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冠之年

2016-05-30 10:48谢爱军
中国摄影 2016年2期
关键词:摄影艺术专业

谢爱军

西安美术学院是中国八大美术学院之一,经过6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目前已成为立足西部,面向全国的高等美术教学、科研、创作中心。陕西历来有着优良的影像艺术创作传统,1980年代的“陕西摄影群体”及“艰巨历程摄影展”对中国当代摄影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早在1988年,西安美术学院为适应时代需要以及学科发展,在版画系主任、著名版画家李习勤教授的主持下,着手筹备并申报建立摄影专业,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未能开办。直到1995年,在时任版画系主任李维民等人的共同努力下,重新申报并于当年开始招收了首届三年制大专生。1999年经陕西省教委评估考核后晋升为四年制本科专业。总体而言,这是全国美术学院系统下最早开办摄影专业的院校之一,其时间背景正是中国当代摄影的发酵与重要发展的时期,西安美院摄影专业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环境下同步发展起来。20年来,经过无数人的努力与探索,摄影专业已逐步形成成熟的教学体系,它注重夯实基础教学质量、践行本专业学术思考、倡导培养学生独立与宽厚的人文精神,激励学生在新观念与新技术上的实验探索与创新。逐渐形成了关注当下社会生活、注重自我生命体验、了解当代视野、形态多元的专业特色。

在摄影专业创办20年之际,我们一起回望曾经留下的清晰足迹。前十年是在版画系的初创阶段,可以说这个时期的主要问题是围绕着诸如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教学理念的定位、教学大纲的制定、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等等。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我们迅速地将人才培养计划纳入章程,在组织校内外专家研讨、论证的前提下,分批组织派遣相关教师赴北京电影学院、鲁迅美术美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兄弟院校及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进行相关的学科考察、交流、进修,同时依托美术学院和陕西摄影群体的资源,初步形成了专业定位与师资队伍的雏形和基本架构。此阶段,我们更多地是在探究摄影是什么?摄影教育的意义?摄影媒介的可能性。这种探究始终是在开放、宽泛、包容的情境下进行的。因为摄影的功效,摄影与摄影教育可分为若干个领域。或许是生长在美术学院版画系的缘由,版画与摄影作为媒介属性的近似性,从一开始,我们就意识到在教学中经验主义的技术能力训练极易在摄影教育中产生武断的技术主义,也易在主体判断中走入形式主义的误区。而大学教育所应有的宽容与自由,更应该培育艺术观念,而技术的完善对摄影特性的确立起到了促进作用。学院摄影教育在精神层面区别于纯摄影家、社团摄影活动的是教育属性,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形成个性的自我认知外,还要通过学理上的梳理形成认识论上的学科环境破译,用理性关照情感,并通过分析与解读学科特征,提出人文学意义上的反思与自省。应以摄影的名义转换一种思想语言,用学院的力量支撑一种语言精神,让这种精神实际体现在艺术家潜在的表达习惯中。正是基于上述认知的基础上,在这个阶段的教学中,师生的创作所呈现出的更多的是观念以及技术的多元特性。学生毕业创作方向的类型大体分为:艺术与实验摄影、纪实与专题摄影、商业与广告摄影。通过教学团队的努力,学生作品也开始崭露头角。学生们的创作先后参加了“2002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新摄影单元”、“2003年东北亚大学生摄影展暨摄影教育论坛”、“2004年中国俄罗斯交流年·中国高等教育成果展”、“2004年武夷山国际摄影周”、“2005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2006年、2007年中国高等院校影像大展”等重要摄影交流活动。引起了摄影界、教育界及专业媒体的关注与认可。2002年摄影专业在教研室的建制里开办影视摄影专业方向并招收首届本科生;一年后摄影专业招收第一届“摄影艺术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2007年被教育部授予“版画--摄影国家级人才模式培养创新实验区”。

进入2000年之后,随着全国大学评估及学院学科建设的梳理与划分,2009年学院将版画系摄影专业、影视摄影专业(现为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与原设计系的动画艺术专业合并成立了影视动画系。时至今日除上述专业外,影视动画系又先后相继开办了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共三个学科、五个专业方向的以“影像艺术”为核心的教学平台。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摄影也从较为传统的媒介跨入“新媒体”时代。在“影像艺术、新媒体艺术”这一大概念、大背景下,对于摄影、摄影教育来说即是机遇又是挑战。作为依托机械而产生的摄影术,我们都深谙摄影的物理性。技术的飞速进步使得我们几乎忽略了摄影器材自身的存在,但同时,艺术的物理性越先进,图像反而就越不具有物质性,为了让人们忘记自己是一种机械艺术的特点,在摄影史上曾出现了诸多试图靠近绘画气氛的创作,反而失去其自身特有的“物理性”,当摄影发现自身纠结于此而无法找到真正的出口时,诸多艺术家们也做出了自己相应的突破性选择。在今天,面对多种媒介的冲击、摄影自然也会在实践中前行,依托新的观念以及整体艺术情景的变化产生新的问题、挑战新的边界。前瞻专业未来的趋势,坚守怎样的传统?与其它媒介会产生怎样的互动关系?这些问题都将是我们在院校中需要面对以及不断思考的问题。

为顺应教学改革与摄影的新变化,2011年西安美院全院实行四年制1+2+1本科教学模式,即一年级造型基础训练;二三年级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的学习;四年级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的完成。影视动画系实行专业教研室主任负责下的工作室制,针对本科四年级毕业创作方向从最初的第一工作室(侧重记录类摄影)、第二工作室(侧重艺术类摄影)、第三工作室(侧重实验类影像),至2014年暂调整为传统摄影媒介、实验影像两个方向工作室。保留了传统银盐暗房实验室、摄影拍摄实验室、新建了数字摄影实验室。同时期,我们在延续与国内兄弟院校教学交流的同时,先后多次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前来进行讲座、授课、开办工作坊。并多次委派骨干教师赴德国、法国、韩国、台湾地区进行交流。依靠摄影这一当代性、国际化的媒介优势和学院的交流项目,真正建立了与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美国哥伦布艺术与设计学院、德国多特蒙德美术学院、台湾世新大学等国内外院校相关专业师生互派项目,增进了交流,开拓了视野,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新机制的激励下,师生的教学与创作成果丰硕。以摄影专业师生教学与创作成果为主要支撑材料之一的西安美术学院影视动画系“数字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的项目成果,分别于2012年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年获得国家教育部“教学成果二等奖”;连续三届获得“中国大学生现代摄影大赛全国十佳摄影教育院系”;“第二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六项大奖;“2012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优秀展览奖”;“徐肖冰杯全国摄影大赛优秀奖”;“侯登科纪实摄影提名奖”;“2015丽水摄影节优秀展览奖”等成绩。创办20年来,摄影专业师生前后共获得数百个国内外摄影展赛重要奖项。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与来自各界的好评。

20年来,西安美院摄影专业共培养出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近五百人。从学习摄影出发,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全国各地从事媒体记者、高校教师、职业摄影师、艺术家、策划人、导演、时尚设计师及其它艺术相关工作岗位上逐渐成为重要的中坚力量。为国家的文化艺术事业发展奉献着自己的智慧与能量。摄影专业今天的成绩,也离不开摄影界、国内外摄影教育界、专业摄影媒体的关注、激励与支持、帮助。在这二十年间,我们经历了由传统工艺向数码影像的过度。一些传统经验在摄影行为中不再是“颠覆不破”的真理。新生的观念和技艺日益冲击、刺激着固有的关于“艺术”、关于“摄影”的定义。当面对全新的时代到来时,我们每个人都是懵懂的,摄影教育与艺术教育无法再是一种简单的上行下效的过程……二十年从庞大的人类文明的时间轴上看,不过是无限趋近于一个坐标点的时间长度。而对于人类的个体生命而言,二十年足却是以令一个生命成智的漫长岁月。作为西安美术学院摄影专业发展的亲历者,在我看来摄影教育的意义,无疑是传授知识与技能为基础,并通过它引导学生初步具有独立思考能力、高尚而健康的人格、有社会责任感、文明做事的能力。具有享用并影响终生的功效,要远比摄影本身更为重要。摄影是发展中的一门艺术学科,自它诞生以来不断给各时期艺术、社会生活、甚至对政治政策带来变革与推动,尤其在当下。

作者为西安美术学院影视动画系副主任

猜你喜欢
摄影艺术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纸的艺术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