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程价值观设立的重要性

2016-05-30 22:36徐建
南北桥 2016年2期
关键词:历史意识唯物史观人文素养

徐建

【摘 要】历史即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学科,从定义上就可看出社会主义国家里,这一学科最根本的是树立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人类里程的研究,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我认为,这就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课程该树立的课程价值观。下面,我将谈一下我的观点。

【关键词】唯物史观 历史意识 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2.114

在高中生所接触的学科里,毫不夸张地说,历史学科绝对是涉猎范围最广的,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宏观的历史观、综合全面的文化素养和人道主义的素养。这就是历史学科的课程价值,是为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

说到唯物史观,可能学生都会觉得是一些形式上、很抽象、该束之高阁的东西,其实并不是,历史观并不是只要知道一点历史就可自称有很准确的历史观。通过学历史,我们知道凯撒大帝花了八年时间征服了高卢全境,他率军占领罗马,打败庞培,集大权于一身,实行独裁统治;拿破仑执政期间多次对外扩张,形成了庞大的帝国体系,创造了一系列军事奇迹;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此后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中亚、东欧的黑海海滨。这一些伟大的历史人物我们肯定他们的丰功伟绩,但是我们通过历史的学习,更应该掌握的是,帝王将相固然伟大,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推动力,是社会向前发展的最大动力,这才是历史唯物史观最重要的观点。而且通过学习历史,我们不再对社会发展归功于个别历史人物的推动,我们知道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这才是学习历史,我们应该树立的正确的唯物史观。

我推崇的是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中所提出的“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的大历史观”,就是这种大历史观是我们在学习历史中,应该时刻牢记和学习的。我们中国历史的学习从先秦时代到秦朝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中央帝国政权到西周破灭,最后一个奴隶制国家的衰亡到封建王朝的建立,接着在各种动荡中螺旋发展,最终在清代封建统治专权到达顶峰,再到辛亥革命,中华民国的建立,到抗日战争。解放戰争,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这一系列的过程都连贯的破碎的,我们学习历史就该有宏观的大历史观,宏观着手,整体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

在这种整体的发展中,也可以从小处着手,就像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中所提到的那样:1587年,在历史上不过是极为普通的一年。就像书中所述:“全年并无大事,纵是气候有点反常,夏季北京缺雨,五六月间时疫流行,旱情延及山东,南直隶却又因降雨过多而患水,入秋之后山西又有地震,但这种小灾小患,以我国幅员之大,似乎年年在所难免。总之,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在历史的学习中,我们切不可抓住一点,便觉得抓住了历史的完整脉络,我们所做的只是树立历史的各个小脉络,从而概括总结,形成自己完善的宏观观念。所以,在我的历史课堂中,学生接触的历史知识,从来不是零碎的破碎的,而是从系统上摘出来的完整的一小部门,然后在一部分一部分的学习积累中,给学生塑造最没完善的历史面貌。例如在历史的学习中,从先秦到清朝,我会从选官制的变化、中央与地方的行政划分、经济的发展等方面,系统的会有一条线直接穿插总结,让学生一目了然的了解从先秦到清朝官制的变化,这就是化部分为整体,在让学生在整体中逐渐搞清每一部分的内容。

历史从来不是单一抽离的学科,它的最有魅力之处,便是它糅合了地理、语文、政治、宗教等等很多方面的内容,这就是我在课堂上刻意向学生传授的全面的历史意识、人文素养和人道主义关怀。通过学习历史,我们看待历史的观点也是历史性的,我们所认为的古代忠君爱国的文人武将,如比干死谏暴君商纣王,终得剖心而亡;宋高宗作为昏庸无能的皇帝,岳飞依旧衷心效忠等。我们并不能就认为比干是愚蠢的,岳飞是作茧自缚,与金兵的抵抗是阻挡了社会进步的。我们要从当时的历史实际出发,知道他们是忠君爱国的仁人志士,他们的思想被他们的历史现实所限制,这就是历史的观点和历史的意识,是学生在学习历史中应该培养的正确观念。

另外,我们在历史的学习中,需要糅合很多学科的观点,这就要求学生成为知识更丰富更全面的人才。我们学习战争,学习改革,这并不仅仅是让我们掌握已经过时的历史知识而已,而是让我们在历史中吸取经验,以史为鉴。当我们在给学生们上课时,除了表面的学科知识,我更多的是注重知识传授中的情感教学,让学生在学到知识之余,有更多的人文感悟。例如我在讲拿破仑东征的时候,会联系当时的地理环境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东征的路线,还结合文学作品,了解拿破仑的生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拿破仑的人物形象和他的所作所为的社会评价,从而发展学生对历史人物一分为二的历史观点,即成功帝王的成功总是伴随着“一将功成万骨枯”,他们的成功是残酷的、不人道的。

历史有时政治性强,我们在学习欧洲中世纪的历史时,不能忽视的是它严酷的政治背景,这就要求历史与政治的严密结合。再有文艺复兴时期、启蒙运动时期的历史,我们鼓励学生结合但丁、卢梭、托尔斯泰等文学家的文学巨著来里靠近那个时代,这就涉及到历史与语文素养的结合。在学习一战、二战等现代人类历史上的大动乱时,哪个国家战败战胜,我是从不渲染的,我给学生灌输的是战争的可怖与罪恶。“一战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15亿人卷入战乱,在战场上死亡人数就达3000多万;二战时历史上死伤人数最多的战争,共有约6000万人死亡,1.3亿人受伤,合计1.9亿人。”通过这些数字,我希望给学生更直观更直接的感受,那就是战争是可怕的,我们的和平的诉求一直是强烈的。

我还给学生播放了反应二战时期人性光辉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在电影中,让学生接受人文主义的熏陶。还有历史中的宗教改革,我们不止学习马丁·路德金的宗教改革和加尔文的新教,我希望学生更能体会到的是宗教宽容和宗教信仰的自由。在学习近现代,从鸦片战争的屈辱开始,到解放战争,多苦多难的中国人民经历了各种磨难,我希望学生做到的是铭记历史,而不是记住仇恨,要自强独立、热爱和平,为国家的崛起而读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所以在我的历史课堂中,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是最主要的。

高中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是任重道远的,我们所说的学生唯物史观的培养、人文素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所有的教师同仁一起携手努力,培养学生的大历史观和丰厚的人文积淀。

猜你喜欢
历史意识唯物史观人文素养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小人物 大历史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
唯物史观与思想方法