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推广导师制有感

2016-05-30 02:51胡兆娟
职业·中旬 2016年2期
关键词:配合技工院校导师制

胡兆娟

摘 要:技工院校因为生源质量等多方面的原因,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在技工院校推广导师制,对学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本文提出导师制的推广需要学生、家长、导师、学院多方面的配合,注重学生情商及行为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的成长及学院的发展。

关键词:技工院校 导师制 配合 培养

从事教育行业的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一个优秀的学生绝不是一个好教师单方面就能培养出来的,一个成功的教育范例也很难全部归功于某一个人。它一定是凝结了多方的心血,包含着学生的努力、家长的配合、教师的辛劳以及优良的教育环境。

一、学生敞开心扉,真实地表达自己

被选为受教导对象的学生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品学兼优的学生,这类学生有思想,对待自己的学习比较认真,对毕业后发展有自己的想法。但因为年龄尚小、阅历不广,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往往不能自行解决。另一类是大家普遍觉得难以沟通的学生,也就是所谓的“问题学生”。技工类院校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很多学生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学生在以往的生活、学习中已经形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学习成绩较差,叛逆、不服管教,教师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面对重重困难。教书育人不是单纯的机械运动,学生也不是机器,按说明就能操作。导师除了动脑筋、想方法教会学生专业技能,更需要用心与学生沟通,教会学生为人处世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他有自己的思想,对教师的观点会有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质疑。优秀的学生都有相似的地方,“问题学生”却各有各的不同。这些学生之所以变成今天的模样,有家庭的原因、自身的原因、外来的干扰等。这类学生需要导师付出更多的心血,在与这类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导师往往需要扮演众多的角色,有时是教师,有时是长辈,有时是朋友。例如,笔者的一个学生,从小父母离异,因为家庭的原因,自己跟着父亲生活。母亲再婚后,生父生母之间关系不是很融洽,父亲更是反对她与母亲接触。单亲家庭的生活经历对她的生活、学习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母爱的缺失使她的性格有点像男孩,学习成绩不佳,学习积极性也较差。最让人担心的是她性格内向,不愿意与别人交流,常常觉得别人戴着有色眼镜看自己。笔者和这个学生第一次交流后,晚上回家收到了她发的短信,短信写道:“老师,其实我没有他们说的那么坏,他们都不了解我。”笔者突然意识到,敏感、脆弱的心灵让这些学生暴露出与内心相反的表现,家庭的不幸常常让他们感到自卑,作为伪装,他们本能地表现得更加叛逆、不可理喻。对这类学生,要让他们打开心结,拥有一个健康的青春期远比学会一项技能更重要。

二、家长配合教师,巩固教育成果

1.家长的作用不容忽视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作用至关重要。笔者在带班的过程中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发现:孩子与父母的言行举止有着惊人的相似。一次,一个学生与同学争吵后动手打了人,笔者把学生叫到办公室询问事情的经过,学生对自己犯的错误毫无悔意,一副无所谓的表情。随后,家长赶到了学校,在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说:“唉!我以为是多大的事呢,这么大的孩子打架也是正常的。”学生家长从思想上就认为孩子打架不是大事,因此孩子受家长的影响也认为用拳头说话没什么大不了的。如果一个学生犯错后感到懊悔,那么教师教育他的过程并不算难;如果学生犯错后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觉得教师小题大做,那么就意味着他内心已经形成了错误的观念,教师要先纠正他的错误观念,才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孩子与父母样貌上的相似来源于遗传基因,孩子与父母行为上的相似来源于父母的言传身教。

2.家长的配合影响教育效果

许多技工院校的学生都是父母教育的“失败品”,父母管束不了自己的孩子,才把孩子送到学校让教师教育。笔者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老师,这孩子我们也拿他没办法,管不了他,您多费费心吧!”教育上曾经有这样一个说法:5+2=0,意思是教师在学校认真教导学生5天,周末学生和溺爱自己的父母生活2天,教育的效果归零。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连贯性和习惯性,没有家长的配合,所有的教育都将变成泡影。当孩子在学校犯了错误,教师找家长谈话时,很多家长都有众多忙碌的理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多恶性事件都是由小事引发的,就像一件家具,当它出现细微裂痕的时候你不去补救,裂痕变大终有一天会毁掉整件家具。如果家长多与孩子沟通,就能发现孩子成长中存在的隐患;如果家长多与教师沟通,就能及时调整对孩子的教育方向。可以这样说,没有家长的积极配合就没有成功的教育。

三、导师辛勤付出,注重情商培养

1.注重对学生情商的培养

在导师制的推广中,首先应该从教师队伍中选择富有经验的、有责任心的教师担任导师,德高资重是选择导师的第一要素。推行导师制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导师的榜样作用不容小觑,优良的道德品质是做人的根本,让学生学会做人比掌握技能更重要。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笔者发现不乏聪明伶俐的高智商学生,但是情商高的学生却不多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高情商的人往往比高智商的人更容易成功。在学校教学中传播的大多数都是显性知识,就是能被总结进教科书的知识,而在导师制施行的过程中,隐性知识的传承更加重要,例如,为人处世的方式、想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能力、艺术化的沟通技巧等,这些隐性知识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及就业的作用更为显著。

2.注重对学生习惯的培养

多数受指导的学生都没有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有的厌恶、逃避学习,沉迷于游戏中,晚上宿舍熄灯后,用手机看电影、玩游戏直到凌晨;白天上课时,睡意袭来,倒头就睡。眼花缭乱的娱乐项目比枯燥的课程有意思,长此以往,学习渐渐跟不上了,在学习中无法体验到的成就感就从游戏,甚至打架中获得。

导师制采用一对一的指导方式,因此,特别适合解决学生面临的各种个性化问题。一个好的导师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能让学生打开自己的心扉,逐渐地接纳导师。导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成长问题。也就意味着导师不仅是答疑解惑的教师,更要积极成为学生的亲人、知心朋友,真正地融入学生的生活中,想学生所想,解学生所需。根据学生在人生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困扰,及时开导学生,解除学生的思想困扰。导师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好的习惯将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四、学校积极鼓励,提供有力支持

1.积极鼓励

被选出的导师大多数是技能优秀,能够独当一面的教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也担任着重要的职责,工作繁忙。导师工作费心费力,常常要与学生“斗智斗勇”,导师们也感到压力很大。为了鼓励导师更好地开展工作,学校应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把导师工作与评优挂钩,更有利于调动导师们工作的积极性。此外,在选择学生时也应采取双向选择,考虑导师和学生双方的意见,根据教师的特质选择适合的学生,让导师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起到更好的教育、教学作用。

2.定期培训

要注重导师的技能提升,导师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也会存在疑难困惑,也需要专业的指导。通过定期培训的方式,可以让导师知道他们的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更好地掌握辅导的技巧和沟通的方法。制定有力的措施鼓励导师学习相关知识,鼓励导师考取心理咨询师等相关资质。导师的技能水平、沟通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都将有利于导师与学生的交流。

(作者单位:淄博市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配合技工院校导师制
电力工程安装与土建施工配合的施工技术
民办高校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配合教学的探索和研究
探索高校党组织间关系开创党建工作创新之路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论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的衔接与配合
关于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基于技工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方法的思考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