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音乐进入学校课堂的研究

2016-05-30 07:54王雨晴
艺术评鉴 2016年2期
关键词:研究

王雨晴

摘要:历史悠久的华夏古国,离不开对自己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学校作为可以进行系统教育的组织机构将民间音乐引进音乐课堂,这种方式将会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一项重要渠道。六盘水市是贵州彝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本文将结合六盘水市彝族地区,对彝族音乐进入校园课堂进行研究。

关键词:彝族音乐   进入课堂   研究

贵州省作为我国多民族聚居的大省之一,离不开对当地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千百年来贵州各族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灿若织锦的传统艺术文化,它们成为了构成贵州本土艺术文化的宝贵财富。随着信息网络等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全面展开,拉近了贵州与全国乃至世界的距离,同时一些便捷迅速的生活方式被带入了少数民族地区,对该地区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从而导致了本土艺术文化的改变、流失与消解,使许多传统民间音乐文化面临着濒危生存的境遇。然而作为历史悠久的华夏古国,绝离不开对自己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在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不少有识之士将目光投向了学校教育的广阔舞台,学校作为可以进行系统教育的组织机构,成为了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作为地方的文化人,特别是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工作者,都应负担起传承该学校所在地区民族民间音乐的重任。为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应该将民族民间音乐引进学校教育,走进音乐课堂,使民族民间音樂在当代的学生身上得以传承。

六盘水市是贵州彝族的主要聚居地,该地区彝族总人口近30万,因此彝族是该地区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彝族民间音乐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切实进行保护的同时,更应不断去探索其民族文化传承的新渠道。本文将结合六盘水市彝族地区,探索对彝族民间音乐进入校园的保护与传承。

一、六盘水市彝族民间音乐概况

六盘水市位于贵州省西部,彝族进入该地区境内的历史源远流长,东汉时期布、默两支系,以部落群体形式大量迁入境内,并世代繁衍至今。历史进程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的影响,六盘水境内的彝族多居住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的半山坡地带,因此市境民间有着“高山苗,水仲家,不高不低是彝家”的说法。

彝族拥有着古老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同时也是一个能歌善舞、善于用音乐描绘生活的民族。当孩童们嬉戏玩耍时,可以歌为乐;当男女青年谈情说爱时,会以歌为媒;当家中接亲嫁女时,将以歌贺颂;若是家中有老人离世,则以歌当哭;生活中劳困寂寞之时,也以歌解忧。因此彝族民歌根据形式、内容和演唱场合的不同,可以分为山歌、古歌、情歌、儿歌、酒令、劳动歌、祭祀歌等类型。六盘水地区的彝族传统舞蹈以撒麻舞、铃铛舞、海马舞、唢呐花鼓舞等较为普遍,其中唢呐花鼓舞为六盘水地区特有舞蹈,该舞以水城县玉舍、南开地区最有代表性。唢呐花鼓舞的伴奏会根据不同的场合演奏出不同的曲调,若是伴奏在欢乐喜庆的场合之中,将会吹奏“迎上谱”、“正谱”等曲调,舞蹈则显得幽默风趣、欢乐热情;若是伴奏在丧葬祭祀场合之中,将会吹奏“阴谱”、“下方谱”等曲调,舞蹈动作则沉重缓慢,感人深刻。这些相生相伴异彩纷呈地彝族歌舞音乐,都是彝族文化中熠熠生辉的艺术精品,是值得保护与传承下去的宝贵财富。

二、六盘水市彝族民间音乐的传承现状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的不断深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使得相对闭塞的彝族地区在交通、信息上得以极大地改变。彝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在短时期内迅速的转变,淡化了原本封闭的彝族山寨传统习俗,随着这种转变的发生传统音乐文化逐渐失去了它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由于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缺失和传统传承方式的脆弱,导致出现了不少彝族青年不会讲彝语,不再穿彝族服装,大多数彝族男女孩子不会唱彝歌的现状,使彝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出现了断层。

可喜的是,许多教育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面临彝族民间音乐在传承发展中的严峻挑战时,仍然不断积极的探索着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新途径。他们从各自的工作实际出发,以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为目标,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在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六盘水市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档案,并挖掘整理了一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针对彝族民间音乐文化,六盘水市建立起了特色文化生态保护区“水城玉舍海坪彝族文化园”,并努力复兴彝族民俗节庆活动。目前“玉舍海坪彝族火把节” 已经发展成为市境内影响较大,内容丰富,场面壮观,民族特色浓郁的节庆活动之一,该节日的参与人数众多,它集民族的生产生活、饮食服饰、婚姻习俗、歌舞娱乐、宗教信仰等于一体,使之成为一处保存相对完好的民族文化艺术生态空间。另外一方面,教育工作者也在积极采取措施将彝族民间音乐引进学校课堂,通过教育工作中的实践探索,为彝族民间音乐资源进入学校课堂探索新途径,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三、彝族民间音乐进入课堂的意义及价值

六盘水市民间素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隔山隔水不同歌”之说,可见彝族民间音乐作为六盘水市特有的乡土音乐,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它们不仅是彝族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承载着彝族人民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随着现代音乐教育观念的不断改善,学习民族音乐文化成为提高学生素养的一项重要途径,同时它也受到了教育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学校教育具有系统性、规范性等特征,因此将彝族民间音乐资源引进校园课堂,是有效传承彝族民间音乐的有力保证,同时也可不断丰富当地的音乐教育资源,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情结。

将彝族民间音乐有计划地引入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师通过富有特色的音乐教学,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优越的民族音乐资源,通过实地考察以及对各种资料的收集整理,来丰富课堂的教学活动。民族民间音乐的创造是人民在劳动生活中情感的自然流露,教师应将该情感贯穿教学过程,极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切实体会民族民间音乐的产生过程。通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改善对民族民间音乐的不了解和不接受等现状,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让音乐教育与地域性民间音乐相结合,而不单纯只依靠民间的自然传承,才能更有效地保护民族民间音乐。

四、彝族民间音乐进入课堂的探索思路及方法

首先,教师是彝族民间音乐被作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主导者,所以说若要丰富彝族民间音乐的的课堂资源,就需要加大对音乐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及专业素养。然而目前当地音乐教师的培训仍处于陈旧的培训模式,有着理论与实践脱节、专业素养薄弱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地方教育部门引起重视,更新开创教师对彝族民间音乐的培训模式,加强各学校音乐教师间的交流,有助于优秀师资团队的建立。

其次,彝族民间音乐进入中小学音乐課堂,不仅是对于当地音乐课程资源的一种创新,更是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的创新。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学生不再一味的只是传统教学观念中“知识的接受者”,而是已经逐渐转变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参与者。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不再完全按照教师或专家的理念照搬照抄,而是需要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结构的重建。作为彝族当地土生土长的学生来说,绝大部分都拥有着真实的生活实践和体验,因此教师可以很好的挖掘利用丰富的本土民间音乐资源,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探究力、观察力,创造属于学生自己的学习经验,培育学生的民族情怀。

最后,相关的教育部门、学校及教师在弘扬当地民族民间音乐,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等方面,还应当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在工作中明确相应的责任。对于六盘水市当地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学校应当进行调查与总结,以彝族民间音乐进学校的实践案例,分析实践活动中的困难因素和那些无法长期坚持、未能取得明显成效的原因,同时也应该总结出实践过程中的成功因素,从而提出彝族民间音乐进入学校课堂的可行性。

总之,彝族民间音乐作为该民族的文化成份之一,具有着独特的内涵和魅力。它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土壤,只有保持着这些丰厚的艺术文化,才能使该民族焕发出夺目的光彩。针对学校教育方面,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创新,寻找彝族民间音乐进入学校课堂可行性的措施。

参考文献:

[1]胡家勋.乌蒙古韵[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

[2]贵州省彝学研究会.贵州彝学[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

[3]柳远胜.六盘水民族风情[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

[4]李兴秀.贵州西部彝族礼俗研究[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9.

[5]张中笑.贵州少数民族音乐[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关于辽朝“一国两制”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声、光、磁、触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关于反倾销会计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层脱落的攻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