作为古筝演奏者来讲,无论是演奏的姿势、演奏的手型、左右手配合的技法等,都要予以“回炉”和不间断的温故。这样基本功越熟练,获得良好音乐表现力的基础就越坚实。而且通过这种基本功的训练,也能够养成一种良好的演奏和练习的习惯,这是演奏者所终身受益的。

(三)以丰厚的文化修养为保障

古筝作品从来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一个文化的综合体。 除了音乐之外,更与文学、历史、地理、美术等相关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要想深刻的表现一门艺术,就必须要具有广博和丰厚的文化修养,这样能够帮助演奏者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去审视和体会音乐作品,从而对音乐作品有新的认识和升华。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当前很多科班出身的古筝演奏者的文化修养并不高,这已经是一个毋庸质疑的事实。所以演奏者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这些不足,尽可能的完善自己,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演奏技术在本质上获得提升。

(四)以丰富的舞台实践作为补充

公开演奏是古筝艺术的本质特征之一。要想获得良好的演奏效果,是需要以丰富的舞台实践作为基础。而当前多数演奏者都存在着舞台实践不足的问题,平时在台下演奏得十分流畅,但是到了舞台上就非常紧张,患得患失。这种状态的演奏,是不可能具有良好音乐表现力的。人常说“熟能生巧”,舞台实践多了,这些负面情绪也就会逐渐调整好了。因而作为演奏者来讲,要尽可能多的进行舞台实践。

古筝是中华民族传统器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从事音乐表演或教育的人来讲,传承弘扬古筝艺术是自己神圣的使命和责任。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将民族性的音乐旋律与现代化的和声语言相结合;将人物形象的旋律化塑造以及变奏主题与叙事性题材相结合,将传统器乐技法与外来乐器融合,并采用独特的转调和创作布局,体现出深刻的艺术内涵和民族特色。作品以其富于特色的音色美、曲目美、形象美而成为经典古筝名曲!

参考文献:

[1]周世斌.音乐欣赏[M].成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李吉提.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3]马西平,周伟,安航.交响音乐赏析[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4]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5]刘晓静.浅谈李斯特的音乐美学思想[J].艺术教育,2008,(12).

[6]刘智强.李斯特的音乐思想[J].北方音乐,1997,(05).

[7]张娜.李斯特管弦乐“主题变形”技法的表现性意义[J].乐府心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0,(04).

猜你喜欢
艺术特色
论苏辙碑诔文的艺术成就
少年小说的突破与期待
论林兆华戏剧的先锋观念及创作风格
论长阳南曲的艺术特色
指下云山意无穷 信手写来入化境
对《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绰号艺术特色分析
基于女性主义批评视域看《啼笑姻缘》的艺术特色
江西安义糕点印模的艺术特色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